学英语这件事,最怕的就是硬碰硬。很多家长一上来就让孩子背单词、抠语法,结果孩子学得痛苦,效果还不好。其实,学语言跟学游泳一样,不能光站岸上看理论,得下水去感受。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能接触到英语的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这不是说要花很多钱,或者把家里搞得像个国际学校,而是要在生活里,让英语能自然地出现。
第一步,先把耳朵叫醒。小孩学说话,都是先听大人说上一年多,才开始蹦字儿。学英语也是一个道理。你不用非得让孩子正襟危坐地听,就把一些简单的英文儿歌、或者动画片当成背景音放着就行。 比如像《Super Simple Songs》这样的儿歌,节奏简单,歌词重复,孩子听多了,耳朵就熟悉那个调调了。 动画片我推荐《小猪佩奇》,因为它的对话特别生活化,一集就五分钟,说的都是吃饭、睡觉、出去玩这些事。而且句子结构翻来覆去就那几种,对孩子来说,听懂的门槛很低。记住,这个阶段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听懂每一个词,而是让他习惯英语的声音环境,不排斥它。
而且,别急着让孩子开口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静默期”,就是他虽然不说话,但大脑在拼命吸收信息。 你说得越多,他听得越多,他脑子里的存货就越多。时候到了,自然会往外说。家长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中自己先用起来。比如早上起床说“Good morning”,递给他一个苹果时说“Apple”,不用刻意去教,就是很自然地把英语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他听得多了,有一天自己就会指着苹果说出“Apple”。这个过程急不来,一催,孩子反而有压力,更不敢说了。
等听力有了一点基础,就可以开始引入阅读了,这是真正能让英语水平发生质变的一步。但是,千万别随便拿本书就让孩子读。这里要用一个工具,叫“分级读物”。 所谓分级读物,就是把书按照难度分成很多级别,从最简单的只有一个单词配一张图,到后面慢慢有完整的句子和故事情节。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总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读物,每一步都踩得很实,能持续获得成就感。
市面上有很多套分级读物,比如“牛津阅读树”系列就很有名,它讲的是一个英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故事,很贴近孩子的生活。 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亲子共读。你读给他听,用手指着单词一个一个地读,让他把发音和单词的形状对应起来。他感兴趣就跟着你念,不感兴趣也没关系,让他看图画,理解故事内容最重要。这个过程的关键是“重复”。分级读物里的核心词汇和句型会反复出现,孩子读得多了,不用刻意背,自然就记住了。 这比你扔给他一本单词书,让他从A开始背要有效得多。
说到背单词和学语法,这可能是家长最焦虑的两件事。很多孩子英语学不好,就是栽在了这两块硬骨头上面。我的看法是,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完全没必要系统地去学语法,更不要去死记硬背单词表。
单词一定要放在具体的场景里学。孩子通过看动画片、读绘本认识的单词,是“活”的。他知道“sun”是那个天上黄色的、热热的东西,而不是书上印的三个字母。如果你把生活中的物品都贴上英文标签,比如在冰箱上贴“fridge”,在门上贴“door”,他每天都能看到,慢慢也就认识了。 这种方法学来的单词,他不仅记得牢,而且知道怎么用。
至于语法,就更不能硬讲。你跟一个小学生说什么是主格、宾格、现在完成时,他根本理解不了。正确的做法是“在用中学”。比如,孩子可能会说 “I go to the park yesterday.” 这在语法上是错的。这时候你不要直接纠正他“你说错了,应该用过去式went。” 你可以很自然地回应他:“Oh, you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 Did you have fun?” 你在对话中给他提供了一个正确的示范,他听得多了,自己就会慢慢纠正过来。语言是一种习惯,不是一套数学公式。通过大量的听和读,孩子会逐渐形成语感,很多时候凭感觉就能说出正确的句子。
最后,要把这些方法变成每天都能坚持的习惯。哪怕每天只花15分钟看一集动画片,10分钟读一本分级读物,只要能坚持下来,效果就比周末去上三个小时的补习班要好得多。 学习语言最怕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英语学习融入到每天的生活流程里,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孩子就不会觉得这是个负担。
家长的角色不是老师,而是陪伴者和鼓励者。 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表扬他。 别总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每个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和接受速度都不一样。只要他今天比昨天多认识了一个单词,或者敢开口说一个简单的句子,就值得鼓励。你的耐心和积极的态度,是孩子能坚持学下去的最大动力。


580学习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