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的英语啊,就叫 Pakistan。
这问题问得,好像藏着什么玄机似的。但真的,就是这么直白。P-A-K-I-S-T-A-N。不过,你要是想问的是“巴基斯坦人说的英语是什么样的”,那可就不是一个单词能说清楚的事儿了。那是一整个世界,一片充满了香料、尘土、热情和独特节奏的声音丛林。
我们姑且称之为 Pakistani English,或者更接地气一点,Pinglish。这绝不是什么“不标准”或者“错误”的英语,别搞错了。它是一门活生生的、有自己筋骨和血肉的语言变体。它就像一棵在南亚次大陆这片古老土地上长出来的奇特植物,根是乌尔都语、旁遮普语、信德语这些本地语言,枝干是当年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英语,最后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带着浓郁的本地风味,独一无二。
你要是第一次听,最先抓住你耳朵的,肯定是那个调调。
那个 发音,太有辨识度了。比如那个 ‘R’ 音,绝对不是英美那种要么卷舌要么一笔带过的发音。巴基斯坦英语里的 ‘R’,是带着颤音的,一个清晰的、弹跳的 “rrr”,像小石子扔进水里泛起的圈圈涟漪,特别是在词尾的时候,比如 “car”,你会听到一个响亮的 “carrr”。还有那 ‘T’ 和 ‘D’ 的发音,舌尖是要顶着上颚往后卷一下的,像是在嘴里打了个响指,清脆、利落。我第一次听到有人把 “water” 说成 “wa-T-er”,那个 ‘T’ 砸下来的时候,我整个人都精神了。这种发音在语言学上叫“卷舌音”(retroflex),是印地语、乌尔都语里带过来的胎记,擦不掉,也不需要擦掉。
然后你会发现,他们的英语节奏感很特别,像是在唱歌。句子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明显的起伏,句末的语调常常会上扬,即使是陈述句,听起来也像一个温和的、不容你拒绝的邀请。这背后,是他们母语的韵律在悄悄作祟。那种感觉,怎么说呢,一点都不咄咄逼人,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儿。
聊着聊着,你就会掉进他们词汇的“陷阱”里。
有些词,你明明认识,但意思好像不太对劲。比如他们会问你:“What is your good name?” 第一次听到我愣了半天,我的名字还有“好坏”之分?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乌尔都语里“您贵姓大名?”(Aapka ism-e-sharif kya hai?)的直译,是一种非常非常礼貌的问法。
他们还会把亲戚关系搞得特别“复杂”。一个男人会指着另一个男人说:“He is my cousin-brother.” 你可能会想,表亲就是表亲,兄弟就是兄弟,这“表亲兄弟”是个啥?其实在他们的文化里,堂表兄弟之间的关系,亲密得就跟亲兄弟一样,所以干脆就这么叫了。这一个词,就把南亚大家庭那种盘根错节又紧密相连的关系给勾勒出来了。
更有趣的,是那些直接“闯入”英语的乌尔都语词汇。这些词就像暗号,一旦你说出口,立刻就能拉近和巴基斯坦朋友的距离。
最最常见的,必须是 yaar。这个词,大概相当于中文的“哥们儿”、“伙计”,或者英文的 “dude”、”mate”。但它的情感浓度要高得多。它可以是亲昵的呼唤,“Come on, yaar!”(来吧,哥们儿!),也可以是无奈的抱怨,“What to do, yaar…”(能咋办呢,哎…)。这个词一出口,气氛马上就轻松下来了,再正式的场合都变得像自家客厅。
还有一个万能词,achha。这个词简直是情绪的万花筒。它可以是“好的”、“明白了”(Okay/I see),比如老板交代任务,你回答 “Achha.”;也可以是惊讶,“真的吗?!”(Really?!),比如听到一个八卦,你瞪大眼睛说 “Achha?!”;还可以是赞同,“嗯,不错”(Good/Nice),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你点头说 “Achha.”。光是这一个词的语调变化,就够你品味半天了。
还有 bhai(兄弟)、ji(表示尊敬的后缀,类似“先生/女士”)、inshallah(如果真主意欲/但愿如此),这些词语像一颗颗珍珠,被巧妙地串在了英语的链条上。它们不仅仅是词汇,更是文化的载体。一句 “I will be there tomorrow, inshallah.”(我明天会到,如果真主允许的话),传递的不仅仅是“会到”这个信息,更有一种对未知命运的谦卑和敬畏。这里面有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生活哲学。
语法上,Pinglish 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他们特别喜欢用现在进行时。你可能会听到,“I am understanding you.”(我正在明白你)或者 “She is knowing the answer.”(她正在知道答案)。在标准英语里,”understand” 和 “know” 这类表示状态的动词,一般不用进行时。但这在 Pinglish 里太常见了,因为它完美地对应了乌尔都语的语法习惯。这并非错误,而是一种语言逻辑的“嫁接”。
他们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反问句式,就是在句尾加上一个 “no?”。比如,“You are coming to the party, no?” (你要来派对的,不是吗?)。简单、直接,比 “aren’t you?” 好用多了,不是吗?
当然,巴基斯坦的英语也不是铁板一块。
在卡拉奇、拉合尔那些大城市,受过顶尖英式教育的上流社会,他们说起英语来,口音可能非常接近所谓的“女王英语”(Received Pronunciation),只是在一些细微之处会流露出南亚的底色。他们的用词、语法都无可挑剔,甚至比很多英国人还要讲究。英语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身份、阶层和教育背景的象征。
而当你走进一个普通的市场,一个街边的茶馆,或者坐上一辆三轮“突突车”,你听到的 Pinglish 就会变得更加生猛、鲜活。那里的英语,夹杂着更多的本地词汇,语法也更加自由奔放。一个店主可能会热情地对你说:“You coming inside, sir! Best price for you, only for you!”(您进来,先生!给您最好的价钱,只给您!)。这里面有生意人的精明,更有南亚人骨子里的热情好客。
所以,“巴基斯坦英语怎么说?”
它不只是一个发音,一个单词,或是一套语法。
它是一个在清真寺宣礼塔的剪影下,混合着烤肉和茉莉花香气的复杂气味;
它是在拥挤的街道上,三轮车喇叭声和孩子们嬉笑声交织成的背景音乐;
它是一个穿着传统服饰 Shalwar Kameez 的年轻人,一边喝着奶茶(Chai),一边用流利的英语讨论着板球比赛和硅谷的最新动态。
它温暖、礼貌,甚至有点啰嗦,因为他们觉得把话说得太简短是一种不敬;它又充满戏剧性,情感充沛,一句话里能包含好几个感叹号。
它就是 Pakistan 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历史的沉淀,是他们身份的表达。它不是“坏”英语,它只是“他们”的英语。一种充满了故事和温度的,独一无二的英语。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