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这句话我听过无数遍了,我自己也说过无数遍。尤其是在刚工作的头几年,每次开会,轮到我发言,脑子里明明想得很清楚,逻辑完整,证据充分,但话到嘴边,就卡住了。不是一两个单词忘了,是整句话、整个意思,都像一团乱麻,不知道从哪个头开始往外抽。
这感觉很糟糕。因为它让你觉得自己英语很差,甚至让你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但这么多年过去,我发现,问题根本不在于你“英语差”。很多人词汇量比我大,语法比我懂,但还是会卡在同一步。
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习惯先在脑子里想一句复杂的中文。然后,再把这句中文一字一句地翻译成英文。
这条路是死胡同。
中文和英文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完全不同。中文喜欢用一长串的修饰语和从句,把所有信息都塞进一句话里,显得有文采、有逻辑。但英文,尤其是口语,更喜欢用短句子,一句话只说一件事,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把意思垒起来。
你脑子里想的是:“考虑到目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我们有限的预算,我认为贸然推出一个未经充分验证的新产品线风险太高。”
这是一句很正常的中文。但如果你想把它直接翻译成英文,你就会开始找“考虑到”怎么说,“贸然”怎么说,“未经充分验证”又是什么词组。结果就是,你还没开口,自己先被自己绕晕了。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放弃翻译。你要做的是“解释”。
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把你脑子里的那句复杂中文,拆解成几句最简单的中文。像三岁小孩说话那样。
还是上面那句话:“考虑到目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我们有限的预算,我认为贸然推出一个未经充分验证的新产品线风险太高。”
拆解一下:
1. 市场竞争很厉害。
2. 我们的钱不多。
3. 这个新产品还没测试好。
4. 所以,现在推出它,风险很大。
你看,是不是简单多了?每一句都是主谓宾结构,没有任何复杂的东西。
第二步:把这几句简单的中文,翻译成简单的英文。
这几乎不需要你动用什么高级词汇或语法。
1. The market is very competitive.
2. We don’t have a big budget. (或者 We have a limited budget.)
3. This new product is not fully tested.
4. So, it’s risky to launch it now.
这些句子,你肯定会说。没有任何生僻词,都是最基础的表达。
第三步:把这些简单的英文句子连起来。
用最简单的连接词就行:and, but, so, because。
“The market is very competitive, and we don’t have a big budget. Also, this new product is not fully tested. So, I think it’s risky to launch it now.”
说完了。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逻辑也很完整。跟你原来那句复杂的中文,意思一模一样。而且,听起来更地道,更像一个正常人在说话,而不是在背稿子。
这个方法,我叫它“降维打击”。先把自己想表达的复杂思想,降维到最简单的逻辑单元,然后再用自己已有的英语能力去表达。
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朋友问你为什么看起来很累。
你脑子里想的是:“我昨晚为了赶一个项目报告,熬夜到凌晨三点,中间还被客户的电话打断了好几次,早上六点又被闹钟吵醒,几乎没怎么睡。”
直接翻译?你会卡在“赶报告”、“熬夜”、“打断”这些词上。
用“降维打击”法试试。
第一步(拆解成简单中文):
1. 我昨晚工作到很晚。
2. 我在写一个报告。
3. 我凌晨三点才睡。
4. 客户还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
5. 我早上六点就起床了。
6. 所以我很困。
第二步(翻译成简单英文):
1. I worked late last night.
2. I was writing a report.
3. I went to bed at 3 AM.
4. A client called me a few times.
5. I got up at 6 AM.
6. So I’m very tired.
第三步(连起来):
“I worked late last night writing a report. I didn’t go to bed until 3 AM. A client also called me a few times. Then I had to get up at 6 AM. So yeah, I’m really tired.”
你看,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你根本不需要去想那些复杂的表达。你的目标不是展示你的词汇量,而是清晰地沟通。
而且,当你习惯了这个方法后,你会发现一个更大的好处:你开始学会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了。你不再依赖中文作为拐杖。
当然,这个方法需要练习。怎么练?
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自己跟自己说话。比如你现在坐在书桌前,你就可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东西。
不要想“我眼前这盏米白色的宜家台灯,它的灯罩是磨砂质感的,能让光线变得更柔和。”
这样想,然后这样说:
“This is my lamp. It’s from IKEA. The color is white. The light is soft. I like it.”
或者描述你正在做的事:
“I’m writing something. It’s an article. I’m using my computer. The keyboard is black.”
听起来很傻,很幼稚。但这个过程,就是在训练你的大脑,让它习惯把复杂的场景和想法,拆解成最简单的信息单元,然后用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来。
还有一个练习方法,就是去“复述”。你看完一则新闻,或者一集美剧,试着用这个方法,用最简单的英语把内容复述一遍。
比如你看了一则新闻,说的是某公司因为供应链问题,导致新款手机发布延迟。
不要去想“全球芯片短缺对该公司的供应链造成了严重冲击,迫使其不得不推迟了备受期待的旗舰机型的发布会。”
你就说:
“There’s a company. They make phones. They wanted to sell a new phone. But they have a problem. They cannot get enough chips. So they have to wait. They will sell the new phone later.”
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样说话很“低级”,很“没水平”。这是我们从小学英语留下的一个坏习惯,总觉得用长句子、大单词才算“好”。但在真实沟通里,尤其是在商业环境和日常交流中,清晰永远是第一位的。没人会因为你用简单的词汇而看不起你,但大家会因为听不懂你说的复杂长句而失去耐心。
当你能熟练地用简单句表达清楚任何意思之后,你自然就会开始把它们组合成更复杂的结构。比如,你会自然而然地开始用 “because”, “which”, “although” 这些连接词,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明确。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是硬逼着自己去用。
所以,下次当“我不懂用英语怎么说”这句话又冒出来的时候,停一下。别去怪自己词汇量小,也别去想那个完美的、高级的表达方式。
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说的这件事,拆成几句小孩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该怎么说?
然后,把那些大白话一句一句说出来。你会发现,英语交流的大门,就这么打开了。


580学习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