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同学”这个词,英语到底该怎么说?
这问题听着简单,但其实挺麻烦的。因为英语里根本没有一个词能完美对应中文的“同学”。如果你非要一个标准答案,那我只能说:没有。
为什么?因为“同学”在中国文化里,不只是一个身份,它代表着一种关系,一种持续很久的连接。你小学同桌是同学,大学睡在你上铺的兄弟是同学,甚至毕业十年后,在校友会上遇到的一个完全不认识的、比你大二十届的师兄,你也可以叫他一声“同学”。这种感觉,英语里是没有的。
所以,别再纠结于找一个“万能单词”了。正确的方法是,根据你和这个人的具体关系,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下面我把几种最常见的情况给你拆开说。
情况一:正在一起上课的人
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场景。比如,你和李雷正在一起上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学课。那他就是你的 classmate。
这个词非常精确,就是指“在同一个班级里上课的人”。
用法很简单:
“This is Li Lei. He’s my classmate in our economics class.” (这是李雷,我经济学课的同学。)
记住,classmate
强调的是 “class”,也就是“课”。如果你们只是在同一个学校,但从来没一起上过同一门课,用 classmate
就不太准确了。比如你在清华计算机系,他在清华物理系,你们俩就不是 classmate
。
情况二:同一个学校,但不在一个班
这种情况就复杂一点了。
有个词叫 schoolmate,字面意思是“学校伙伴”,理论上可以翻译成“同学”或“校友”。但说实话,这个词在日常口语里用得不多,尤其是在美国。听起来有点书面语,甚至有点老派。你跟一个美国朋友介绍说 “This is my schoolmate”,对方能听懂,但会觉得你说话有点怪怪的,不够自然。
那怎么办?
最自然的方式是直接描述事实。别用一个词,用一句话。
比如,你想介绍和你一个高中的朋友王刚:
别说: “This is Wang Gang, my high school schoolmate.” (听着有点别扭)
要说: “This is Wang Gang. We went to high school together.” (这是王刚,我们一起上的高中。)
再比如,介绍和你一个大学的同学:
可以说: “We both go to Peking University.” (我们都在北大上学。)
或者说: “We know each other from college.” (我们是大学认识的。)
你看,这样说是不是清楚多了?对方立刻就明白了你们的关系,而且听起来就像本地人说的话。英语母语者就是这么沟通的,他们倾向于把关系说清楚,而不是用一个模糊的词来概括。
情况三:已经毕业了的同学(校友)
毕业之后,以前的 classmate
和 schoolmate
就都成了“校友”。
英语里有专门的词:
Alumnus:男校友(单数)
Alumna:女校友(单数)
Alumni:校友们(复数,或者指包含男女的群体)
但是!这些词非常正式。通常是学校官方在发邮件、办活动时才会用。比如,“Dear Alumni, you are invited to our annual gala.” (亲爱的校友们,邀请您参加我们的年度晚会。)
你在日常生活中跟朋友介绍人,要是说 “This is my fellow alumnus”,那场面就太尴尬了,像在演话剧。
所以,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和上面一样:用简单的句子描述事实。
- “We were classmates in college.” (我们大学是同班同学。)
- “We studied engineering at the same university.” (我们在同一所大学学工程。)
- “She and I both graduated from Fudan University.” (她和我都毕业于复旦大学。)
这种描述性的句子,永远比一个生硬的单词要好。
情况四:“同学”作为一种泛指和身份认同
有时候我们说“同学”,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一个群体。比如老师上课会说:“同学们,请打开书。” 或者你在论坛上发帖:“求助各位同学,这个题怎么解?”
这种情况下,英语里通常会用 students 或者 everyone / everybody。
- 老师上课会说: “Okay, everyone, please open your books to page 50.” (好了,同学们,请把书翻到第50页。)
- 或者更直接一点: “Okay, class, let’s begin.” (好了,同学们,我们开始吧。)
如果你想表达“作为一名学生”的身份,可以说 “as a student”。
“As a student, I think the tuition is too high.” (作为一名同学/学生,我觉得学费太贵了。)
还有一个词叫 fellow student,意思是“同窗”,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同为学生”的共鸣感。但它也偏正式,通常用在书面或者演讲里。
“I want to thank my fellow students for their support.” (我想感谢我的同学们对我的支持。)
日常聊天基本用不上。
总结一下,给你一个万能法则
忘了“同学”这个词。
当你想用英语表达这个概念时,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和这个人的具体关系是什么?”
- 是现在一起上课?用
classmate
。 - 是一起上过某个学校?用 “We went to [school name] together.”
- 是毕业多年的校友?用 “We knew each other from university.”
- 是泛指学生群体?用
students
或everyone
。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从“翻译一个词”转变为“描述一种关系”。
这背后其实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同学”这份情谊很重要,它是一张隐形的社交网络。但在西方,尤其是在大学,教育体系更强调个体,同学关系相对松散。一个几百人的大阶梯教室,坐你旁边的人可能一学期下来你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顶多算是个 classmate
,但和中文里那种“同窗之谊”差远了。
所以,语言是文化的镜子。英语里没有一个词能完全对等“同学”,恰恰是因为他们的文化里没有完全对等“同学”的这种社会关系。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死磕一个单词了,而是会选择用更地道、更灵活的句子去表达。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