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国那会儿,我以为自己是个铁石心肠的人。新环境、新朋友,每天都挺新鲜的,根本没空想家。直到有一次,大概是第三个月吧,我在超市看到一个亚洲面孔的妈妈,在给她的孩子挑零食,嘴里念叨着什么。我听不懂,但那个场景,瞬间就让我鼻子一酸。那一刻,我才明白,想家这个东西,不是你不想,它就不来的。它就藏在生活的小细节里,冷不丁地给你一下。
那时候我英语也不好,憋了半天,跟新认识的外国朋友说了一句 “I want to go home.”。他愣了一下,以为我马上就要买机票走人,还问我“What happened? Is everything okay with your family?”。我赶紧解释,不是家里出事了,就是…就是想家了。
你看,这就是语言的微妙之处。“I want to go home”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决定,一个动作,意思是“我现在想回家去”,带着一种马上要行动的紧迫感。而我们心里那种空落落、酸溜溜的感觉,用这句话表达,其实不太准。
最简单、最直接的说法,就是 “I miss home.”
这句话几乎可以用在任何你想家的场合。它很直白,就是“我想念家”。跟你关系好的朋友、室友,或者跟家人视频的时候,你都可以这么说。比如,室友看你闷闷不乐,问你怎么了,你就可以说:“Nothing serious, I just miss home a little bit.” (没什么大事,就是有点想家。)
这句话的好处是,它表达了情绪,但又不会显得太沉重。对方一听就懂,而且知道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通常会安慰你几句。
但是,如果你想表达的不是一种简单的思念,而是一种更强烈的、甚至有点难受的状态,那就要用另一个词了:homesick。
“I’m homesick.” 或者 “I feel homesick.”
这两个说法意思差不多,但感觉上比 “I miss home” 要重一点。“Homesick” 是一个形容词,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想家到生病了”。虽然不至于真的生病,但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一种你被想家的情绪笼罩的状态。
我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周,压力特别大,天天熬夜,吃得也不好。有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图书馆看书,外面下着雨,突然就觉得特别孤独,特别想念我妈做的热汤面。那种感觉已经不是简单的“miss”了,是真的觉得难受,心里堵得慌。第二天我跟我的导师说我状态不好,用的就是:“I think I’m a little homesick, on top of all the exam stress.”(除了考试压力,我感觉自己有点想家了。)
导师是过来人,他立刻就明白了。他说这是留学生的必经之路,然后还给我推荐了一家据说有地道中餐的馆子。
所以,你可以这样理解:“I miss home” 是一个动作,一个你正在产生的念头。而 “I’m homesick” 是一个状态,你已经掉进这个情绪里了。
有时候,想家的感觉不是持续的,而是一瞬间涌上来的。比如我开头说在超市看到那个妈妈的场景。这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你可以说:
“A wave of homesickness just hit me.” 或者 “A wave of homesickness washed over me.”
“A wave of…” 这个表达很形象,就像一阵浪打过来,瞬间就把你淹没了。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文艺,但非常精准。你可以用它来跟朋友解释你为什么突然情绪低落。“我刚才还好好的,但看到那个场景,一股想家的情绪突然就涌上来了。” 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想家,很少是笼统地想念那个叫“家”的房子。我们想念的,其实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味道。把这些具体的东西说出来,比笼统地说“我想家”更能让别人理解你,也更能让你自己理清情绪。
比如,你想念家里的饭菜了。
你可以说:“I miss my mom’s cooking.” (我想我妈做的饭。)
如果你特别想吃某一样东西,可以说:“I’m craving my dad’s dumplings.” (我特别想吃我爸包的饺子。)
这里的 “crave” 是一个很棒的词,它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渴望,不只是“想吃”,而是“馋得不行,特别想吃”。当你跟一个吃货朋友说 “I’m craving…” 的时候,他绝对能感同身受。
如果你想念的是人,那就更直接了。
“I miss my parents a lot.” (我很想我爸妈。)
“I miss hanging out with my friends back home.” (我想念和老家的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
“Hanging out with” 是一个很口语的说法,意思就是待在一起,可以是一起吃饭、逛街、聊天,做什么都行。
有时候,你想念的可能是一种感觉,一种日常的习惯。
“I miss sleeping in my own bed.” (我想念睡在自己床上的感觉。)
这句话几乎每个出远门的人都说过。酒店的床再舒服,也比不上自己家里那个熟悉的、有自己味道的床。
“I miss the quiet evenings at home.” (我想念家里安静的夜晚。)
把这些具体的点说出来,你的表达就从一句简单的“我想家”,变得有血有肉,有故事了。别人也更容易跟你产生共鸣。
当你跟别人说你想家了,对方的反应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外国朋友跟你说 “I’m homesick”,你该怎么回应?
千万别说“Don’t be sad.” (别难过)。这就像你对一个哭的人说“别哭了”一样,通常没什么用,甚至可能让对方觉得你不理解他。
比较好的回应是表示理解和共情。
你可以说:“I hear you. It must be tough being so far away from home.” (我明白。离家这么远肯定很难熬。)
“I hear you”在这里不是“我听到了”,而是“我懂你说的”,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共情。
或者,你可以引导他多说一点,让他把情绪表达出来。
“What do you miss the most?” (你最想念什么呢?)
这个问题能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他可能会开始跟你讲他家的狗,他最喜欢吃的菜,或者他最好的朋友。倾诉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缓解。
你也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
“Why don’t we find a good restaurant from your country this weekend?” (这周末我们找个你们国家的好馆子吃饭怎么样?)
或者 “How about we call your family together?” (要不我们一起给你家人打个视频电话?)
这些回应都表明,你不仅听到了他的话,而且你真的在乎他的感受,想为他做点什么。
总结一下,从轻到重,你可以这样表达想家:
1. 日常想念: “I miss home.”
2. 状态难受: “I’m homesick.” / “I’m feeling homesick.”
3. 情绪突然涌上心头: “A wave of homesickness just hit me.”
4. 具体想念人事物: “I miss [具体的人/事]” 或 “I’m craving [具体的食物]”。
想家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了。它不是软弱,恰恰说明你心里有在乎的人和地方。把它说出来,用准确的语言告诉别人你的感受,是排解这种情绪的第一步。下次再有那种感觉的时候,试着用这些说法表达出来。你会发现,当你说出口的那一刻,心里的那种沉重感,就已经减轻了一半。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