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最直接的说法就是 course selection 或者 course registration。动词形式可以说 select courses, register for courses, 甚至 enroll in courses。这几个词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指的就是我们每个学期开学前,那个让人心跳加速、堪比双十一抢购的“抢课”环节。
但如果你以为搞懂这几个词就万事大吉,那你可就太天真了。这根本不是一个词汇问题,这是一场关乎你未来一个学期,甚至整个学术生涯幸福指数的……战争。真的,一点不夸张。选课,在英文语境下,它是一个庞大的、由无数专业术语、潜规则和血泪史构成的生态系统。
我们先从最基础的词汇聊起,这些词你必须得认识,不然连选课系统的界面都看不懂。
首当其冲的,是那个让你又爱又恨的词:prerequisite。我们一般管它叫“先修课程”或者“前置课程”。这个词就是门槛,是拦路虎。你想选一门高级编程课?对不起,请先完成它的 prerequisite——“编程入门”。系统会自动检测,不满足条件,连选课按钮都是灰色的。当年我一个朋友,雄心勃勃想修一门“电影叙事学”,结果点进去才发现,prerequisite 是“电影史导论”,而他没修过。那种感觉,就像你兴冲冲跑到一家网红餐厅门口,却被告知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一样,绝望。
和它形影不离的,是 corequisite。这个词叫“并修课程”,意思是两门课你得在同一个学期内一起上。它俩是捆绑销售,不像 prerequisite 那样有先后顺序,但必须同时出现在你的课表里。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一般出现在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搭配中,比如“物理理论”和“物理实验”。
然后,是决定你学业“胖瘦”的关键指标:credit hours,或者简称 credits。学分。这玩意儿就是学术界的货币。毕业需要修满多少 credits,每个学期至少要修多少 credits 才能维持你的全日制学生身份(这对国际生尤其重要),这些都是写在学校规章里的铁律。一门课通常是3个或4个 credits。选课的时候,你不仅要看课程本身,还得算计着这个学期总共拿了多少学分,是“吃太饱”还是“没吃饱”。
搞定了这些基本障碍,你点进了一门看起来很有趣的课。接下来,你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去下载并仔细阅读它的 syllabus。教学大纲。请允许我用最郑重的语气强调这个词:syllabus 是你在选课期间,乃至整个学期里,最重要的文件,没有之一。它就是这门课的“说明书”和“法律文本”。里面会告诉你授课教授是谁,每周的课程安排,有什么作业,考试占多少分,论文怎么写,评分标准是什么,甚至连迟到早退怎么扣分都写得一清二楚。选课前不看 syllabus,就像是签合同不看条款,后果自负。你可以通过它判断这门课的“水”与“不水”, workload大不大,授课风格是不是你喜欢的类型。
当然,很多热门课程,在你犹豫的几秒钟内,名额就没了。这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令人心碎的词:full(已满)。但别急着放弃,旁边通常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选项:waitlist。候补名单。把自己加到 waitlist 里,就像是在排队等号。如果前面有人退课(drop the course),你就有机会补进去。这个等待的过程极其煎熬,你每天会刷新八百遍系统,看看自己的排名有没有前进。这纯粹是一场心理战。
幸运的是,大部分学校都有一段“后悔期”,叫做 Add/Drop Period。通常是开学后的一到两周。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自由地“加课”(add a course)和“退课”(drop a course),而不会在成绩单上留下任何记录。这是你最后的试错机会。很多人会利用这段时间去试听(audit a class)几节课,感觉不对劲就赶紧跑路,换一门更合适的。所以,开学第一周,很多教室里都是人满为患,过了一周,可能就只剩下一半了。
除了这些操作层面的词汇,你还得理解课程的分类。通常你的毕业要求会分为两大块:Major Requirements(专业必修课)和 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通识教育要求,常被简称为 Gen Ed)。专业课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通识课则五花八门,涵盖文史哲、数理化、社科艺,目的是让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选课的时候,你就像一个配菜师,得均衡地从这两个大盘子里夹菜,既要满足专业进度,又要填满通识要求的各种坑。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头大。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校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帮你,那就是 Academic Advisor。学术导师。理论上,他们是你学业规划的领路人,你应该在选课前主动去预约(make an appointment)和他们聊。他们手里有最全的信息,了解各种课程的隐藏规则,能帮你避免踩坑,确保你能按时毕业。当然,Advisor 的水平也参差不齐,遇到一个认真负责的,是你的福气;遇到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那……你还是多去问问学长学姐吧。
说到学长学姐,他们和另一个“神器”——Rate My Professors网站,才是真正的民间选课指南。在这个网站上,学生可以匿名评价教授,从教学质量、考试难度、给分高低等各个维度打分。虽然评价很主观,但一个常年被学生吐槽“hard grader”(给分苛刻的老师)或者“boring lecture”(讲课无聊的老师),你选他之前,就真的得掂量掂量了。
所以你看,“选课”这个行为,在英语世界里,它根本不是 select courses 这么一个简单的短语能概括的。它是一整套复杂的流程,一场信息战,一次战略规划。它牵扯到你对规则的理解(prerequisite, credit),对信息的搜集(syllabus, Rate My Professors),对资源的利用(Academic Advisor),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和一点点运气(waitlist, Add/Drop Period)。
这整个过程,更像是一次留学生活的预演。你必须主动去获取信息,去规划,去沟通,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当你手忙脚乱地终于敲定下个学期的课表,长舒一口气的那一刻,你获得的不仅仅是几门课,更是在这个新环境里独立生存下来的一份小小的成就感。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