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嗝的英语,就是 hiccup。
对,就这么简单一个词。听起来是不是还有点可爱,像个小精灵的名字?但相信我,当这玩意儿真的找上你的时候,一点都不可爱。你正在一个鸦雀无声的会议室里,老板正讲到关键的KPI,全场屏息凝神,然后,你,就在那个万籁俱寂的瞬间——“呃!”。
一声清脆,响彻云霄。
那一刻,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同事们投来的、混合着同情与憋笑的复杂目光,更是来自你自己身体深深的背叛。
所以,我们得把 hiccup 这个词给掰扯清楚了。它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当名词用的时候,通常用复数形式 hiccups,表示“打嗝”这个状态。比如,你想跟外国朋友抱怨你现在的窘境,可以说:“I’ve got the hiccups, and they just won’t stop!”(我打嗝了,停都停不下来!)你看,用 have got the hiccups,非常地道。或者简单粗暴点:“I have hiccups.” 也完全没问题。
当动词用呢,就更直接了。它描述的就是那个“呃”一下的动作。你正在打嗝,进行时,就是:“I can’t stop hiccuping.”(我没法停止打嗝。)那个 “-ing” 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你一次又一次、身不由己地抽搐的狼狈样。
说到这个词的发音,hiccup [ˈhɪkʌp],你仔细品品,这不就是个拟声词吗?完美模拟了那个气流被声门猛然截断时发出的短促、尴尬的声音:“hic!” 然后再带上一个收尾的 “cup”。绝了。语言的奇妙就在这里,有时候一个词本身就是一幅画,或者说,一段音频。
但是!这里有一个巨重要的知识点,一个无数人会踩的坑。那就是把 hiccup 和 burp 搞混。
朋友,这俩可差远了。
Hiccup 是我们前面说的,横膈膜痉挛,不受控制,一声接一声,让你想死。
而 burp 是什么呢?是打饱嗝。是你喝完一整瓶冰可乐,心满意足地,从胃里涌上一股气,然后“嗝~~~”一声长叹,带着满足与二氧化碳的芬芳。那个叫 burp。它的另一个稍微正式一点的兄弟叫 belch。所以,下次你在西餐厅吃完一份巨大的牛排,想对服务员表达你的满意时,千万别说:“That was a great steak! It made me hiccup.” 服务员可能会一脸困惑地问你需不需要一杯水帮你止嗝。你应该说(当然,在文明社会我们一般不说,但为了学习),“That steak was so good, I could burp the alphabet.”(这牛排太好吃了,我能打出一套字母表的饱嗝。)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至少用词是准确的。
记住这个画面:hiccup 是尴尬的、短促的、恼人的“呃!呃!呃!”;burp 是满足的、舒爽的、悠长的“嗝~~~”。一个是事故,一个是享受。一个是敌人,一个是朋友。
搞清楚了本质区别,我们再回到那个全民公敌 hiccup 身上。这东西邪门就邪门在,你越想控制它,它越来劲。你跟它讲道理,它跟你玩物理。于是,全世界人民为了对付它,发明了各种堪称行为艺术的“土方子”。这些方法用英语怎么说?我们来场景模拟一下。
假设你的外国室友突然开始 hiccuping,你可以像个江湖郎中一样,给他开出以下“药方”:
-
憋气大法
“Just hold your breath for as long as you can.”(就憋气,能憋多久憋多久。)
这是最经典的一招。你可以看到他深吸一口气,胸膛鼓起,脸从正常肤色慢慢变成粉色,再到猪肝色,眼睛瞪得像铜铃,拼命与体内的那个小恶魔作斗争。然后,在憋到极限的瞬间,是解脱,还是新一轮的“呃!”?充满了悬念。
-
弯腰喝水法
“Try drinking a glass of water from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glass.”(试试从杯子的另一边喝水。)
或者更诡异的:“Bend over and drink the water upside down.”(弯下腰,倒着喝水。)
这个操作的难度系数很高。你得弯腰,头低于心脏,然后把嘴唇凑到杯子的远端,小心翼翼地啜饮。水很容易就顺着你的下巴流到衣服上,姿势极其不雅。但据说,这种扭曲的姿势能“重置”你的横膈膜。管不管用不知道,反正看起来挺傻的。
-
惊吓疗法
“Maybe I should scare you? They say a good scare can cure hiccups.”(要不我吓你一下?据说吓一跳能治好打嗝。)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充满了戏剧性。你可以悄悄地溜到他身后,然后大喊一声“BOO!”。如果成功了,他的 hiccups 可能会被吓跑;如果失败了,你可能会收获一个被水呛到、惊魂未定、还外加继续打嗝的朋友。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
奇食疗法
“Eat a spoonful of sugar.”(吃一勺糖。)
“Swallow a teaspoon of peanut butter.”(吞一茶匙花生酱。)
这些方法的原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利用颗粒感或黏稠感来刺激咽喉神经。反正就是,在你被 hiccup 折磨得生无可恋时,嘴里突然多了一坨甜腻的东西,大脑或许会因为处理这突如其来的新奇体验,而忘记去命令横膈膜抽搐了。一种“分心战术”。
除了这些物理和心理上的折腾,hiccup 这个词在英语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引申义,这才是语言学习的精髓所在。
在日常对话和书面语中,a hiccup 常常被用来指代“一个小问题、一个小挫折、一个小小的意外”。它不是大麻烦,不是disaster(灾难),也不是catastrophe(浩劫),它就是计划中一点不伤大雅,但又确实存在的小波折。
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
“Our project launch went smoothly, apart from a small hiccup with the server in the first few minutes.”(我们的项目启动很顺利,除了刚开始几分钟服务器出了个小小的故障。)
你看,这个 hiccup 就是指服务器的暂时性问题,很快解决了,不影响大局。
-
“We hit a slight hiccup in our travel plans, the train was delayed by an hour, but it wasn’t a big deal.”(我们的旅行计划遇到了点小波折,火车晚点了一小时,但问题不大。)
晚点一小时,烦人,但算不上灾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 hiccup。
-
“There might be a few hiccups along the way, but I’m confident we’ll finish on time.”(一路上可能会有些小插曲,但我相信我们能按时完成。)
这个用法就非常地道,显得你对英语的理解很有深度。它把一个抽象的“小问题”具象化成了一个生理上的“小毛病”,既生动又形象。
所以你看,从一个简单的生理现象 hiccup,我们不仅分清了它和 burp 的天壤之别,学会了如何用英语交流那些千奇百怪的治疗偏方,还掌握了它在更高阶语境中的比喻用法。
语言就是这样,它从最具体的生活体验出发,然后慢慢延伸,开出比喻和象征的花朵。
最后,再附赠几个相关的“身体噪音”词汇,凑个全家桶吧:
打喷嚏是 sneeze (“Achoo!”)
咳嗽是 cough
打哈欠是 yawn
下次再被那恼人的、不请自来的小东西缠上,在你尝试憋气、喝水、吞糖的同时,至少可以清晰而准确地告诉全世界你的感受了。这,也算是一种小小的胜利吧。毕竟,能准确地命名自己的痛苦,是战胜痛苦的第一步,不是吗?哪怕这痛苦只是,一声短促,又有点可笑的,hiccup。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