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这个字的英语,真要说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不是一个单词就能打发的。
最直接、最不用动脑子的翻译,当然是 act。比如演员在演戏,He is acting。这是教科书级别的答案,四平八稳,绝不会错。但语言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四平八稳”。你跟一个老外说 “He can really act“,人家懂,哦,这人演技不错。但这个 act,更多的是指“表演”这个动作本身,一种职业技能。
还有一个词,perform,也经常被拿来用。Perform 更侧重于“呈现”给观众看的那一下。它可以指演戏,也可以指演奏、跳舞、魔术,任何一种在舞台上或镜头前进行的公开展示。所以,一个演员在台上的那几个小时,那叫 a performance。你可以说 an actor’s performance was breathtaking(一个演员的表演惊为天人),这里用 performance 就比用 acting 感觉更完整,更包含了从头到尾的整个呈现。Acting 像是食材,performance 则是那道端上桌的菜。
再往下挖一层,当“演”后面跟着一个具体的角色时,play 这个词就活了。你不会说 “He acts Hamlet”,这听着很怪,很中式英语。地道的说法是 “He plays Hamlet”(他演哈姆雷特)。Play a role, play a character,这个搭配是固定的。它有一种“扮演、进入角色”的意味,非常传神。所以你看,光是“演戏”这一个场景,act、perform、play 就已经有了微妙的职责划分。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让“演”这个字变得无比丰富的,是它在中文语境里早已溢出了舞台和银幕,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这才是翻译的真正难点,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你跟同事吵架,他突然捂着心脏一脸痛苦地说不出话,你心里一万匹马奔腾而过,只想说:“你再演!” 这时候你跟老外说 “You act again!”?不行,完全不是那个味儿。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在鼓励他再表演一次。
这里的“演”,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指控,指责对方“虚伪”、“装模作样”、“戏剧化”。这种时候,英文里有一大堆生动形象的表达等着你。
你可以说,”Stop putting on an act!” (别装了!)。Putting on an act,就是“装腔作势”,非常精准。
你也可以说,”Oh, don’t be so dramatic!”(哦,别那么戏剧化好吗!)。Dramatic 这个词简直是为“戏精”量身定做的。
如果对方情绪激动,小题大做,你还可以说 “You’re making a scene!”(你在大惊小怪/无理取闹!)。这个词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看到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撒泼打滚的样子。
还有更狠的,直接说对方 fake。 “You’re so fake.”(你太假了)。虽然简单,但杀伤力十足。
所以你看,当我们说“你演吧,接着演”的时候,我们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什么专业表演,而是一种对虚伪行为的嘲讽和厌恶。这时候,英文的表达也必须从这个情绪点出发,而不是死抠“演”这个字的字面意思。这才是活的语言。
我记得以前在国外,有个朋友失恋了,天天以泪洗面,这很正常。但有一次聚会,她上一秒还在跟大家有说有笑,看到目标同情对象一出现,立刻切换到泪眼婆娑、楚楚可怜的模式。当时我身边一个美国朋友就悄悄对我说:”Wow, she can really turn it on and off, can’t she?” (哇哦,她这情绪收放自如啊,不是吗?)。Turn it on and off,像开关一样,把情绪打开、关上。这个表达,把那种刻意“表演”给特定观众看的感觉,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比任何一个字典里的词都来得生动。
“演”还有一层意思,是“推演”、“演化”。比如“推演未来”,你可以说 project the future 或者 extrapolate from current trends。历史的“演变”,那是 evolution。逻辑上的“演绎”,那是 deduction。这些“演”,就跟表演艺术没什么关系了,它更接近一种理性的、逻辑的过程。汉字的奇妙就在这里,一个“演”字,既可以承载舞台上的悲欢离合,又可以容纳科学里的严谨推导。
还有一个军事和消防领域的“演”,比如“演习”。这也好办,军事演习是 military drill 或者 military exercise。消防演习是 fire drill。这里的 drill,就很有“反复操练”的感觉,非常贴切。
所以说,“演”的英语怎么说?这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它诱导你去找一个完美的、一对一的单词。但语言世界里,这种完美的对应物,少之又少。
更好的提问方式或许是:在中文里我们说“演”的这个场景、这种心情、这个意思,在英语里,人们会怎么说?
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忘掉那个中文的“字”,而去拥抱它背后的“境”。
想想“戏精”这个词,现在多火。英文里对应的就是 drama queen (形容女性) 或者 drama king (形容男性)。这个词组的精髓就在于 drama(戏剧),而不是 act。因为它点明了这类人的人生观:生活就是一个舞台,我就是唯一的主角。他们渴望冲突,放大情绪,享受被关注的感觉。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浑身都是戏”吗?
归根结底,学语言,尤其是学翻译,最忌讳的就是“对字眼儿”。那是一种懒惰的、僵化的思维。真正的高手,脑子里装的不是一本双语词典,而是一幅幅鲜活的场景地图。当一个中文场景出现时,他能迅速在脑海的另一片大陆上,找到与之气候、土壤、人文都最相似的那一块。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演”怎么说,你大可以喝口茶,慢悠悠地反问他:“你说的是哪一种‘演’?” 是舞台上让观众哭的,还是生活中让朋友笑的?是办公室里让人烦的,还是沙盘上决定未来的?
把话说清楚,把场景描绘出来,最合适的那个英文表达,自己就会跳出来。这比死记硬背 act, perform, play 要有用得多,也有趣得多。语言,就该这么玩儿。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