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的英文是 crayon。
就这么简单,一个单词,crayon。但如果你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那可就太小看这个词,也太小看语言和它背后承载的整个世界了。
说真的,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是不是下意识地想读成“cray-on”,两个音节,清清楚楚?我得告诉你,这几乎是所有初学者的一个“坎”。现实中,尤其是在北美,这个词的发音被“吃”得相当厉害。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被揉捏过的单音节词,一种介于“cran”和“cray-un”之间的模糊发音,尾音轻飘飘的,几乎要消失在空气里。你去听听美国小孩咿咿呀呀地跟妈妈要“a blue crayon”,就能体会到那种含混、快速又地道的感觉。这第一个小小的发音陷阱,就是 crayon 给我们的见面礼。
这个词本身,其实挺有意思的。它源自法语,老祖宗是“craie”,也就是白垩、粉笔的意思,后面加了个小小的后缀“-on”,带着点“小东西”的亲切感。所以,crayon 的字面意思,差不多就是“小粉笔”。你看,从词源上,它就带着一种小巧、可爱的基因,天生就是给小孩子抓在手里的玩意儿。
但我们今天所说的 crayon,可不是粉笔。它是蜡质的,带着一种独特的、混合着石蜡、颜料和童年味道的香气。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打开一整盒全新的 Crayola(绘儿乐,这几乎是 crayon 的代名词了,品牌的力量就是这么可怕),那股扑面而来的气味,瞬间就能把你拉回到某个夏天的午后,趴在冰凉的地板上,面前铺着一大张廉价的白纸,阳光把房间照得亮堂堂,空气里浮着细小的灰尘,而你,就是那个世界的造物主。
那时的我们,对 crayon 的理解是那么纯粹。红色就是苹果和太阳,蓝色就是天空和大海,绿色就是草地。我们用它涂抹,用力到几乎要把纸戳破,指尖上一定会留下五颜六色的蜡质感,黏黏的,却又觉得无比满足。一根 crayon 的生命,是从尖锐的棱角开始,在一次次与纸张的摩擦中,变得圆润、短小,最后变成一个几乎握不住的“小蜡豆”,被遗忘在盒子的角落里。
一根崭新的 crayon 断掉的瞬间,那种“咔哒”一声的清脆,对一个孩子来说,简直是心碎的声音。但神奇的是,断掉的 crayon 并不会被嫌弃,它变成了两根可以用的 crayon。我们甚至会特意剥掉它包裹着的纸皮,用它的侧面在纸上大面积地平铺颜色,那种粗犷的、带着颗粒感的肌理,是尖锐的笔头永远画不出来的。这或许是我们最早领悟到的,关于“不完美”的哲学吧。
长大一点,你会发现,crayon 的世界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它有一个近亲,长得有点像,但脾气性格完全不同,那就是 oil pastel,中文我们叫它“油画棒”。
天啊,这俩简直是天壤之别。
Crayon,也就是蜡笔,它的质地是偏硬的,画在纸上有一种独特的“滞涩感”,色彩的覆盖力没那么强,你能清楚地看到纸的纹理,颜色之间很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会有一种斑驳、天真的质感。它很“诚实”,画错了就是错了,很难遮盖。
而 oil pastel,油画棒,那家伙可就“油滑”多了。它非常软,非常糯,含油量高,画起来如黄油般丝滑。色彩异常鲜艳、饱和,覆盖力极强,一层颜色可以轻易地盖住另一层。你可以用手指或者纸巾把它抹开,制造出像油画一样的过渡和渐变效果。它更适合那些想要追求色彩浓郁、层次丰富的画面。用 crayon 画画,像是在哼唱一首清新的童谣;而用 oil pastel,则像是在演绎一首华丽的咏叹调。所以,下次有人把这俩搞混,你可以非常“内行”地告诉他,一个是蜡,一个是油,从根上就不一样。
当然,除了这对最常见的“兄弟”,还有一些其他的“笔”,比如 chalk(粉笔),那是老师的武器,粉尘满天飞,画在黑板上,一擦就没;还有 charcoal(炭笔),那是素描的灵魂,黑白灰的世界,可以被揉捏出无限的层次和光影。但它们都无法取代 crayon 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Crayon 是我们艺术启蒙的第一位老师,它廉价、安全、随处可见。它不要求你有多么高超的技巧,它只是默默地递给你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彩色世界。那著名的64色 Crayola 礼盒,自带一个卷笔刀,是多少孩子的“梦中情盒”。我们小心翼翼地转动卷笔刀,看着彩色的蜡屑飘落,把秃了的笔头重新变得尖利,那种仪式感,不亚于一位大画家在准备他的画布。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关于 crayon 的颜色命名还引起过不小的讨论。比如那个被称为“flesh”(肉色)的颜色,后来因为种族多元化的考量,被改名为“peach”(桃色)。一个小小的颜色命名,背后折射的是整个社会观念的变迁。你看,crayon 从来不只是一个画画的工具那么简单。
甚至在专业的艺术领域,crayon 也没有完全退场。有些艺术家会使用一种叫做“encaustic painting”的技法,就是热蜡画,把蜡质颜料加热融化后进行创作,画面会有一种半透明的、如玉石般的质感。当然,那用的就不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普通 crayon 了,而是艺术家级别的专业蜡彩。但归根结底,它们的本质,依然是蜡与颜料的结合。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看到 crayon 这个词,希望你脑海里浮现的,不再只是一个孤零零的英文单词。
它应该是一股熟悉的蜡香味。
是掰断它时那声清脆的“咔哒”。
是画满一整张纸后,指尖上那洗不掉的、五彩斑斓的“证据”。
是那个笨拙地握着一根红色 crayon,努力想画出一个完美圆形的,小时候的自己。
它是一个钥匙,一把能打开我们记忆中那个最无忧无虑、最有创造力的房间的钥匙。那个房间里,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有无尽的色彩和一张等待被填满的白纸。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简单的词——crayon。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