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英语到底该怎么弄。市面上方法太多,搞得人很乱。我不想讲那些虚的,就说说我这十几年自己摸索下来,觉得真正有用的东西。
首先,得把心态扭过来。我们大部分人学英语,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思路就是“学习”。背单词、刷题、记语法。这个思路有个大问题,就是把英语当成了一个科目,像数学物理一样。考完试就扔了,跟生活没关系。所以很多人单词表背到 C 就放弃了,或者考完四六级就再也没碰过。
但英语不是一个科目,它是一个工具。就像锤子和螺丝刀。你学用锤子,不是为了去考一个“锤子理论知识”的试,而是为了钉钉子。英语也一样,你是为了用它来获取信息、跟人交流、看你想看的电影、玩你想玩的游戏。
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别再“学”英语了,开始“用”英语。
怎么用?很简单,把你现在用中文做的事情,试着用英语做一遍。你喜欢看电影,那就去找英文字幕的电影看。你喜欢打游戏,就把游戏语言换成英语。你喜欢看科技新闻,就去看 The Verge 或者 TechCrunch。你必须把英语和你自己的兴趣绑在一起。这样你才会有动力。这件事没人能逼你,只有你自己喜欢,才能坚持下去。
我刚开始也是硬着头皮背单词,效果很差,背了忘忘了背。后来我喜欢上一个国外的乐队,特别想知道他们歌词里写的什么,采访里说的什么。没办法,只能硬着头骨去看、去听。一开始巨痛苦,十个词里八个不认识。但因为我真的喜欢,我就愿意去查。慢慢地,我看懂了,听懂了,这个过程给我的成就感比考试及格大多了。从那时候起,英语对我来说就不是一个负担了。
接下来讲具体的方法。核心就一个,叫“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这个理论是一个叫 Stephen Krashen 的语言学家提出来的。简单说,就是你学习语言,不是靠背诵,而是靠大量地听懂和看懂。就像婴儿学说话,他不是在上语法课,他就是在听大人说话,听多了,自然就会了。
这里的关键是“可理解性”。材料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了你听不懂,就跟听噪音一样,听再多也没用。太简单了你学不到新东西。最好的状态是,你能看懂或听懂大概 95% 的内容,剩下那 5% 的生词,你能根据上下文猜出来。这个状态被称为“i+1”,i 是你现在的水平,+1 就是那个稍微有点挑战性的新东西。
那么,怎么找适合你的材料?
如果你是初学者,别去碰什么经济学人、纽约时报,那是自杀。从简单的开始。我推荐几个东西:
1. 分级读物:比如牛津书虫系列。它把名著或者原创故事,按照词汇量分成好几个级别。你可以从最低级别开始看,看完一本就很有成就感。
2. 儿童动画:别笑,真的有用。像《小猪佩奇》(Peppa Pig),对话简单、日常,语速慢,画面还能帮你理解。看个几十集,你会发现你对日常对话的反应快了很多。
3. 针对学习者的 YouTube 频道:有很多外国人做的英语教学频道,他们会刻意放慢语速,用简单的词解释问题。
如果你是中级水平,选择就多了:
1. 美剧/英剧:找那些生活化的情景喜剧,比如《老友记》(Friends)。对话多,而且跟生活贴近。第一遍可以开中英双语字幕,看懂剧情。第二遍只开英文字幕,试着去理解。第三遍不开字幕,挑战纯听。
2. 播客 (Podcast):找你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你喜欢历史,可以去听 Hardcore History。你喜欢科技,可以听 a16z Podcast。重点是,不要听那些专门教英语的播客,而是听那些用英语讨论你本身就感兴趣的话题的播客。
3. YouTube:这是个宝库。无论你喜欢什么,美妆、健身、木工、编程,上面都有无数的英文频道。看这些视频,你既能学到爱好的知识,又能顺便把英语用了。
现在我们把听说读写分开说一下具体怎么操作。
听是第一位的。
听力是语感的来源。你听多了,很多表达方式、句子结构,不用刻意记,就会自动印在脑子里。
怎么练?两个方法。
一个是泛听。就是把英语当成背景音乐。你做饭、打扫卫生、坐地铁的时候,就放着英文播客或者有声书。你不需要每个词都听懂,目的就是让你的耳朵习惯英语的节奏、语调和声音。
另一个是精听。这个需要你专注。找一段一到三分钟的音频,反复听。第一遍,听大意。第二遍,尝试写下你听到的内容。第三遍,对照原文,看看哪里没听出来,为什么。这个方法很累,但效果最好。每周做两三次精听,比天天泛听一小时的进步要快。
然后是读。
阅读是扩大词汇量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千万不要一边读一边不停地查字典。这会把阅读的乐趣完全破坏掉。
正确做法是:遇到生词,先猜。根据上下文猜它大概是什么意思。如果这个词不影响你理解整个句子,就直接跳过。如果这个词反复出现,而且很重要,你再去查。这样效率最高。
我强烈推荐用 Kindle 这样的电子阅读器。遇到生词,手指长按一下,解释就出来了,非常方便,不会打断你的阅读节奏。读什么?还是那个原则,读你感兴趣的。小说、新闻、博客、甚至 Reddit 上的帖子都行。
接下来说“说”。
这是大部分人的痛点。不敢说,怕犯错。
这个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就是克服恐惧,张开嘴。
没人陪你练怎么办?自己跟自己说。
你可以用一个叫“影子跟读”(Shadowing) 的方法。找一段音频,他读一句,你像影子一样跟着他读一句,模仿他的发音和语调。甚至可以录下来,跟原音对比。
或者,你可以练习“自言自语”。比如早上起来,你用英语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Okay, I’m getting out of bed. Now I’m going to the bathroom to brush my teeth.” 听起来很傻,但这个练习能帮你建立“英语思维”,让你在想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脑子里直接出现的是英文,而不是中文再翻译。
当你稍微有点信心了,去找个伴儿。现在有很多语言交换的应用,比如 Tandem, HelloTalk。上面有大把想学中文的外国人。你教他中文,他教你英文。记住,交流的目的是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不是追求语法完美。你犯的那些错,对方根本不在意。
最后是写。
写作能帮你整理思路,发现自己语法上的薄弱点。
怎么开始?从最简单的开始。每天写三五句英文日记。记录一下你今天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不用写长篇大论,关键是坚持。
当你写得多了,可以用一些工具来帮你检查。比如 Grammarly,它可以帮你检查拼写和语法错误,并给出修改建议。这就像一个免费的写作老师。
还可以去一些英文社区,比如 Reddit,找你感兴趣的版块,在下面留言、参与讨论。这是真实环境下的写作练习。
总结一下,整个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1. 转变心态:把英语当工具,和你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
2. 核心方法:通过大量的听和读(可理解性输入)来吸收语言。
3. 具体操作:听力先行,带动阅读,然后通过自言自语和找语伴练习口语,通过写日记和参与社区讨论来练习写作。
4. 保持耐心:语言学习没有捷径,每天坚持 30 分钟,比周末学 5 个小时效果好得多。
别再把学英语搞得那么痛苦了。它本来可以是一个很有趣,能为你打开一扇新世界大门的过程。找到你喜欢的方式,然后用起来。就这么简单。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