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请帖英语怎么说

请帖的英语怎么说?

就一个词。Invitation

但如果事情就这么简单,我们也就没必要聊这么多了,对吧?这个词就像是“汽车”一样,你说你买了辆“汽车”,但别人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从五菱宏光到劳斯莱斯之间的任何一种。Invitation 这个词也一样,它只是一个笼统的入口,推开这扇门,里面的世界可就五花八门,精彩纷呈了。

说真的,把“请帖”简单地翻译成 invitation,就像把“江湖”翻译成 river and lake 一样,丢掉了九成的神韵和……嗯,那股子“劲儿”。你得看是什么场合,是谁发给谁,想要达到什么效果。这背后可全是学问,全是人情世故。

咱们先从最“大”的那个说起。那种印在厚实卡oli上,带着烫金字体,散发着淡淡墨香,让你隔着信封都能嗅到一丝庄重与仪式感的玩意儿,那才叫一个正经的 invitation。通常用在婚礼、正式晚宴、或者什么重要的纪念典礼上。这时候的语言,那叫一个字斟句酌。

你很少会看到上面大白话地写着 “Hey, we’re getting married, come hang out.” 不,绝对不。它会用一种近乎于古代法令的腔调,告诉你:

“Mr. and Mrs. Smith request the pleasure of your company at the marriage of their daughter, Jane to Mr. John Doe.”

看到没?“request the pleasure of your company”,请求您大驾光临,与我们同乐。这短语简直就是“正式”的代名词,充满了距离感,但又显得无比尊敬。还有一种稍微现代一点但同样正式的说法是 “cordially invite you to”,诚挚地邀请您。那个 cordially (诚挚地),就是为了告诉你:我们是发自内心地、带着最温暖的善意邀请你,你可千万得来啊!

这种正式请帖上,信息量巨大,而且每个信息都有它的专属“行话”。

最要命的那个,就是 RSVP。这四个字母简直是现代社交礼仪的一面照妖镜。我第一次收到那种正儿八经的婚礼请帖时,人都傻了,这啥玩意儿?后来才知道,这是法语 Répondez s’il vous plaît 的缩写,意思就是“请回复”。主办方需要根据回复的人数来预定场地、食物和酒水,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预算。所以,收到带 RSVP 的请帖,及时回复是最最基本的礼貌。不回复?那简直就是社交黑洞,让人抓狂。通常后面会跟一个日期,比如 “RSVP by May 20th”。

然后是 Dress Code,着装要求。这又是一个能逼死选择困难症的环节。

Black Tie:黑领结。男士必须穿无尾晚礼服(tuxedo),女士则是长款晚礼服。这是最高规格之一,不是开玩笑的。你穿个T恤牛仔裤去,门口的保安可能真的会礼貌地请你回家。

Formal:正式着装。和 Black Tie 差不多,但可能稍微宽松一点点,男士深色西装也可以,女士晚礼服。

Cocktail Attire:鸡尾酒会着装。男士西装,可以不打领带,女士穿小礼服裙。

Smart Casual:商务休闲。这个最微妙,也最容易出错。大概意思就是,别太随便,但也别太隆重。卡其裤、衬衫、休闲西装外套,女士可以是得体的连衣裙或裤装。

还有一个小细节,叫 Plus One。如果请帖上写着你的名字 “and Guest” 或者 “and a Plus One”,意思就是你可以带一个伴儿。如果没写,那就千万别自作多情地带人去,那会非常非常尴尬。

好了,说完了这些让人头皮发麻的“阳春白雪”,我们再聊聊更接地气的“下里巴人”。

日常生活里,谁会给你寄一张烫金卡片请你周末去他家撸串?不可能的。这时候的“请帖”,形式和语言就彻底放飞自我了。

一个短信,一条微信,一个社交媒体的私信,甚至是一个电话,就是最常见的 invitation。这时候的用词,突出一个字:chill

比如,朋友想约你喝一杯:

Wanna grab a beer tonight?” (今晚想不想整一杯?)

“Yo, we’re hitting the pub later, you in?” (喂,我们待会儿去酒吧,你来不?)

你看,you in? 多么地道,多么简洁。一个 in 字,就把那种“加入我们这个小团体”的亲密感给拉满了。

再比如,周末的家庭烧烤派对(BBQ):

“We’re having a BBQ on Saturday. Feel free to swing by!” (我们周六搞烧烤,随时过来玩啊!)

“Hosting a little get-together at my place. BYOB.” (在我家有个小聚会,酒水自带。)

这里的 swing by 就特别传神,意思是让你轻松地、顺道地过来,别有压力。Get-together 也是一个万能词,任何非正式的小聚会都可以用。

BYOB,又是另一个神级缩写,意思是 Bring Your Own Bottle/Booze,自己带酒水。这在国外非常普遍,主人提供场地和食物,客人自带喝的,大家一起分享,既减轻了主人的负担,也增加了互动。与之类似的还有 Potluck,百乐餐,就是每人带一个菜来分享。这种邀请方式,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参与感。

有时候,邀请甚至都不是一个问句,而是一个陈述句,带着一种“你一定会来”的笃定和亲昵。

See you at the party tomorrow!” (明天派对见!)

他甚至不问你去不去,直接默认你会出现。这种邀请,只适用于关系非常铁的朋友之间。

所以你看,从 “request the pleasure of your company” 到 “you in?”,这中间的跨度,简直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它们都是 invitation,但承载的情感、语境和社交距离,完全是天差地别。

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还有个巨大的灰色地带。比如公司年会、部门聚餐、产品发布会等等。这种邀请通常以邮件形式发送,语气会比短信正式,但又远不如婚礼请帖那么夸张。

可能会这样写:

“We would be delighted if you could join us for our annual team dinner.” (如果您能参加我们的年度团队晚宴,我们将感到非常荣幸。)

“We’re excited to invite you to the launch of our new product.” (我们很激动地邀请您参加我们的新产品发布会。)

这种邀请,既要体现出公司的专业性,又想营造一种亲切友好的氛围,用词拿捏就非常考验水平。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请帖英语怎么说”,你千万别只甩一个 invitation 给他。你可以反问他:“哪种请帖?是想让未来岳父岳母觉得你是个靠谱青年的那种,还是想约兄弟出来通宵打游戏的那种?”

语言终究是为场景和人服务的。一个词汇的背后,是一个完整的社交宇宙。理解了这个宇宙的运行法则,你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个词,用得地道,用得漂亮,用得像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本行走的字典。这其中的乐趣,不就在于此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80学习网 » 请帖英语怎么说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