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学英语,第一个想到的“路过”就是 pass by。这个词本身没错,但用起来要看情况。而且,在很多我们中文里说“路过”的场景,英语里根本不会用 pass by。用错了会显得很奇怪,甚至让对方摸不着头脑。
我们先说最简单直接的那种“路过”,就是物理意义上的经过。比如,你站在路边,一辆车从你面前开过去。
- A car just passed by. (一辆车刚开过去。)
- I saw him pass by the window. (我看到他从窗户前走过。)
这种情况用 pass by 完全正确。它描述的是一个动态的、没有停留的动作。重点是“经过”这个行为本身。你只是一个观察者,看到某个东西从 A 点移动到 B 点,中间经过了你所在的位置。很简单,对吧?
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路过”远不止这个意思。
比如,你本来是去超市,正好路过朋友家楼下,就想上去打个招呼。这时候你见到朋友,会说:“我正好路过,就上来看看你。”
这句话要是直接翻译成 “I was just passing by, so I came to see you.” 听起来有点生硬,像机器人。虽然对方能听懂,但感觉不地道。
更自然的说法是强调“我正好在这附近”。
- “I was in the neighborhood, so I thought I’d stop by.” (我正好在这附近,就想着过来看看。)
- “I was in the area, so I decided to pop in.” (我正好在这片儿,就决定进来坐坐。)
这里的 “in the neighborhood” 或 “in the area” 就把“路过”这个概念给包含了。它传达的信息是“我的出现不是专门为你而来的,而是因为我正好有别的事情在这附近,所以顺便来看看你”。这跟我们中文里“路过”的潜台词一模一样。
“Stop by” 和 “pop in” 都是“顺道拜访”的意思,非常口语化。Pop in 尤其显得随意和短暂,就是“进来待一小会儿”的感觉。还有一个词是 drop by,意思也差不多。
所以,下次你想表达这种“顺路拜访”的“路过”,直接用这个句式就行了:
“I was in the area, so I thought I’d [stop by / drop by / pop in].”
再来看一个特别常见的场景:逛商店。
你在商场里随便逛,走进一家店,店员热情地过来问:“Can I help you?”。你其实没啥特定要买的,就是随便看看。在中文里,我们可能会说:“没事,我就是路过看看。”
千万不要把这个翻译成 “I’m just passing by.”
你想想看,你人已经走进店里了,怎么能是 “passing by”(路过)呢?”Passing by” 意味着你是在店的外面经过。你跟店员这么说,他会觉得莫名其妙,心想:“你都在我店里了,怎么还在路过?”
这种场景下,正确的说法是表达你“只是随便看看,没有明确的购买目标”。
- “I’m just looking, thanks.” (我就是随便看看,谢谢。)
- “I’m just browsing.” (我就是随便逛逛。)
这两个说法是标准答案。”Just looking” 更常用,”browsing” 稍微正式一点点,但意思一样。它们准确地告诉店员你的状态,既礼貌地拒绝了帮助,又不会造成任何误解。
我刚学英语的时候就犯过这个错。有一次在国外一家小店,店主很热情地问我找什么,我脑子一抽,直接说 “Oh, I’m just passing by.” 店主愣了一下,然后指了指门外,表情很困惑。我当时脸一下就红了,赶紧解释说 “Sorry, I mean, I’m just looking.” 那个尴尬的场面我记了好多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用错。
所以记住,在店里,永远是 “I’m just looking” 或 “I’m just browsing”。
还有一种“路过”,是网络用语里的。比如在论坛、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帖子,你不想深入讨论,但又想留个言,就会说“路过,打个酱油”。
这个“路过”就更抽象了。它表达的是一种“我看到了,但我不是参与者,我没有立场”的态度。
英语里没有一个词能完美对应。你不能说 “passing by”。但你可以用一些别的短语来表达类似的感觉。
- “Just passing through.” (只是路过。) 这个短语用在这里,比 pass by 要好一点,有一种“我只是个过客”的意味。
- “Just lurking.” (只是潜水看看。) “Lurk” 这个词在网络语境里就是指只看不发言,非常贴切。
- “Just here for the comments.” (我就是来看评论的。) 这是一种更现代、更幽默的说法,清楚地表明你是个“吃瓜群众”。
所以,你看,一个简单的“路过”,在不同场景下,英文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关键不在于逐字翻译,而在于理解你在那个特定场景下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我们来总结一下,其实就是把中文的“路过”拆分成几个具体场景:
- 物理上真的“经过”:用
pass by
。比如车、人从你面前经过。这是它最本源的意思。 - “顺路拜访”朋友:用
I was in the neighborhood/area
。重点是告诉对方你正好在附近,而不是专门来的。这是社交场合的常见用法。 - 在商店里“随便看看”:用
I'm just looking/browsing
。重点是告诉店员你没有购物目标,只是随便逛逛。这是购物时的标准回答。 - 网络上“打酱油”:用
Just passing through
或Just lurking
。重点是表明你是个旁观者,不参与讨论。
搞清楚这几种情况,你就基本掌握了“路过”的精髓。不要再死记硬背 “pass by” 了。学语言就是这样,要学的是场景,而不是孤立的单词。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先想一想,我到底想表达的是哪个意思?然后选择最贴切的那个说法。这样,你的英语听起来才会越来越像个真人,而不是一本行走的词典。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