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反思,这东西怎么写?我先给你一个最直接、最不含水分的答案:把它当成你跟自己的秘密谈话,而不是一份要交上去的报告。 核心就三个词:真诚、具体、然后呢?
- 真诚,就是别装。别写那些你自己都不信的“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听着就想打哈欠。你那节课上砸了,就是砸了。为什么砸了?是自己没备好课,还是那帮小崽子们今天集体水逆?烦躁、沮愈、甚至自我怀疑,这些才是真实的情绪,写下来。反思不是让你扮演一个完美的圣人教师。
- 具体,就是别说空话。别写“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鬼知道你怎么调动的。你要写:“当我把那张憨态可掬的柯基犬照片投到屏幕上,问‘What is the dog doing?’的时候,后排那个平时从不抬头的李雷,眼睛里突然有了光,他结结巴巴地说出了‘It… it is running’。” 看,这就是细节的力量。你抓不住这些瞬间,你的反思就是一具空洞的骨架。
- 然后呢?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你发现了问题,记录了细节,然后呢?你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所以下次讲现在进行时,我打算多找几张他们感兴趣的梗图,甚至让他们自己带图上来讲。” 这才叫反思,不然顶多算个教学日记,或者,抱怨。
好了,最直接的答案说完了。但我想,你问这个问题,肯定不只是想要一个公式。你可能跟我一样,曾经对着那个空白的Word文档,脑子里回响着领导“教学反思要深刻”的魔音,然后敲出一堆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废话。
我们写的很多所谓“反思”,其实根本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它是写给教研组长、写给上级领导、写给那个看不见的评估体系的。于是,它变得越来越像一种“八股文”:开头先引一个新课标的理念,中间分析一下我这节课是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任务型教学”的,结尾再升华一下,展望未来,仿佛下一节课我就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
写完,长舒一口气,任务完成。可你扪心自问,这东西对你明天的课,下周的课,有任何一丁点的帮助吗?没有。它只是一个“已完成”的标志。
真正的教学反思,是一种“自我诊断”,甚至是一种“自我搏斗”。
我记得有一次,我上了一节关于虚拟语气的公开课。自认为设计得天衣无缝,从情景导入到语法点拨,再到小组活动,环环相扣。学生们也表现得很好,问答流畅,气氛热烈。课后,听课的老师们一片赞扬,说我“课堂驾驭能力强”、“学生参与度高”。我当时,飘了。
那天晚上,我习惯性地想写点什么。按照惯例,我应该写一篇“成功案例分析”,把自己夸成一朵花。可我坐下来,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却是张倩的眼神。在小组讨论环节,我看到她嘴巴张了张,想说什么,但看了看周围异常活跃的同学,又把话咽了回去。那个瞬间,只有零点几秒,但我捕捉到了。
为什么?
我的反思,就是从这个“为什么”开始的。不是去想“我这节课多成功”,而是去想“张倩为什么没开口?” 是我的分组不合理,让内向的孩子和过于外向的孩子分在了一起,导致她没有表达空间?还是我的任务设计对她来说太难了,她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仅仅是她今天心情不好?
我开始像个侦探一样,在脑海里复盘。我回想起我巡视到她那组时,他们讨论的焦点完全被那个英语口语最好的男生主导了。我当时还觉得挺好,至少有人在说。可现在想来,那根本不是“讨论”,那是“演讲”,其他人都是听众。我的“小组活动”在形式上成功了,但在教育的本质上,它失败了。它让本该被关注的张倩,变得更加沉默。
你看,这篇反思里,没有一句“建构主义”,没有一个“核心素养”。它只有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场景和我真实的困惑。然后,我的“然后呢?”就来了:下次再搞小组活动,我是不是可以试试“指定发言人”制度?或者给每个学生一个明确的、不同的微任务?比如,A负责找论点,B负责找例子,C(张倩这样的孩子)负责总结和报告?这样是不是就能保证每个人的参与感?
这才是活的反思。它不一定能写出花来,甚至有点琐碎,有点自我批判,但它能直接作用于我下一节课的行动。它让我从一个“课程表演者”,回归到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还有一种反思,是关于我们自己的。教学不光是技术活儿,更是情绪活儿。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连续上了四节课,喉咙冒烟,身心俱疲,推开下一个班的门时,你脸上的笑意,有几分是真心的,几分是职业假面?
你的疲惫、你的不耐烦,学生是能精准地感知到的。他们就像小动物,对成年人的情绪气味极其敏感。当你带着倦意去讲一个本来很有趣的故事时,那个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
所以,反思也要反思我们自己。今天我为什么这么累?是昨晚熬夜备课到两点,还是中午处理了三个学生的纠纷,心力交瘁?如果是前者,我的备课效率是不是太低了?我是不是陷入了某种“完美主义”的陷阱,试图把一节45分钟的课打磨成艺术品?如果是后者,我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是不是可以更高效、更温和?
把这些写下来。承认自己的脆弱和局限。比如:“今天讲到‘Bored’和‘Boring’的区别时,我感觉自己都有点Bored了。也许是因为这个语法点我已经讲了不下二十遍。学生们的眼神也有些呆滞。或许下次,我不再自己讲,而是放一个搞笑短片,让他们自己去总结,什么时候用-ed,什么时候用-ing?把发现的乐趣还给他们,也把我从重复的枯燥中解救出来。”
这样的反思,是在关照自己。一个不懂得关照自己的老师,是无法真正滋养学生的。我们总被教育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一根蜡烛,如果自己都快燃尽了,那点微光,又能照多远呢?
所以,别再把教学反思当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了。把它变成你的教学宝库、你的秘密花园、你的私人诊所。
忘掉那些模板和框架。从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开始写,无论好坏。可以是一个学生的提问,一个狡黠的眼神,课堂上一次尴尬的冷场,或者一次意想不到的哄堂大笑。然后,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问自己:
- 当时发生了什么?(客观描述)
- 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官细节)
- 我当时感觉怎么样?学生们感觉怎么样?(情绪捕捉)
-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深层归因)
- 如果再来一次,我会怎么做?(行动方案)
- 这件事对我整个教学理念,有什么触动?(理念升华)
让你的文字充满画面感,充满你自己的语气和温度。可以不连贯,可以有涂改,可以夹杂着抱怨和灵光一闪。这才是你自己的东西。一份好的教学反思,多年后你翻回来看,能让你清晰地回忆起那堂课、那个学生,以及那个笨拙、困惑但仍在努力成长的自己。
它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你是一个“好老师”,而是为了帮助你,日复一日地,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仅此而已。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