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这个动作,用英语说,最直接、最书呆子气的翻译就是 make a phone call。没错,语法上无懈可击,老师听了会点头,考试写了能得分。但你真正在国外生活,或者跟一个老外朋友聊天,你就会发现,这句话就像我们说“我准备开始实施吃饭这个行为了”一样,有点……用力过猛。
现实中,语言是活的,是懒的,是追求效率的。所以,更常见的说法,简单粗暴,就一个词:call。
- “我等下给你打电话” -> “I’ll call you later.“
- “你打给我老板了吗?” -> “Did you call my boss?“
- “叫他给我回电话” -> “Tell him to call me back.“
你看,一个 call 就全搞定了。简单,地道,省口水。
有时候,为了让语气听起来更柔和、更随意一点,他们会用 give someone a call。这感觉就像是在说“打个电话呗”,而不是“我要给你致电”。
- “Give me a call when you get there.” (你到了给我打个电话。)
- “I’ll give her a call tomorrow morning.” (我明天早上会给她打个电话。)
所以,问题的答案就是这么简单:call 是日常王者,give someone a call 是随和的变体,而 make a phone call 则是相对正式或需要强调“打电话”这个动作本身时的选择。
但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打电话,从来就不是“说”这么一个动作而已。它是一整套社交剧本,尤其是在英语环境里,里面的门道和潜台词,比这几个短语本身复杂多了。
我们来走一遍流程,想象一下,你现在就要硬着-头-皮,给一个英语世界的陌生人打电话。
第一步:拨号,然后呢?深呼吸,等待“Hello?”
电话接通了,你听到对面一声 “Hello?”,或者更商业化的 “Good morning, [Company Name], [Their Name] speaking. How can I help you?”。
这时候你的开场白就至关重要了。
如果你是打给朋友,那太简单了:
“Hey, it’s [Your Name].” (嘿,是我。)
“Hi, what’s up?” (嗨,啥事?)
但如果是打给公司、机构,或者你不认识的人,你的自我介绍就得专业点。记住这个万能公式:
“Hi, this is [Your Name] calling from [Your Company/Location, if relevant].“
(你好,我是XXX,从XXX公司/地方打来的。)
千万别傻乎乎地问 “Who are you?”,这非常不礼貌。你应该先报上家门。这是最基本的电话礼仪。
接着,你得说明来意。这是整个电话的“戏肉”。也是最考验你口语组织能力的地方。
- 最直接的:”I’m calling about…” (我打电话是关于……) 后面直接跟你的事,比如 an invoice (一张发票), the job advertisement (招聘广告)。
- 稍微客气点的:”The reason I’m calling is that…” (我打电话的原因是……)
- 如果你想找特定的人:”May I speak to [Person’s Name], please?” (请问能让XXX听电话吗?) 这是最正式、最保险的问法。或者随意一点的 “Is [Person’s Name] there?“
第二步:对话中的那些“救命稻草”
通话过程中,意外总是会发生。信号不好、没听清、需要时间思考……这些时候,你要是只会 “what?” 和 “pardon?”,那场面就尴尬了。
记住下面这些“救生圈”短语:
-
信号不好,声音断断续续?
“Sorry, you’re breaking up.” (抱歉,你那边信号不好,声音断断续续的。) 这句话简直是神技,比“I can’t hear you”精准多了。
“We have a bad connection.” (我们信号不太好。)
-
没听清,想让对方重复一遍?
“Sorry, I didn’t catch that.” (抱歉,我没听清。) “catch” 这个词用得就非常地道。
“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能请你再说一遍吗?) 这是标准礼貌问法。
“Could you speak a little more slowly, please?” (能请您说慢一点吗?) 对语速快的老外,这招很有用。
-
需要对方稍等一下?
“Hang on a second/moment.” 或者 “Hold on a sec.” (稍等一下。) 这是最常见的说法。
在正式场合,你可能会听到接线员说 “Please hold.” (请不要挂机。)
-
转接电话。
如果你是接电话的人,需要把电话转给别人,你可以说:
“Let me transfer you. / I’ll put you through.” (我帮你转接。)
“One moment, I’ll see if he’s available.” (稍等,我看看他在不在。)
第三步:优雅地结束通话
很多人开头说得挺溜,中间也勉强撑下来了,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挂电话。结果就是一阵尴尬的沉默,然后生硬地说一句 “Bye”。
结束通话也是一门艺术。
首先,要有一个结束的信号。比如:
“Alright then…” (好吧那么……)
“Okay, well…” (好的,嗯……)
这些词本身没啥意思,但它像一个提示音,告诉对方“我们的对话差不多该结束了”。
然后,给出结束的理由或者感谢。
“Thank you so-much for your help.” (太感谢你的帮助了。)
“It was great talking to you.” (跟你聊天很开心。)
“Well, I should let you go.” (好了,我就不打扰你了。) 这句话特别好用,听起来像是你体谅对方忙,主动结束通话,显得情商很高。
最后,才是道别。
“Talk to you later.” (下次再聊。)
“Have a good one.” (祝你一天顺利。) 这比 “Have a nice day” 更口语化,更常用。
“Bye.“
电话里的“文化冲击”
除了这些短语,还有一些文化上的东西,不了解真的会闹笑话。
首当其冲的就是 voicemail (语音信箱)。
在中国,我们可能不太习惯用语音信箱,觉得有事发短信、发微信就好了。但在北美,voicemail 是工作和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电话没人接,直接就转到语音信箱了。
这时候你不能直接挂了,这是不礼貌的。你得留言。
留言也有个基本格式:“Hi, this is [你的名字] calling for [对方名字]. My number is [你的电话号码]. I’m just calling to [你打电话的目的]. Please call me back when you have a chance. Thanks, bye.”
听起来很麻烦?但这就是他们的规矩。所以,准备好一段流畅的自我介绍和留言模板,非常有必要。
另一个文化点是 phone tag (电话捉迷藏)。
这是个特别形象的词。就是你打电话给A,A不在;A回电话给你,你又恰好没接到。你们俩来来回回,互相留言,就是说不上话。这种状态就叫 “We’re playing phone tag.“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为什么他们那么依赖语音信箱了——为了在这种“捉迷藏”游戏中,能留下有效信息,提高沟通效率。
说到底,学“打电话的英语”,远不止是背几个单词短语。它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沟通剧本,一种嵌入在语言背后的行为逻辑和文化习惯。
别再纠结于 make a call 和 give a call 的细微差别了。那点差别,在真实的沟通洪流里,根本不值一提。你真正需要掌握的,是那些能让你在电话的“战场”上活下来,并且还能游刃有余的“求生技巧”和“社交润滑剂”。
所以,下次再拿起电话,别怕。把这些短语想象成你的武器库,深呼吸,然后自信地按下拨号键。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对方听不懂挂了电话呗,那又怎样?这本身,不也成了一个可以跟朋友吐槽的好故事嘛。语言,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笨拙、尴尬和尝试中,才慢慢变成你自己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