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某个中文词用英语怎么说。我给的答案,十有八九都是:“看情况。”
我知道这个答案很烦人。大家想要的是一个确切的、能记在小本本上的单词。但语言不是数学公式,不是一对一的映射。尤其是从中文转到英文,很多时候你根本找不到那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重要的不是那个中文词本身,而是你想用它表达的真实意思。
就拿“辛苦了”这个词来说吧。这简直是翻译界的噩梦。
如果你直接去查词典,可能会得到 “hard” 或者 “toilsome”。然后你跟加班的外国同事说 “You are so hard”,那场面估计会很尴尬。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辛苦了”这三个字,承载的根本不是“劳累”这个字面意思。它是一种文化上的表示,一种看到对方付出后,表达认可、感激、慰问的混合体。它的核心功能是社交,是拉近关系。
所以,要翻译它,你得先忘了“辛苦了”这三个字。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在当下的这个场景里,我到底想说什么?
场景一:同事刚刚完成一个大项目,累得不行,准备下班。
你想表达的是“感谢你的付出,快去休息吧”。
这时候可以说:“Thanks for all your hard work on this. You should get some rest.”
或者简单点:“Great job today. Go home and relax.”
看,这里根本没有一个词是“辛苦”。但意思到位了,对方完全能理解。
场景二:保洁阿姨刚刚打扫完办公室,你在门口碰到她。
你想表达的是“谢谢你的劳动”。
简单一句 “Thank you” 或者 “Thanks a lot” 就足够了。语气真诚一点就行。没必要画蛇添足,去描述她工作有多“hard”。
场景三:你去看望一个正在准备考试的朋友,他学得焦头烂额。
你想表达的是“我看到你的努力了,真不容易”。
可以说:“You’ve been working so hard. Make sure you take breaks.”
这句话里的 “hard” 就用对了,因为它是在描述一个事实状态,并且紧跟着关心。
发现没有?没有万能的“辛苦了”。你必须像个侦探一样,分析场景,分析你的真实意图,然后用最符合那个场景的英语去重新表达。
“加油”也是一个道理。
体育比赛现场,对运动员喊 “Add oil!”,人家只会一脸问号。
“加油”的核心也不是“把油加上”,而是“给予鼓励”。
- 对着马上要上台演讲的朋友,你说:“Good luck!” 或者 “You’ll do great!”
- 朋友在准备一个很难的考试,你说:“Keep up the good work.” 或者 “You’ve got this.”
- 看到队伍在拔河,你在旁边助威,你可以喊:“Come on!” 或者 “Let’s go!”
你看,又是好几种说法。哪一种最好?取决于你想鼓励谁,以及用什么方式。
还有一个更绝的词,“上火”。
你跟一个老外说 “I’m on fire”,他要么以为你真的着火了,会帮你打火警电话;要么以为你状态爆棚,觉得你今天牛得不行。
“上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化概念,源于中医。它背后没有对应的西方生理学逻辑。所以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英文单词叫“上火”。
那怎么办?还是老办法:放弃翻译单词,转而描述事实。
你所谓的“上火”是什么具体症状?
– 如果是嘴里长了溃疡,你就说:“I have a mouth sore.” 或者 “I have a canker sore.”
– 如果是喉咙疼,你就说:“I have a sore throat.”
– 如果是流鼻血,就说:“My nose is bleeding.”
– 如果你就是觉得浑身燥热,不舒服,可以说:“I feel feverish and unwell.”
你看,只要你说出具体的症状,任何国家的医生都能听懂。你非要拽着“上火”这个概念不放,就是在为难自己,也在为难对方。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提供一个思维方法,一个当你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可以遵循的步骤。
第一步:停下来。不要马上去查字典,把脑子里那个中文词先扔掉。
第二步:问自己,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抛开那些华丽的、或者习惯性的中文词汇,用最简单、最质朴的中文描述一下你的核心意图。比如,“辛苦了”的核心意图是“表达对他人付出的感谢和认可”。“上火”的核心意图是“描述我嘴里长泡、喉咙疼的症状”。
第三步:想一下,我正在跟谁说话?我的听众是谁?场合是什么?是正式的邮件,还是跟朋友聊天?这决定了你的语气和用词。给老板发邮件说 “You’ve got this!” 就不太合适。跟朋友说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appreciation for your efforts” 也显得很奇怪。
第四步:根据你的核心意图和沟通场境,用你已经会的、最简单的英语单词和句式,把这个意思“组装”起来。注意,是“组装”,不是“翻译”。
我们来实践一下。比如在工作里,你经常需要跟同事“对一下”数据或者进度。
“我们来对一下这个事。”
如果你直接翻译,“Let’s align on this.” 或者 “Let’s sync up.”
这种说法在很多外企里确实很流行,但它其实是商业黑话,听着专业,但有时候并不清晰。一个刚入职的美国毕业生,可能都不知道 “sync up” 是什么意思。
现在我们用上面的四步法走一遍。
第一步:忘掉“对一下”。
第二步:核心意too度是什么?是“我想和你确认一下,我们俩脑子里的信息是一致的,没有误解”。
第三步:对象是谁?一个跟你合作项目的同事。场合是工作沟通。
第四步:组装英文。
– 如果是想确认数据,你可以说:“Can we quickly go over these numbers together? I want to make sure we’re on the same page.” (我们能一起快速过一下这些数字吗?我想确保我们的理解是一致的。)
– 如果是想确认项目计划,你可以说:“Let’s review the project plan to confirm the deadlines.” (我们来回顾一下项目计划,确认一下截止日期。)
– 如果是想确认你对某个任务的理解是否正确,你可以说:“Could you spare five minutes? I want to double-check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task.” (能占用你五分钟吗?我想再次确认一下我对这个任务的理解。)
这些说法,是不是比一句干巴巴的 “Let’s sync up” 要清晰得多?而且非常自然,就像一个英语母语者会说的话。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从“翻译思维”转向“沟通思维”。
“翻译思维”总是在寻找词语的等价物,它假设A语言里的某个词,在B语言里一定有一个完美的对应。但现实是,这种完美对应物很少。
而“沟通思维”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对方准确、无障碍地理解你的意思。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你可以使用任何必要的词语和句子,哪怕它们跟原文的结构、用词完全不同。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我某个词用英语怎么说,我大概率还是会回答:“取决于你想表达什么。”
但现在,你应该明白这个答案背后,不是敷衍,而是一整套解决问题的逻辑。掌握了这个逻辑,比你多背5000个单词还有用。因为你开始真正地“使用”一门语言,而不仅仅是“转换”它。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