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初二的英语怎么说

初二的英语,最直接、最通用的说法是 Eighth grade 或者 Grade Eight。这是在美式英语和加拿大英语体系里的标准叫法。比如你跟一个美国人说 “I’m in eighth grade”,他立刻就能明白你大概是13到14岁,正处在初中的关键阶段。

不过,这事儿还没完。如果你跑到英国、澳大利亚或者新西兰,你说 “Eighth grade”,人家可能会愣一下,然后帮你换算一下。在他们的体系里,用的是 “Year”,所以初二对应的是 Year Nine。你看,这一下子就体现出英语这门语言的“不老实”了,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公式,它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和不同的文化习惯。

问这个问题,其实特别有代表性。它往往不是一个单纯的翻译问题,背后藏着的是一种巨大的焦虑,一种“初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的,沉甸甸的,几乎是宿命般的重量。

为什么?因为在中国学生的学习生涯里,“初二”这两个字,简直就是一道 分水岭

小学英语,那是田园牧歌,你好我好大家好,唱唱歌、做做游戏,学点 “apple”, “banana”,大家成绩都差不太多,一片祥和。初一呢,是新鲜感的延续,是缓冲带,一切都还来得及,语法也就是个 a/an/the,be动词变来变去,再加个一般现在时,感觉努努力,都还能跟得上。

可一旦踏入初二,那感觉就像你本来在一条清澈的小溪里划船,划着划着,突然就被冲进了一片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

你以为呢?

语法,是那种集团军式的、毁灭性的全面进攻。什么 过去式 的各种不规则动词变化,什么听起来就让人头大的 现在完成时 (have/has done),还有什么 过去进行时,再加上各种 情态动词 的复杂用法、宾语从句 的闪亮登场……它们不是一个一个来的,它们是一起来的,像商量好了一样,组团来碾压你脆弱的知识体系。一下子,你发现之前背的那些规则,全成了地基,而现在要在这地基上瞬间盖起一栋摩天大楼。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基直接被压垮了。

然后是 词汇量。初一的词汇,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名词,桌子椅子猫猫狗狗。到了初二,抽象词汇开始指数级增长。什么 “suggest”, “realize”, “achieve”, “influence”……这些词你没法指着一个东西告诉自己“哦,这就是influence”。它们是概念,是关系,是需要你在语境里去“悟”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死记硬背 “a-b-a-n-d-o-n, 放弃”,这条路,走不通了。你背了,但在句子里照样不认识它,或者说,你认识它,但不知道它在这儿想干嘛。

阅读理解的文章长度和复杂度,也是直接跳了一个level。初一的文章,可能讲的是 “李雷和韩梅梅周末去公园”,句子短小精悍,故事线一目了然。初二的文章,可能就开始讨论“青少年如何应对压力”或者“某个科学现象的成因”了。长句、从句、各种修饰成分,像藤蔓一样缠绕在一起,你读着读着,就忘了主语是谁,谓语在哪儿,读到最后,只剩下一脑袋的浆糊和深深的挫败感。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最可怕的后果是什么?是 心理上的崩塌

很多在初一还对英语兴致勃勃的孩子,到了初二,突然就“不爱了”。那种最初学会说一句 “Hello, how are you?” 的成就感,被无穷无尽的卷子和红叉叉消磨得一干二净。英语从一扇窗,变成了一堵墙。每次上英语课,都像上刑。这就是所谓的“初二现象”,一个让无数家长和学生都头疼不已的魔咒。

那么,这个结,怎么解?

别跟我扯什么天赋,也别跟我说“多背单词多刷题”这种正确的废话。我带了这么多届学生,见过了太多在初二英语这片海里挣扎然后溺水的孩子。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于不够努力,而在于努力的 姿势 不对。

初二的英语,最忌讳的就是把它当成数理化去学。你试图用逻辑和公式去框住一门活的语言,结果就是你把自己给框死了,变成了只会做选择题的“语法僵尸”。

真正的破局点,在于两个字:语感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玄。什么叫语感?不就是“感觉”吗?感觉这玩意儿怎么培养?

其实一点都不玄。语感,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海量 可理解性输入 之后,大脑形成的自动处理机制。说白了,就是你看多了、听多了,有些东西自然而然就觉得“对”,有些东西一听就觉得“别扭”。就像我们说中文,没人会去想主谓宾定状补,但我们就是能说出流利的句子。

所以,初二英语的自救,或者说,想要真正把它“盘活”,关键就在于如何给自己创造这种“可理解性输入”的环境。

第一,扔掉那本只标了中文意思的词汇书。

请你,立刻,马上,把那种按字母表顺序排列的,后面跟着一堆中文释义的单词书扔进垃圾桶。那是学习的毒药。背单词的正确姿势,是 在语境中学,在语块(chunks)里记

什么是语块?就是有意义的词组。你不要孤零零地记一个 “decide”,你要记 “decide to do something” (决定去做某事)。你不要只记 “proud”,你要记 “be proud of…” (为……感到骄傲)。当你在脑子里存下成百上千个这样的“语块”时,你写句子、说英语,就不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而是整个“模块”直接调用。这效率,这地道程度,完全是两个维度。

第二,把你的阅读材料,从教科书和练习册,扩展到“你能看懂,且看得爽”的东西上。

教科书要学,题要做,这没办法。但在那之外,你必须找到能让你获得乐趣的英文材料。这就是“可理解性输入”里的“可理解性”——材料的难度要略高于你当前的水平,但又不至于让你完全看不懂,大概70%-80%能看懂,剩下的连蒙带猜。

强烈推荐各种 英语分级读物。牛津书虫系列、床头灯系列……这些都不是给婴儿看的东西,它们有完整的故事,有悬疑、有爱情、有科幻,但用的词汇和语法都是经过控制的。你看这种书,注意力在情节上,而不是在语言上,但语言就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流”进了你的大脑。你看完一本几十页的小说,那种成就感,比你刷完十张卷子要大得多。

或者,去找一些你感兴趣的领域的,难度适中的英文内容。喜欢打游戏?去看看国外游戏主播的简单解说。喜欢动漫?去找找有没有英文字幕版的。喜欢听歌?把歌词打印出来,边听边看。关键是,要让英语和你喜欢的东西挂上钩

第三,用耳朵“喂饱”你的大脑。

听力,在初二这个阶段,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环。大家都在埋头做题,很少有人会花大量时间去“听”。但语言首先是声音。你听得多了,很多发音、语调、句子的节奏,就会内化成你的本能。

听什么?还是那个原则,你听得懂、且有兴趣的。可以是一些简单的英文动画片,比如《探险活宝》或者《咱们裸熊》,对话相对日常,语速也不会太夸张。也可以是一些专门为学习者制作的慢速英语新闻(VOA Special English 之类的)。每天不需要多,15-20分钟,就当背景音放着,让耳朵“泡”在英语环境里。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的舌头会不自觉地模仿那种腔调,你的大脑对英文句子的反应速度也快了很多。

说到底,初二这道坎,难就难在它要求你从“学习规则”转变为“运用语言”。所有还在用蛮力,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的同学,都会觉得越来越吃力,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学习堰塞湖”。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初二的英语怎么说?”

你可以轻松地回答 Eighth gradeYear Nine。但你心里要清楚,这只是一个标签。真正重要的,不是这个标签怎么说,而是你如何撕掉贴在“初二英语”上的“困难”“痛苦”“放弃”这些标签,重新把它变回一扇有趣的窗户,一个能带你看到更广阔世界的工具。

这个过程,需要改变,需要耐心,甚至需要一点“离经叛道”的勇气,敢于对低效的学习方法说不。但相信我,一旦你找到了那种在语境中“玩”英语的感觉,你会发现,初二这片曾经让你恐惧的汪洋大海,其实也充满了值得探索的风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80学习网 » 初二的英语怎么说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