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用英语,最直接、最通用的说法就是 the rest of my life。如果你想表达“在余生里”,那就在前面加上介词 for,变成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就这么简单。
但,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讲真,每次有人问我这种翻译问题,我脑子里都不是先跳出那个标准答案,而是会先浮现出无数个场景。语言这东西,从来就不是数学公式,不是 A=B 那么干脆。它是有温度的,有质感的,甚至是有颜色的。尤其像“余生”这么一个自带故事感的词。
你想想,中文里我们说“余生”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
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时间单位,不是“从今天到我死掉那天的所有日子”这种程序化的描述。不是的。它里面裹着情感,是沉甸甸的。可能是浪漫的,“余生请多指教”,那里面是托付,是信任,是把下半辈子这艘船的舵交到另一个人手里一部分的勇气。也可能是看透世事后的淡然,“余生只想种种花,养养猫”,那里面是放下,是与世界和解,是一种倦鸟归林的安宁。还可能,是带着点悲壮和决绝的,“余生将在悔恨中度过”,那里面是审判,是自我放逐,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漫长甬道。
所以,你把 the rest of my life 这个短语放到这些场景里去,你会发现,它有时候能完美承载,有时候,却好像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中文里那种独有的,被五千年文化浸泡透了的,那种独特的“颗粒感”。
比如那句火遍大江南北的“余生请多指教”。你直愣愣地翻译成 “Please advise me for the rest of my life”,外国人听了绝对一脸懵。他们可能会想,你要我指导你什么?投资?人生规划?我得给你出多少份PPT啊?这听起来像是一份工作合同,而不是一句情话。
在那个场景下,真正传神的表达,其实是把那份“托付”的内核给翻译出来。所以,更贴切的说法可能是:
“I want to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with you.”(我想与你共度余生。)
或者更主动、更深情一点的:
“Let’s build a life together.”(让我们一起共筑爱巢/生活。)
甚至是简单一句:
“I’m yours.”(我是你的了。)
你看,这里面没有一个字是“指教”,但那种把未来交给你,与你深度绑定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这才是翻译的灵魂所在,是跨越语言去触摸情感。
我们再换个场景。
一个打拼了一辈子,累了,倦了的老张,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眯着眼晒着太阳说:“我的余生啊,就在这儿了。”
你说 “I will be here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当然可以,完全正确。但总觉得有点平,像一句陈述。
如果换个说法呢?
可以说 “I’m here to stay.” 这句话非常地道,意思是“我哪儿也不去了,就待这儿了”,那种尘埃落定的安稳感,特别强。
或者,如果他想强调一种与世无争的状态,可以说 “I’ll live out my days right here.” 这里的 live out my days 就很有画面感,有一种平静地、一天天把剩下的日子过完的感觉,非常贴合“种种花、养养猫”的心境。
还有一些更美的、更文学性的表达。
比如 my remaining years。这个说法比 the rest of my life 稍微正式一点,也带上了一点“所剩不多的”意味,更适合一个年长者在回顾与展望时使用。它少了一点口语的随意,多了一点书面的庄重。
我个人非常偏爱的一个词组是 twilight years。twilight 是黄昏、暮光。twilight years,暮年,这个意象太美了。它不是漆黑一片的终结,而是像黄昏一样,有绚烂的晚霞,有柔和的光线,宁静、温柔,带着一天即将结束时的那种独特的诗意和伤感。当一个作家在小说里写一个老人的“余生”时,用 twilight years 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把“余生”这个概念从一个单纯的时间段,升华成了一幅画。
记得有一次看一部老电影,里面的女主角对男主角说:“I give you my tomorrow.” 我把我的明天给你。当时我一下就被击中了。这句话里,她没有说“余生”,没有说 the rest of my life,但那种托付感,那种把所有未知的、充满可能性的未来,打包成一份礼物,双手奉上的感觉,比任何直白的表达都来得震撼。这也是一种“余生”的表达方式,不是吗?
语言就是这样,它永远在追求一种“恰如其分”。你得看,看说这话的人,他当时是什么心情,站在什么地方,对着谁说。是眼含热泪,还是云淡风轻?这决定了一切。
一个在法庭上被判了终身监禁的犯人,他说的“余生”,和新婚燕尔的新郎说的“余生”,在英文里,可能就需要用截然不同的词汇和语气去渲染。前者可能是冷冰冰的 “I will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behind bars.”,后者则是暖洋洋的 “From this day forward, you’ll have all of me.” 这里的 from this day forward(从今天起),是很多西方婚礼誓词的经典开头,它本身就蕴含了“余生”的承诺。
所以,下次当你想说“余生”的时候,别急着把 the rest of my life 这个标准答案脱口而出。
先停一下,问问自己:
我此刻想表达的,是哪一种“余生”?
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那或许 “growing old together” 更动人。
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那或许 “for the rest of my days” 更贴切。
是“夕阳无限好”的诗意?那或许 “in my twilight years” 更优雅。
是“从今往后,万事有我”的担当?那或许 “from now on, I’ve got you” 更让人心安。
语言的魅力,恰恰就在于这种无穷无尽的选择和微妙的差异之中。它不是一个工具,用完即弃。它更像一个朋友,你越是深入地了解它的脾气、它的性格、它的言外之意,它就越能帮你把心里那些最复杂、最细腻的情感,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另一个人。
而搞懂“余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万千种表达,本身,就是一件可以用 the rest of my life 去慢慢琢磨和享受的事情。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