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直接知道课时用英语怎么说?行,我先给你几个最直接、最常用的答案:
- Class period 或者干脆就说 period。这是最地道的,指学校里一节课的时间段,比如 “下一节是数学课”,就是 “I have math next period”。
- Lesson。这个词更侧重于“一堂课”所教授的“内容”,而不仅仅是那个时间块。
- Session。这个词就更灵活了,通常用在补习、辅导、培训或者心理咨询这种一对一或者小班的场合。
就这么简单?当然不。如果你只知道这几个词,那你在实际交流中,迟早会踩坑。因为“课时”这个词在我们中文语境里的分量,和它在英文里的对应词,那感觉,那味道,简直是天壤之别。
咱们先掰扯掰扯最常见的 class period。这个词,说白了,就是个纯粹的物理时间单位。它就像一个标准化的时间容器,四十五分钟或者五十分钟,铃声一响,开始,铃声再响,结束,里面装的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个“容器”本身,就是 period。它非常中性,没什么感情色彩。一个美国高中生会说 “Ugh, two more periods until lunch!”(唉,还有两节课才到午饭时间!),你看,这里的 period 就是个障碍物,一个需要熬过去的时间格子。它描述的是一种学校生活的节奏,一种被课程表切割得明明白白的日常。
然后是 lesson。这个词就带上了一点“教学”的内涵。A lesson is what you learn during a period。一个 lesson 是你在一个 period 里学到的东西。老师会说 “Today’s lesson is about photosynthesis”(今天的课是关于光合作用),他是在说教学内容。学生可能会说 “That was a great lesson!”(那堂课真棒!),他是在评价这堂课的质量和收获。所以,lesson 强调的是“教”与“学”这个动作本身和其内容,它比 period 要有“灵魂”得多。但注意,它通常还是指一次具体的授课。
好,现在轮到 session 了。这个词的场景感就非常强。你一听到 session,脑子里浮现的就不太可能是公立学校那种乌泱泱几十号人的大教室。它更像是:一个大学生在图书馆里给学弟辅导功课,那叫 a tutoring session;你为了学吉他,找了个老师手把手教你,那叫 a guitar session;甚至一个团队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进行的头脑风暴,也可以叫 a brainstorming session。Session 这个词,天生就带有一种“专门用途”和“互动性”的氛围。它强调的是“一次集中的活动”,时间可长可短,形式也更自由。你花钱报的雅思口语一对一,那个就应该叫 a coaching session。
所以你看,period 是时间表上的格子,lesson 是格子里装的知识,session 则是特定目的的预约活动。一个萝卜一个坑,分得清清楚楚。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课时”这个词的感受,会如此复杂?
老实说,我个人其实有点烦“课时”这个词。因为它在今天的中国,早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单位了。它被异化了,被商品化了,变成了一种可以被精确计算、购买、囤积、甚至用来制造焦虑的通货。
你听听这些话:
“我们这个钢琴课,一个课时300块。”
“您得先买一个50个课时的课包,这样单价才划算。”
“孩子的课时快用完了,得赶紧续费了!”
在这些语境里,“课时”的英文,用上面任何一个词去对应,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你跟一个老外说 “I need to buy 50 class periods”,他可能会一头雾水,以为你要买下学校的时间表。你说 “I bought 50 lessons”,听起来稍微正常点,但还是怪。最接近的可能是 “I signed up for a package of 50 sessions”,但这通常暗示的是一种比较个人化的服务,比如健身私教课。
当我们在谈论购买“课时”时,我们谈论的其实是一种被量化了的教育服务承诺。一个“课时”背后,捆绑的是“名师”“提分”“上岸”的期望。它不再是 period 那种纯粹的时间流逝,也不是 lesson 那种求知的乐趣,更不是 session 那种轻松的互动。它沉甸甸的,充满了交易的味道。家长们眼睛放光,像在菜市场抢购限量供应的有机蔬菜一样抢购名师的“课时”,那种场景,你在国外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当一个中国家长焦虑地问你 “一个课时多少钱?” 的时候,他脑子里的“课时”,其实是一个包含了“老师的单位时间价值 + 场地费 + 机构利润 + 效果预期”的复杂混合体。要把这个味道翻译出来,太难了。你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去选择最不坏的那个词。比如在商业语境下,你可能会说 “The price is 300 yuan per session” 或者 “per one-hour lesson“。
还有更“高级”的说法,比如在大学或者跟老师签合同时,会用到 teaching hour 或者 contact hour。这两个词就非常书面和正式了。Teaching hour(教学时数)通常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计算他工作量的。比如,“我这学期每周有10个teaching hours”。而 contact hour(接触时数)则更学术,它指的是学生和教授在课堂、实验室等地方“正式接触”的时间,这个词经常被用来作为衡量一门课程工作量的官方标准。比如,一门课有3个 contact hours per week。
还有一个和大学学分紧密相关的,叫 credit hour(学分时)。这个就更不是“课时”的直接翻译了。它是一个综合单位,不仅包括了课堂上的 contact hour,还估算了学生课后需要投入的学习时间。你修满一定的 credit hours 才能毕业。这完全是教育行政体系里的一个概念了。
所以,绕了这么一大圈,我们再回头看“课时”这个词。
如果你只是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跟同学聊天,用 period 就行了,简单、地道。
如果你是一个老师,在准备教案,或者和同事讨论教学,用 lesson 更能体现你的专业性。
如果你在运营一个培训班,或者给别人做家教,用 session 来描述你的服务,显得更贴切。
如果你在写一份正式的合同或者学术文件,teaching hour 或 contact hour 会让你的表述更严谨。
但如果你想捕捉“课时”在中国社会里那种独特的、被商业逻辑渗透后的味道……那可能没有任何一个英文单词能完全胜任。你可能需要一整个句子去解释: “a pre-paid unit of instruction, usually lasting 45 to 60 minutes, sold in packages by private tutoring centers.”(一种预付费的教学单位,通常持续45到60分钟,由私人辅导机构打包出售。)
你看,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是生活方式,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潜意识。一个简简单单的“课时”,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教育图景和那份深入骨髓的焦虑。下次再有人问你“课时”用英语怎么说,你或许可以不仅仅是抛给他一个单词,而是和他聊聊这些单词背后,那片广阔而复杂的世界。这比单纯知道一个词,要有意思得多,不是吗?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