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问得就有意思了。
直接回答,“禁用英语”最直接的说法就是 禁用英语 (jìn yòng yīng yǔ) 或者 禁止使用英语 (jìn zhǐ shǐ yòng yīng yǔ)。如果你想表达得更狠一点,带点彻底清除的意味,那可以用 取缔英语 (qǔ dì yīng yǔ)。但这个词,火药味就太浓了,一般用在更严肃的语境里。
好了,问题回答完了。但你真的只是想知道这几个词吗?我猜不是。
这个问题的背后,藏着一种情绪,一种焦虑,一种……怎么说呢,一种想把什么东西“关在门外”的冲动。我懂的。每次看到网络上一些中英夹杂的“热梗”,或者某些品牌为了显得“洋气”而硬拗的英文名,我心里也犯嘀咕。是不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正在被一点点地 渗透?
但我们真的要去 禁用 吗?
这事儿吧,你一细想,就会发现它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有点荒诞。
你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我们现在,立刻,马上,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禁用英语”。好。那么,从哪儿开始呢?
先从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手机开始吧。那个叫 “APP” 的东西,以后得叫什么?“应用程序”?太长了,四个字,讲起来都费劲。而且,“应用”和“程序”这两个词,在计算机科学的语境里,本身就是对英文 “Application” 和 “Program” 的翻译。追根溯వ源,你还是没躲开。Wi-Fi 呢?蓝牙 (Bluetooth) 呢?CPU、GPU、PPT、PDF……这些已经完全融入我们日常对话的缩写,你要怎么翻译?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演示文稿?便携式文档格式?你跟老板说:“老板,我把那个‘便携式文档格式’文件发给您了,您看一下里面的‘中央处理器’参数,然后我去做个‘演示文稿’。” 你不觉得别扭吗?老板可能觉得你有病。
这还只是科技领域,冰山一角。
你走进一家咖啡店,菜单上写着:拿铁(Latte)、美式(Americano)、卡布奇诺(Cappuccino)。这些词,压根儿就不是英语,是意大利语音译过来的,但它们是通过英语这个媒介流行到全世界的。你要 禁用 吗?那我们以后喝什么?“牛奶泡沫咖啡”?“浓缩咖啡兑水”?听起来像化学实验。
再看看我们穿的衣服。T恤,这个词怎么来的?因为它展开像个大写的字母“T”。你要怎么改?叫“丁字形上衣”?听着像施工现场的制服。还有你脚上的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这些品牌名,本身就是外来语。你要让它们都改名吗?改成“胜利女神”和“阿道夫·达斯勒”?那满大街的logo、广告牌,一夜之间全得换掉。这得是多大的工程?简直是现代版的“焚书坑儒”,只不过烧的不是书,是商业标识和生活习惯。
所以你看,禁用英语 这件事,它根本不现实。它不是拔掉一根刺那么简单,而是要从你的血肉里,把无数根已经长进去的毛细血管给硬生生扯出来。会血肉模糊,而且最后你会发现,你根本扯不干净。因为语言的 渗透,从来都不是单向的侵略,更多时候是一种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融合。它像水一样,无孔不入,最终汇成一条大河。你不可能在河中间筑一道墙,说这半边是纯净的,那半边是污染的。
说到这儿,我就想问了,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我们害怕的,真的是 “English” 这个语言本身吗?
我觉得不是。我们害怕的,可能是一种 文化上的不自信。我们看到别人用英语,就觉得他在“装”,在炫耀,在抛弃自己的文化。我们看到外来词汇的流行,就觉得自己的语言被“污染”了,不再 纯粹 了。
可什么是 纯粹?
汉语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吸收、不断融合的巨大生命体。从古至今,我们吸收了多少来自西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来自梵语的词汇?“菩萨”、“罗汉”、“塔”,这些都是梵语来的。“胡同”、“站”,这些是蒙古语来的。“沙发”、“逻辑”、“模特”,这些近代的词,更是直接从外语“拿来”的。我们的语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外来的血液,才变得如此丰富、如此有生命力。一个真正强大的文化,从来都不是封闭的,不是把自己关在玻璃罩子里,搞一个无菌的真空环境。恰恰相反,强大的文化,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把任何外来东西都消化掉、变成自己一部分的强大能力。
唐朝够强吧?长安城里,胡人、汉人,各种肤色的人混在一起,说着各自的语言,穿着各自的服饰,交流着商品和思想。那时候的唐朝,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它自信、开放、包容。它没想过去“禁用胡语”。
所以,问题的关键,压根儿就不在于要不要去 禁用 什么语言。而在于我们自己,有没有那个 文化自信。
当我们的文化足够强大的时候,当我们的科技、艺术、思想能引领世界潮流的时候,你还会担心几个英文单词吗?你不会。那时候,反倒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努力学习汉语,在他们的语言里夹杂着中文词,觉得那是一种时髦。就像我们现在用“kung fu”(功夫)、“dim sum”(点心)、“guanxi”(关系)这些词一样,它们已经被英语吸收,成了他们词典里的一部分。
所以,与其去纠结怎么 禁用 英语,不如去想想怎么让我们的文化变得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与其去堵,不如去疏。与其去建墙,不如去建桥。
别再把语言当成一个需要捍卫的、一成不变的堡垒了。它是一个 工具,是一个流动的、活生生的生态系统。今天你觉得刺眼的“meme”,明天可能就成了我们网络文化的一部分,然后被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构、去重塑。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下次再看到有人中英夹杂,先别急着皱眉头。或许他只是在用一个最高效的词来表达一个特定的意思,或许那只是他下意识的语言习惯。当然,那些为了炫耀而满口洋文的,确实让人反感。但这种反感,针对的是那种“姿态”,而不是语言本身。我们要反对的是文化上的奴性,而不是作为 工具 的语言。
把精力放在创造上吧。写出更好的中文小说,拍出更好的中文电影,做出更好的中文软件。当我们能用中文,自信而清晰地向世界讲述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思想时,“禁用英语”这个念头,自然就会烟消云散。因为它会显得,那么地多余,又那么地可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