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努力”的英语怎么读?简单。
如果你想说名词“努力”,可以说 effort,读作 /’efət/,重音在前面,有点像“爱腐特”。
如果你想说“努力工作”,那就是个词组了,hard work,读作 /hɑːd wɜːk/。
如果你想表达“努力去做某事”这个动作,可以用动词 strive,读作 /straɪv/,或者更书面一点的 endeavor,读作 /ɪn’devə/。
还有一个最接地气的,叫 try hard。
好了,问题回答完了。
但你真的觉得,这就够了吗?
我敢打赌,你问这个问题,心里想的那个“努力”,绝对不是一个干巴巴的 effort 能装得下的。我们心里那个沉甸甸的、带着汗水味儿、甚至有点悲壮色彩的“努力”,在英语世界里,它……它其实是个“稀有物种”。
这事儿,我琢磨了很久。最早是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想跟我的导师形容一个同学,我说:“He is very 努力.” 当时我脑子里过了一遍,用了个自以为最贴切的词:He works very hard.
我导师点点头,表情很平淡,说:“Okay, good for him.”
就这?没了?
我当时就愣住了。在我预设的剧本里,他不应该表现出一点赞许、一点“这孩子真不错”的欣赏吗?在我们这儿,你说谁“努力”,那几乎是品格上的最高赞誉之一了。它意味着坚韧、意味着吃苦耐劳、意味着为了目标不惜一切。这里面有血有肉,有画面感。
可是在他的反应里,我只看到了“哦,知道了”四个字。
后来我才慢慢咂摸出味儿来。我们挂在嘴边的那个“努力”,其实是一个包裹着我们文化内核的概念。它里面有什么?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自虐式刻苦,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执拗,有“笨鸟先飞”的自我安慰,还有一种“我虽然天赋平平,但我付出的汗水比谁都多”的悲壮式骄傲。
你把这一大包东西,硬塞给一个单词,比如 effort,它直接就被撑破了。Effort 这个词,太轻了,太技术性了。它就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力乘以距离。你说 “I made an effort”,给人的感觉就是“我试了一下”,里面没感情,没挣扎,没痛苦,更没有那种在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你一人对着书本或电脑屏幕死磕的孤独感。
那 hard work 呢?好一点,但也好得有限。它更像一个结果的描述,而不是过程的写照。它描述了一种工作状态,但缺少了那种主观的、发自内心的、跟自己较劲的“精气神儿”。
最要命的是 try hard。这个词组简直是个文化陷阱。在国内,老师家长都跟你说 “You should try harder!” 这是鼓励。但在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的某些语境里,“try-hard” 这个词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名词,意思就微妙了,它很多时候是带点贬义的。它形容那种“用力过猛”的人,那种因为能力或天赋不够,只能靠拼命努力来弥补,姿态还特难看的人。
你看,这不就是把我们推崇的“笨鸟先飞”拿出来公开处刑吗?
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崇拜苦行僧式的奋斗,推崇“曾国藩式的扎硬寨,打呆仗”。而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更痴迷于“天才叙事”。他们喜欢毫不费力的成功,喜欢那种“我随便搞搞就成了”的潇洒。他们管这个叫 effortless。你看那些超级英雄,有几个是靠“努力”成功的?不都是靠天赋、靠变异、靠有钱吗?在他们的文化产品里,“努力”的角色,往往是那个给天才主角当背景板的、值得同情的配角。
所以,当你绞尽脑汁想找一个词来翻译“我最近为了考研特别努力”的时候,你其实是在试图用一根牙签,去撬动一整块文化基石。
那怎么办?难道就没法表达了?
当然不是。
关键在于,你要放弃寻找那个“完美对应”的单词。你要做的,是切换你的表达模式。不要去“翻译”那个形容词,而是去“描述”那个场景。
举个例子。你想说:“我为了这个项目,最近特别努力。”
别说:I am very hard-working for this project. (语法都怪怪的)
也别说:I put a lot of effort into this project. (太苍白了)
你可以怎么说?你可以把那个叫“努力”的东西,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动作和画面:
- “I’ve been pulling all-nighters to get this proposal done.” (我最近为了搞定这个提案,一直在通宵熬夜。) “Pull an all-nighter”,一个词组就把那种“用命在拼”的画面感给拉满了。
- “I’m drowning in paperwork for this project, barely have time for lunch.” (我被这个项目的文件给淹了,午饭都没空吃。) “Drowning in paperwork”,多形象,快被文件淹死了,这不比“努力”两个字更有冲击力?
- “I’ve been living and breathing this project for the past month.” (过去这一个月,我醒着睡着脑子里全是这个项目。) “Live and breathe something”,把一件事当成呼吸和生命,这股劲儿,不就是我们说的“全身心投入”的努力吗?
- “I’m going the extra mile to make sure every detail is perfect.” (为了确保每个细节都完美,我付出了额外的努力。) “Go the extra mile”,多走一英里,这个比喻精妙地传达了“比要求的做得更多”的内核。
看到没有?地道的英语,是用动词,用场景,用比喻来让别人“看到”你的努力,而不是用一个形容词去“告知”别人。
你不再是简单地给自己贴上一个“努力”的标签,你是在向别人展示一幅画:一幅关于你如何燃烧自己、如何与时间赛跑、如何跟困难死磕的画。这幅画的力量,比任何一个单词都强一百倍。
所以,别再纠结“努力的英语怎么读”了。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思维误区。
我们真正要学的,不是一个单词的发音,而是学会如何用另一种语言的逻辑,去重新解构和描绘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你不再寻找那个虚无缥缈的“标准答案”,而是开始用鲜活的、具体的、充满画面感的短语去讲述你的故事时,你会发现,你的英语一下子就“活”了过来。
它不再是躺在书本上的铅字,而是你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这本身,就是一种更聪明的 effort,不是吗?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