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英语,就是 Jane Eyre。
就这么简单,两个单词,一个名字。但这两个单词,在我心里,分量千钧。它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名字,更是一个灵魂的宣告。
你问我怎么说,我告诉你了,Jane Eyre。但如果你只是想知道这个发音,那真的,太小看这本书了,也太小看这个名字了。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部微型的《简·爱》。
“Jane”,一个在英语世界里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不是伊丽莎白,不是凯瑟琳,不是那些带着皇室贵气或者浪漫色彩的名字。它就是“简”,朴素,简短,甚至有点乏味。像一块灰色的鹅卵石,随手就能在河滩上捡到一大把。
“Eyre”,这个姓氏听起来则有些特别,带点古老、空灵的调子。我甚至觉得,它听起来就像“air”——空气。一个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却又常常被忽视的存在。
Jane Eyre。一个普通的名字,配上一个空灵的姓氏。合在一起,就是她这个人:一个外表平平无奇,甚至可以说毫不起眼的家庭女教师,但她的内心世界,却广阔、自由、如空气般充盈着不屈的意志。夏洛蒂·勃朗特在给女主角起名时,简直是带着一种近乎固执的清醒,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个听上去毫不惹眼,甚至有点寡淡的名字,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灰色石头,扔在华丽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主角名字堆里,瞬间就被淹没了。
可正是这个名字,这个“平平无奇”的简,支撑起了整部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还在上中学。那时候读的还是中文译本,就是那个经典的译名——简·爱。当时只觉得是个外国爱情故事。可读着读着,就完全陷进去了。那根本不是什么王子公主的浪漫童话,那是一个人的战争。一个渺小的、无依无靠的女孩,对抗整个世界的偏见、冷漠和压迫。
记忆最深的,不是她和罗切斯特在壁炉边的温情脉脉,反而是那些最痛苦、最黑暗的片段。
是那个阴冷的红色房间。一个孩子,被关在死过人的房间里,面对着巨大的穿衣镜,看到镜子里那个惊恐、瘦小的自己,那种从心底里涌上来的、能把人吞噬的恐惧和孤独。那不只是一个惩罚,那是一个烙印,告诉她:你是多余的,你是被抛弃的。
是洛伍德学校的冰冷与饥饿。清晨的黑面包硬得像石头,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燕麦粥,还有那个伪善的布罗克赫斯特先生。但在那片绝望的荒原上,她遇到了海伦·彭斯。海伦教她忍耐,教她爱,教她看到彼岸的光。海伦像一支蜡烛,用自己微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简内心最黑暗的角落,然后悄然熄灭。简把这份光,藏在了心里,成了一辈子都用不完的能量。
所以,当她后来站在桑菲尔德庄园,面对那个喜怒无常、神秘莫测又充满魅力的罗切斯特先生时,她已经不是一个空洞的、等待被填充的容器了。她的灵魂,早就被苦难淬炼得坚韧无比。
她爱他,爱得那么深,那么投入。但这份爱,有一个绝对的前提——平等。
这才是《简·爱》之所以是《简·爱》的根本。
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室,一个疯女人被锁在阁楼里。罗切斯特哀求她留下来,做他的情妇,许诺给她全世界的爱和财富。那一刻,简的选择,简直是石破天惊。
我永远忘不了那段独白,那段她对着罗切斯特,也对着整个男权社会发出的呐喊。原文是那么的掷地有声,每一次重读都让我心脏紧缩:
“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 obscure, plain, and little, 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 You think wrong! — I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 — and full as much heart! … I am not talking to you now through the medium of custom, conventionalities, nor even of mortal flesh: — it is my spirit that addresses your spirit; just as if bot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 and we stood at God’s feet, equal, — as we are!”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脚下,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平等。
这个词,从一个无钱无势、在社会地位上与他有云泥之别的家庭女教师口中说出,在那样的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那不是恋爱中的小脾气,那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捍卫自己生而为人的全部尊严。她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自尊。爱,绝不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所以她走了。在最爱的时候,选择了离开。独自一人,衣衫褴褛,在荒原上流浪,几乎饿死。那种决绝,那种狠劲,看得人心疼,又让人肃然起敬。她宁愿死,也不愿意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附属品。
这才是Jane Eyre这个名字真正的含义。它代表的不是爱情,而是尊严。它代表的不是一个等待王子拯救的灰姑娘,而是一个自我拯救、自我成就的女英雄。她后来继承了遗产,获得了社会地位,但那只是一个外部条件。真正让她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回到罗切斯特身边的,是她从未放弃过的、完整的自我。
当她最后回到已经成为废墟的桑菲尔德,找到那个眼盲体残的罗切斯特时,她说:“Reader, I married him.”(读者,我嫁给了他。)这句平淡的陈述,背后是翻天覆地的力量对比。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他庇护的家庭女教师,反而成了他的眼睛,他的手。他们终于,在精神和现实的层面上,都达到了真正的平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赞叹中文译名的绝妙。简·爱。
“简”,忠实于原文的朴素感。
“爱”,则点明了故事的核心线索,也暗合了女主角内心对爱与被爱的渴望,以及她最终所坚守和获得的、那种超越世俗的、灵魂之爱。
这两个字,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既是音译,又是意译,完美地捕捉了Jane Eyre这个名字背后全部的精髓:一个名叫“简”的普通女子的,关于“爱”与“自我”的史诗。
所以,下次当有人问起“简爱英语怎么说”,你可以告诉他,是Jane Eyre。但如果可以,请多花一点时间,告诉他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告诉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这是一个宣言,一种精神,一个关于一个女人如何在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里,硬生生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赢得爱与尊严的,不朽的传奇。她不美,不高,不富有,但她拥有一个完整的、闪闪发光的灵魂。她就是Jane Eyre。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