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阅读没问题,听力也还行,但一到写邮件、写报告,就感觉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特别“中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Chinglish。语法可能没错,单词也对,但就是读起来怪怪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
我刚工作的时候也掉过这个坑。那时候给一个美国老板写周报,我自认为写得逻辑清晰、用词准确。结果老板找我,很委婉地说:“你的报告内容很好,但我读起来有点费劲,需要反复看才能明白你的重点。”
当时我挺受打击的。我回去把报告翻来覆去地看,语法没错啊。后来我拿去请教一个英语母语的同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你这是用英语在写中文。
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写作感觉“中式”的根本原因,不是词汇量不够,也不是语法不熟,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中文的。我们先在脑子里想一句中文,然后再把它翻译成英文。这个过程,就是 Chinglish 的生产线。
想让英语写作变得地道,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戒掉“先想中文再翻译”的习惯。
这听起来很难,但可以从一个很小的点开始练习:学着用英语去思考句子,而不是单词。
举个例子。你想表达“关于我们公司下个季度的市场计划,我认为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年轻用户身上。”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逐字翻译:“About our company’s next quarter’s marketing plan, I think we should focus on the young user group.” 这句话语法上没大毛病,但读起来很绕。英语母语者一般不这么说话。
现在我们换个思路。不要去想那句中文,直接用英语思考这件事的核心。核心是什么?是我们应该关注年轻用户。好,那就直接写核心:
“We should focus on young users for our next marketing plan.”
或者更简洁一点:
“Our next marketing plan should focus on young users.”
你看,句子一下子就变得清爽、直接了。这就是英语的思维方式:先说重点,先讲结论。而中文习惯先铺垫,把背景、原因都说完了,最后才抛出结论。
所以,第一个实用的技巧就是:写任何句子之前,先问自己,“这句话里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然后把最重要的信息,用最简单的“主语-谓语-宾语”结构写出来。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很多人为了显得自己英语好,喜欢写长句子,用很多从句,把一堆事情塞进一句话里。这其实是写作的大忌,尤其对于非母语者。
我以前也喜欢这么干,觉得一句话写五行路才叫水平高。但结果就是,句子写得越长,结构越复杂,犯错的概率就越大,而且读者读起来也越累。
后来我学到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原则:一个句子,只说一件事。
说完一件事,打上句号。开始下一句。
还是举个例子。比如你想表达:“为了提高我们团队最近一直很低迷的工作效率,我们决定引入一个新的项目管理工具,希望大家能尽快熟悉它的使用方法。”
很多人会写成一个长句: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team’s efficiency, which has been a problem recently, we have decided to implement a new project management tool, and we hope everyone can get familiar with it as soon as possible.”
这个句子读起来就让人喘不过气。
现在我们用“一个句子只说一件事”的原则来拆分它:
“Our team’s efficiency has been low recently.” (第一件事:效率低)
“So, we are implementing a new project management tool.” (第二件事:引入新工具)
“Please learn how to use it as soon as possible.” (第三件事:要求大家学习)
三句话,短小、清晰、有力。每一句都很好懂,连在一起逻辑也很清楚。这样的写作,在商务环境里特别受欢迎,因为它尊重读者的时间。没人想在你的长篇大论里去猜你到底想说什么。
所以,第二个技巧就是: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写完一段话之后,自己读一遍,如果感觉哪里读起来拗口、费劲,大概率就是那个句子太长了,把它拆开。
第三个问题,是用词。这也是“中式英语”的重灾区。我们经常会用一些字典里查出来“正确”的词,但在特定语境下,母语者根本不会那么用。
比如,我们想说“提高效率”。很多人会直接翻译成 “raise efficiency”。这个说法不算错,但更常见的说法是 “improve efficiency” 或者 “boost productivity”。
再比如,我们想说“开会”。直译是 “open a meeting”,这听起来就很奇怪。正确的说法是 “hold a meeting” 或者 “have a meeting”。
这些词语的搭配,叫做 Collocation。也就是哪些词和哪些词习惯性地一起出现。这是我们在学校里很少学,但在实际运用中却至关重要的东西。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靠背字典是没用的。
我给你一个我用了很久的方法:别用中英翻译词典,改用两种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同义词词典(Thesaurus)。比如,你想表达“重要”,除了 “important”,还有没有别的词?用同义词词典一查,你会发现 “significant”, “critical”, “crucial”, “essential” 等等。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多查多看,你对词语的理解就更深了。
第二个工具是搭配词典(Collocation Dictionary)。网上有很多这样的免费工具。你输入一个核心词,比如 “meeting”,它就会告诉你 “meeting” 一般和哪些动词、形容词搭配。比如动词会给你 “schedule a meeting”, “attend a meeting”, “cancel a meeting”。这样你就知道该怎么用了。
就算你手边没有这些词典,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用谷歌搜索。把你不确定的词组,加上双引号,直接搜。比如你想知道 “raise efficiency” 用得多还是 “improve efficiency” 用得多,你就分别搜索这两个词组。通常,搜索结果越多的那个,就是越常用、越地道的表达。
所以,第三个技巧是:关心词语的搭配,而不是单个词语的意思。多用工具去查,去验证。
总结一下,让英语写作摆脱“中式”的核心,其实就三件事:
第一,改变思维顺序。先说重点,用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去思考,而不是先想中文再翻译。
第二,改变句子结构。多用短句,一个句子只说一件事,让你的文章清晰、易读。
第三,改变用词习惯。关注词语搭配,用工具查证,确保你用的词组是地道的。
这些都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但都需要刻意练习。下次你写英文邮件的时候,就可以试试。先别急着下笔,想一想,这封邮件最核心的目的是什么?然后用最短、最直接的句子把这个目的写出来,作为邮件的开头。然后,把其他信息,用一个个短句补充完整。写完后,检查一下有没有不确定的词组,放到网上去查一下搭配。
坚持这样做,不出几个月,你就会发现你的英文写作变了。它不再是中文的影子,而是一种清晰、直接、有效的沟通工具。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