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直接说答案:“忍者”这个词在英语里的读音,听起来大概是“宁-者”。
但这个“宁-者”和你脑子里想的那个中文发音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得拆开来看,这样才清楚。
第一个音节,“Nin”。你不能用中文拼音的“nin”去读。英语里的这个“i”发的是短音,跟你说“it”或者“in”里面的那个“i”是一样的。嘴巴放松,舌头稍微往前,发出来的音很短。所以,这个“Nin”读起来更像是中文的“宁”,但要短促,利索。
第二个音节,“ja”。这个是最多人搞错的地方。它不是中文拼音的“zha”,也不是“jia”。这个音在英语音标里写作 /dʒə/。它是一个组合音,感觉像是你先准备发“的”的音,但马上又连着发出“日”的音,两个音瞬间合在一起。你可以试试先说“jar”(罐子)这个词,那个开头的音就是“ja”的音。所以,这个音节听起来有点像“贾”或者“者”,但声母部分要更硬一点。
最关键的一点是重音。英语里,“ninja”的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也就是说,你要把“Nin”读得又重又清楚,而“ja”这个音节要读得轻、快。连起来就是 NIN-ja。感觉就像你喊一个人名字,重点总在前面。如果你把重音放错了,读成 nin-JA,那听起来就会很怪,英语母语者可能一下反应不过来。
所以,标准的读法是:重读的、短促的“宁” + 轻读的、快速的“者”。你可以在谷歌搜索“ninja pronunciation”,然后点那个小喇叭图标,多听几遍,跟着模仿。这是最直接的方法。
为什么会搞错?这其实是个普遍问题,不光是“ninja”这个词。我们学英语的时候,看到一个熟悉的、来自亚洲的词,很容易就下意识地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比如汉语拼音或日语罗马音)去套。但语言不是这么运行的。一个词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就像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他得遵守当地的法律和习惯。这个词的发音,也得遵守英语的发音规则。
英语有一套自己的语音系统。它会把所有外来词都“改造”一遍,让它们听起来更“英语化”。这个改造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元音和重音。
我们拿几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源自日语的英语单词来举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卡拉OK”,日语里是“karaoke”。日本人读出来是四个独立的音节:ka-ra-o-ke,每个音节都差不多长,很平均。但英语把它变成了“carry-oh-key”。你看,不仅元音全变了,重音也跑到了“oh”这个音节上,变成了 /ˌkæriˈoʊki/。你如果跟一个美国人说“ka-ra-o-ke”,他大概率会愣住。
再比如“空手道”,日语是“karate”,读作 ka-ra-te。到了英语里,变成了“kuh-rah-tee”。重音在第二个音节“rah”上。那个“a”的发音从日语的“啊”变成了英语里有点拖长的 /ɑː/。
还有“海啸”,日语“tsunami”,读作 tsu-na-mi。英语呢?直接把开头的“t”给吞了,读作“soo-nah-mee”。这也是英语的一个特点,有些辅音组合在词首时,其中一个音会弱化甚至消失。
你看,规律其实是有的。当一个日语词进入英语时:
1. 元音会变。 英语的元音系统比日语复杂得多,日语里清脆的 a, i, u, e, o 到了英语里,会变成各种长短不一、听起来有点“模糊”的音。
2. 重音会重新分配。 日语单词的音节相对平均,而英语单词有非常明确的重音。这个重音的位置,决定了一个词听起来是否地道。
我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也犯过这种错。有一次和外国朋友聊天,想说我们去唱卡拉OK吧,我就很自然地说了“ka-ra-o-ke”。他们当时一脸迷茫地看着我,重复了一遍“what?”。我只好用手机打出“karaoke”给他们看,他们一看就笑了,说“Oh, you mean carry-oh-key!”。那件事给我印象很深。从那以后,我每次看到这种从别的语言“进口”过来的词,都会多留个心眼,先查一下发音,而不是想当然地去读。
所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就三步。
第一步:建立一个意识。当你看到一个拼写看起来很熟悉的非英语源单词时(特别是日语音译词,比如 sudoku, emoji, kamikaze),你要在心里提醒自己:“这个词的英语读音很可能跟它的原始读音不一样。” 这个意识是所有改变的开始。不要自信地直接读出来。
第二步:动手查证。现在查发音太方便了。你只需要在谷歌或者任何一个在线词典(比如 Merriam-Webster)里输入这个单词,旁边都会有一个小喇叭的图标。点一下,标准的发音就出来了。很多工具还提供慢速播放功能,你可以听得更清楚。如果懂一点音标,看一下音标标注就更准确了。比如你查“ninja”,它会给你标出 /ˈnɪndʒə/,清清楚楚。
第三步:跟读和模仿。光听没用,你得张嘴说。跟着标准发音读几遍,录下来自己听听,对比一下和原声的差距在哪里。是在元音上,还是在重音上?找到问题,再针对性地去模仿。把这个新的、正确的发音和你脑子里这个单词的拼写、意思绑定在一起。这样,下次你再看到它,第一反应就是那个正确的英语发音,而不是你的母语发音。
这个过程其实不难,就是养成一个“凡事求证”的好习惯。语言学习里没有捷径,但有很多可以避免的坑。想当然地用母语习惯去套用外语,就是最大的坑之一。
回到“ninja”这个词。它在西方文化里已经是一个非常普及的词了,电影、游戏、动漫里到处都是。所以,能准确地读出这个词,在日常交流中还是挺有用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单词的发音问题,它背后反映的是两种语言碰撞和融合的方式。理解了这一点,你以后再遇到像“sushi”(寿司,英语读作 soo-shee)、“sake”(清酒,英语读作 sah-kee)这样的词,就不会再出错了。你会知道,它们虽然来自日本,但在英语的世界里,就得说“英语”。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