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怎么才能不像机器翻译?说真的,直接把中文扔进翻译软件,出来的东西大部分时候都不能看。
我以前也犯过这种错。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想说“加油”,就直接查字典,然后跟外国朋友说 “add oil”。对方一脸问号,我当时还觉得是他们不懂。后来才知道,这是典型的中式英语。英语里根本没这个说法。你要看场景。如果是鼓励朋友比赛,你可以说 “You can do it!” 或者 “Go for it!”。如果是安慰一个正在渡过难关的人,可以说 “Hang in there.”。完全不一样。
所以,第一个关键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别再问“这个词用英语怎么说”。你要问自己,“我想表达的这个意思,在具体这个场景下,英语母语者会怎么说?”
思维换一下,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好,那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忘掉单个的词,关注整个场景和你想表达的情绪。
中文里有很多词,意境很丰富,但英语里没有一个词能直接对应。比如“辛苦了”。你下班跟同事说“辛苦了”,这个“辛苦”里有感谢、有认同、有安慰。你直接翻译成 “You worked hard” 听起来就很怪,像上级在评价下属,而且是很生硬的那种。
这时候你就要拆解场景。
如果是同事帮你完成了某件事,你想表达感谢,就直接说 “Thanks so much for your help.” 或者 “I really appreciate you doing this.”。
如果是大家一起加完班,你就是想表达一种“我们都不容易”的共情,可以说 “Phew, that was a long day. We made it.” 或者简单点,“Great work today, everyone. Let’s get some rest.”
如果是看到朋友为了考试熬夜,你想表示关心,可以说 “You’ve been working so hard. Make sure you get some rest.”
你看,没有一个翻译是“辛苦了”,但每个都准确地传达了那个场景下的意思。这就是从“翻译词语”到“传递意思”的转变。
第二步,用好工具,但别被工具绑架。
现在翻译软件很强,比如 DeepL,比很多年前的谷歌翻译好用多了。但它依然是工具。我的方法是,把工具当成一个给你提供“可能性”的帮手,而不是最终答案。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 把你想要表达的中文句子,放进 DeepL 里,看看它给出的英文翻译。
2. 别急着就用。把 DeepL 给出的英文翻译,再扔回翻译软件,翻回中文。
3. 看看翻译回来的中文,和你原来的意思是不是一回事。如果意思变了,或者感觉很别扭,那就说明最初的英文翻译有问题。
这个方法能帮你过滤掉至少一半的机器翻译错误。
还有一个更进阶的用法。当你得到一个可能的英文表达,比如 “down-to-earth”,但你不确定用得对不对。这时候,直接去谷歌搜索,但是要用双引号把它括起来,像这样:"down-to-earth person"
或者 "this design is down-to-earth"
。
用双引号搜索,谷歌会只显示完整包含这个词组的网页。这样你就能看到大量的、由母语者写的真实例句。你看上十几个句子,马上就能明白这个词组到底在什么语境下用,搭配什么词,语气是褒义还是贬义。这比查任何字典都管用。这个方法帮我避开了无数的坑。
第三步,建立你自己的语料库。
这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平时看美剧、读英文文章、听播客的时候,遇到一个你觉得说得很地道、很漂亮的表达,就把它记下来。
关键不是只记单词,而是要记整个句子,或者至少是一个完整的词组。
比如,你看到一篇文章里写 “This approach gets the job done.” 你觉得这个 “gets the job done” 用得很好,很简洁,意思就是“这方法管用、能解决问题”。你就把它记下来。下次你想表达“这个软件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就可以直接套用:“This software gets the job done.” 这比你说 “This software can solve the problem.” 要地道得多。
我自己的习惯是用一个简单的备忘录软件,随时记。不用很系统,就随手扔进去就行。过一段时间回头翻一翻,很多表达就慢慢变成你自己的了。时间长了,你的表达能力会不知不觉地提升。因为你用的都是母语者真正在用的、活的语言。
下面我们拿几个具体的例子,走一遍我说的这个流程。
例子一:“接地气”
这个词太常见了。如果你直接扔翻译软件,可能会得到 “touch ground gas” 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
现在我们用上面的方法。
首先,想场景。什么时候会用“接地气”?
形容一个人:说一个明星很接地气,意思是她不装,很亲民,像普通人。
形容一个产品:说一个设计很接地气,意思是它很实用,不花里胡哨,考虑了普通用户的需求。
形容一个方案:说一个营销方案很接地气,意思是它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能引起共鸣。
好,针对第一个场景“形容人”,我想表达“不装、亲民”。我可能会想到 “down-to-earth” 这个词。然后我去谷歌搜索 "She is so down-to-earth"
,会发现很多例句,比如形容演员詹妮弗·劳伦斯很 down-to-earth。这说明用对了。你就可以说 “She is very down-to-earth.”
针对第二个场景“形容产品”,我想表达“实用”。那就可以用 “practical” 或者 “user-friendly”。“This design is very practical.”
针对第三个场景“形容方案”,我想表达“贴近生活、能共鸣”。可以用 “relatable”。“This marketing campaign is very relatable to a lot of people.”
你看,“接地气”这一个词,在不同场景下,变成了三个完全不同的英文表达。
例子二:“上火”
这也是一个中国特色概念。你跟外国人说 “I have fire inside” 会吓到他们。
还是拆解。你“上火”的时候,身体有什么具体症状?
喉咙痛?那就说 “I have a sore throat.”
长痘痘?“I’m breaking out.” 或者 “I have a pimple.”
口腔溃疡?“I have a canker sore.”
就是感觉整个人不清爽,有点热?可以说 “I feel run down.” 或者 “I don’t feel well.”
直接描述症状,对方马上就能明白。你不需要解释中医里什么是“火”。这就是沟通的本质,让对方理解你的状态,而不是去翻译一个文化概念。
例子三:“那我就不客气了”
这句话也完全看场景。
场景A:别人请你吃饭,满桌子菜,主人说“别客气,多吃点”。你说“那我就不客气了”,然后开始夹菜。这时候,你其实是在表达“好的,谢谢你的招待,我要开动了”。英文里,你只要笑着说 “Wow, this looks amazing! Thank you so much.” 然后直接开始吃就行了。你甚至什么都不用说,一个感谢的眼神和开吃的动作,就表达了所有意思。英语文化里,主人邀请你吃,你就吃,这本身就是礼貌。
场景B:朋友送你一个礼物,你推辞了一下,朋友坚持要给。你最后收下了,说“那我就不客气了”。这里的意思是“好吧,太感谢你了,那我就收下了”。你可以说 “Oh, you shouldn’t have! But thank you, I love it.” 重点是表达感谢。
总结一下。想要把中文的意思用准确、地道的英文写出来,核心就三步:
1. 先想场景,别想单词。问自己“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感觉”。
2. 用翻译软件和谷歌搜索做验证,去看母语者在真实场景里是怎么用的。
3. 平时多积累活的例句,建立自己的语料库。
这个过程刚开始会慢一点,因为你需要思考和查证。但只要坚持下去,形成习惯,你的英文表达能力会比死记硬背单词要好得多。而且,这才是真正学一门语言的乐趣所在。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