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国人的英语怎么写

问“中国人的英语怎么写”,这问题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它问的不是某个单词,不是某个语法,它问的是一种状态,一种群体性的烙印

答案其实就俩字:Chinglish

但要是这么简单就说完了,那也太小看这片土地上几代人、几亿人跟这门语言死磕的悲壮历史了。Chinglish这个词,过去带着点嘲讽,现在嘛,我觉得更像一个中性的标签,甚至,带了点自嘲的亲切。它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拧巴的、又充满创造力的语言系统。

要我说,中国人的英语,根本不是一个“风格”,它是一个“症候群”,有好几种典型“病株”,而且一个人身上往往能同时存在好几种。

第一种,也是最根深蒂固的一种,我管它叫“课本味”

这味道太冲了。就是那种,每个单词都认识,每个语法都对,但组合起来,就像一个穿着借来的、大一号西装的少年,浑身不自在。这种英语的DNA里,刻着《新概念》、刻着大学英语四六级真题、刻着所有我们青春期背得滚瓜烂熟的范文。

它的典型特征是啥?语法洁癖。对,洁癖。主谓宾一定要齐全,从句套从句,虚拟语气、倒装句用得比英国首相还溜。但问题是,真正的口语和日常写作,是松弛的,是破碎的,是充满“不合规矩”的。我们呢?我们写邮件,开头必定是“Dear Sir or Madam”,结尾一定是“Yours sincerely”,中间恨不得把所有学过的连接词“moreover”、“furthermore”、“consequently”全用上。老外看了,估计以为你在写维多利亚时期的外交信函。

我见过一个最绝的。公司来了个实习生,名校的,英语专八。让他给客户发个通知,就说会议室临时换了地方。这哥们儿写了洋洋洒洒三百词,里面又是“due to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又是“we would be profoundly grateful if you could”,最后还来个“hereby notify”。客户一个电话打过来,懵逼地问:“So… which room is it now? Did something terrible happen?”

你看,这就是“课本味”的悲哀。它追求绝对的“正确”,却牺牲了语境效率。它是一种纸面上的、博物馆里的英语,僵硬、客套,闻得见福尔马林的味道,就是没有活人的气息。

第二种,就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直译思维”

这简直是中国人英语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Chinglish的灵魂。它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思维底层逻辑还是中文。我们不是在用英语思考,而是在用中文思考,然后像一个翻译软件一样,把中文词汇一个个对应成英文单词。

“人山人海”变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个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些经典的,大家都懂。但真正融入血液的,是那些更细微的。

比如,我们想表达“你要多喝水”,会脱口而出“You should drink more water”。没错,语法完全对。但一个英语母语者,更可能说“Make sure you stay hydrated”或者“Don’t forget to drink plenty of water”。我们的表达,是指令式的,是关心,但听起来像命令。他们的表达,是提醒式的。

再比如,我们夸人,喜欢说“你的英语很棒!”——“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听着没毛病。但人家可能更习惯听到“You speak English really well”或者“You have a great command of English”。前者评价的是一个“东西”(你的英语),后者评价的是一个“行为”(你说英语这个动作)。这里面的哲学差异,可就深了去了。

这种直译思维,往小了说是语言习惯,往大了说,它暴露了我们的文化内核。中文是一种意合的、重语境的、灵活的语言。英语是形合的、重逻辑结构的、严谨的。我们把“关系”、“面子”、“客套”、“谦虚”这些黏糊糊的东方胶水,硬生生灌进了主谓宾分明的西方模具里,那能不拧巴吗?

于是就有了各种神操作。想表达“我就是随便问问”,直译成“I’m just casual asking”。想表达“你看着办”,硬邦邦来一句“You see and do”。每一个词都对,但组合起来,那种扑面而来的违和感,就像在西餐厅里用刀叉吃兰州拉面,技术上可行,但精神上,疯了。

第三种,堪称学霸专属,我称之为“词汇倒挂”

这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很多中国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准备过GRE、托福的,脑子里装着一个巨大的、专业的、甚至有点生僻的词汇库。他们能跟你聊“形而上学”(metaphysics),能跟你分析“本体论”(ontology),但你让他去星巴克点一杯“中杯燕麦拿铁,少冰,不要奶油”,他可能就卡壳了。

这就是“词汇倒挂”。我们认识的词,是哑铃型的,两头大,中间小。一头是“apple”、“book”这种启蒙词汇,另一头是“exacerbate”、“ubiquitous”、“photosynthesis”这种考试专用词汇。而中间那一大坨,描述日常生活、表达细腻情感、插科打诨的鲜活词汇,是严重缺失的。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奇景:一个中国学生在论文里,用“promulgate”这个词来表示“发布”一个通知,用“myriad”来形容“很多”问题。词是好词,用得也“对”,但就是杀鸡用牛刀,用力过猛。就像你邻居跟你打招呼,说的不是“吃了吗”,而是“阁下今日是否已摄入足量碳水化合物?”。

这种倒挂,让我们写的英语,常常有一种“塑料感”。华丽,但没有温度。精确,但没有质感。我们能搭建起词汇的空中楼阁,却忘了语言的根,是扎在生活这片泥土里的。

当然,除了这几种主流“病株”,中国人的英语也在进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新一代的Chinglish,开始变得自信、好玩,甚至开始反向输出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已经快被写进某些在线词典了。“add oil”(加油)的用法,也在特定圈子里流传开来。我们开始解构那些我们曾经奉为圭臬的“标准英语”,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玩梗,去创造。这是一种语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不再羞于承认自己的口音,不再把Chinglish当成一种耻辱,而是当成一种身份标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人的英语怎么写”?

它就是这么写的:带着教科书留下的深刻烙印,挣扎在中文的思维逻辑里,挥舞着几个不成比例的、硕大的高级词汇,同时又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俏皮地、解构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词新梗。

它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浑身都是“毛病”。它时而严谨得像个老学究,时而又错得离谱和可爱。它不够地道,但足够真诚。它记录了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在全球化的夹缝中,努力地学习、笨拙地模仿、痛苦地纠结,并最终,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

它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失误”的Chinglish,走向“主动选择”的China English的过程。前者是你不知道自己错了,后者是我知道标准是啥样,但我偏要这么说,因为这更符合我的表达习惯,更能代表我的身份。

最终,语言的目的是什么?是有效沟通。如果你的“课本味”英语能让合同顺利签订,如果你的“直译思维”英语能让外国朋友感受到你的善意,如果你的“词汇倒挂”英语能让你的论文顺利发表,那它就是成功的。

别再纠结于那个虚无缥缈的“native speaker”标准了。那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我们自己的语言小船上,装着我们特有的文化货物,一边漏着水,一边唱着歌,一边笨拙地、但坚定地,划向沟通的海洋。

这,就是中国人的英语。写满了我们的挣扎、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尴尬,和我们永不停止的,想跟世界说说话的渴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80学习网 » 中国人的英语怎么写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