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里“这是什么”,最直接、最标准的写法就是 “What is this?”。
就这么简单。简单到……有点骗人。
是的,你没看错,我用的是“骗人”这个词。因为这句几乎是我们所有人英语启蒙的第一课——“This is a pen. What is this?”——但在真实的生活里,一个成年人,原封不动地用 “What is this?” 这个句子的场景,少得可怜。
你琢磨一下那个画面感。你指着一个你压根儿没见过的玩意儿,一脸真诚地向一个地道的英语母语者问出这句话,你猜会发生什么?他大概率会愣一下,然后用一种对待五岁小孩的、无比耐心和友善的语气告诉你答案,心里可能还在嘀咕:这哥们儿的英语是哪个博物馆里刚出土的?
为什么?因为 “What is this?” 这句话,它的“颗粒感”太粗了。它太……教科书了。它缺少了真实人类交流中那种无处不在的、微妙的上下文和情感色彩。它像一根光秃秃的木棍,能用,但不好用。
那么,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真实的世界里,到底会怎么问“这是什么”?
这事儿,可就太有意思了。语言的魅力,恰恰就藏在这些“不好用”的细节里。
场景一:当你真的不知道那是个啥,而且想显得不那么“傻”
想象一下,你在朋友家的厨房里,看到一个造型奇特的金属工具。你直接问 “What is this?”,就有点像在参加英语水平测试。更自然的问法,是把你的疑惑也表达出来。
你可以拿起那个东西,掂量一下,然后说:
-
“What’s this thing called?” (这玩意儿叫啥?)
这里的 “thing” 是个万能词,一下子就让对话变得口语化了。加上 “called”,表明你好奇的是它的“名字”,而不是它的哲学定义。这比干巴巴的“这是什么”要具体得多。
-
“What do you call this?” (你们管这个叫什么?)
这句话更棒,它把对方拉了进来,变成了一种经验的请教,而不是知识的拷问。
-
“Sorry, what is this thing for?” (不好意思,这玩意儿是干嘛用的?)
直接问用途,往往比问名字更实用。你可能不需要知道它叫“牛油果去核器”,你只需要知道它能把牛油果核弄出来。这个问法非常务实,而且带上了 “Sorry”,显得礼貌又谦虚。
场景二:当你大概知道是什么,但不确定,或者想确认一下
比如,在一家咖啡店,你看到菜单上写着“Flat White”,你喝过,但想确认下这家店的做法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这时候,你指着菜单问 “What is this?” 就不太合适了。
你应该这么问:
-
“Could you tell me a little bit about your Flat White?” (能给我介绍一下你们的澳白吗?)
看,这多有水平。你不是在问“什么是澳白”,而是在问“你们的澳白是什么样的”。
-
“Is this similar to a Latte?” (这个跟拿铁差不多吗?)
通过跟你已知的事物做比较来提问,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沟通方式。这表明你不是一张白纸,你是有自己知识体系的。
场景三:带着强烈情绪的“这是什么”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一句 “What is this?” 在不同的语调和场景下,意思千差万别。
-
惊喜或好奇:
朋友递给你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你可能会睁大眼睛,用一种上扬的、充满期待的语调问:“Ooh, what is this?” 这时候,这句话就充满了人情味。
-
愤怒或厌恶:
你打开冰箱,发现一坨不明的、散发着异味的物体。你捏着鼻子,皱着眉,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Ugh, what is THAT?!”
注意,这里我用了 “that”。在物理距离上,你可能离它很近,但在心理距离上,你恨不得离它十万八千里。这种时候,“that” 比 “this” 更能表达那种嫌弃和疏离感。
-
质疑或不敢相信:
老板递给你一份完全不合理的报表,你瞪大了眼睛,指着上面的数字,你的 “What is this?” 就不是在问“这是什么物体”,而是在问“这他妈的是什么情况?”。更地道的说法可能是:“What is all this?” 或者干脆 “What the hell is this?” (当然,这句慎用)。
说到 “this” 和 “that”,这也是我们当初学英语时的一个小小的坎。老师告诉我们,近的用 “this”,远的用 “that”。没错,这是物理上的定义。但在心理层面,这个界限就模糊了。
你手上拿着的东西,是 “this”。你胳膊够不着的东西,是 “that”。这很好理解。
但你刚才邮件里提到的那个方案,虽然在屏幕上,离你很近,但因为是“刚才提到的”,在时间的维度上有一点点距离,所以用 “What was that plan you mentioned?” 就比 “this plan” 更自然。
你讨厌的东西,你想撇清关系的东西,哪怕就在你脚边,你也会用 “that”。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推远。
所以你看,从一句简单的 “What is this?” 出发,能牵扯出多少活蹦乱跳的、藏在生活细枝末节里的语言用法。
我一直觉得,我们很多人学英语,最大的一个坎儿,就是把语言当成了一堆需要精确解密的公式。我们总想找到那个唯一的、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就像问“这是什么怎么写”,我们渴望得到一个像 “What is this?” 这样清晰、确定的答案,然后把它背下来,刻在脑子里,以为就万事大吉了。
但语言不是数学,它是一条流动的河。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更恰当的表达”。
我们当初捧着李雷和韩梅梅的课本,以为掌握了“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就掌握了全世界的问候方式。直到真正跟外国人交流,才发现人家压根儿不这么说话。他们会说“What’s up?” “How’s it going?” “You alright?”,而你的“I’m fine, thank you”只会换来对方一个礼貌而尴尬的微笑。
“What is this?” 就是另一个“I’m fine, thank you”。它是正确的,但也是僵硬的。它是语言的骨架,但缺少了血肉和灵魂。
真正的“会说英语”,不是你会背多少个单词,掌握多少条语法。而是你能不能在那个当下,捕捉到空气中流动的情绪,理解对方的潜台词,然后从你的语言库里,调取出一句最贴合那个场景、最能代表你心情的话。
这需要什么?需要大量的输入,不是指背单词书,而是去看、去听、去感受。去看没有字幕的美剧,去听英文播客,去读那些论坛上、社交媒体上普通人的真实吐槽和分享。你会发现,他们的语言是“脏”的,是“不规范”的,充满了各种俚语、缩写、甚至语法错误。但那才是活的语言。
下次,当你再想问“这是什么”的时候,先别急着脱口而出 “What is this?”。
在脑子里稍微停顿半秒钟。
问问自己:
我现在的感觉是什么?好奇?困惑?惊喜?还是嫌弃?
我想知道的是它的名字,还是它的用途?
我跟对方熟吗?我需要表现得礼貌一点,还是可以随意一些?
想清楚了这些,也许你的问题就会变成:
“Hey, what’s this little gadget?”
“Excuse me, I was wondering what this dish is.”
“Whoa, what’s that supposed to be?”
那一刻,你就不再是一个语言的学习者,一个句子的复读机。你成了一个真正的使用者。你开始用语言去塑造情境,去表达自我,而不仅仅是描述事实。
这,比单纯知道“这是什么”的正确写法,要重要一万倍。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