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这个音,说白了,就是英语发音里的一道坎,一道很多人,尤其是我们中国学习者,迈了很久都没完全迈过去的坎。你问它到底怎么发?其实就两种,记住,就两种,别自己给想复杂了。
第一种,叫清辅音 /θ/。这个音,你听起来就像漏了气的轮胎,嘶嘶的。发音的秘诀就三个字:咬舌尖。对,你没听错,就是轻轻地、温柔地用你的上下门牙,咬住你舌头的最前端那一丢丢。别使劲,不然就成自残了。咬住之后,关键的一步来了:吹气。从你的肺里把气挤出来,让气流从你的牙齿和舌尖之间的缝隙里钻出去。你试试,就是那种“嘶嘶”的声音,没有任何声带的振动。你可以把手放在喉咙上感受一下,发这个音的时候,喉咙应该是安安静静的,毫无动静。
想想哪些词是这个音?太多了。比如你天天都在干的事:think (思考),数字 three (三),你的嘴巴 mouth,健康的 health,感谢的 thank。你现在就试试,咬住舌尖,吹气,念 “thank you”。是不是感觉舌头有点笨拙,有点口水要飞出来?恭喜你,感觉对了!这个音的练习,初期就是这么狼狈。
第二种,叫浊辅音 /ð/。这个音是上面那个/θ/的亲兄弟,动作要领一模一样,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咬舌尖。但是,区别在于最后一步。它不是单纯吹气,而是要在吹气的同时,让你的声带振动起来。它是有声音的!你再把手放到喉咙上,发这个音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明显的、嗡嗡的震感,像手机开了静音震动模式一样。
这个音的感觉,更像是一只小蜜蜂在你牙齿和舌尖之间嗡嗡叫。你感受一下。哪些词是这个音?同样满大街都是。比如指示代词 this (这个), that (那个), these, those。还有连词 than (比),介词 with (和),你我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father, mother, brother。
所以,总结一下最核心的区别:
清辅音 /θ/ = 咬舌尖 + 吹气 (声带不振动)
浊辅音 /ð/ = 咬舌尖 + 吹气 + 声带振动
问题回答完了。但这事儿吧,就跟学游泳一样,光知道理论姿势屁用没有,不下水扑腾,你永远都是个旱鸭子。th这个音,就是英语学习者泳池里的深水区。
我跟你说,我见过太多人,英语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词汇量两万起步,一开口,一个 “I sink so” 就暴露了所有。他想说 “I think so” (我想是这样),结果说成了 “I sink so” (我沉下去了)。这笑话闹的,简直是灾难现场。还有把 “three” (三) 说成 “free” (自由) 的,你想要三个,结果人家以为你想要自由,这沟通成本也太高了。
为什么这个音对我们来说就这么难?根源在于我们的母语——汉语。在普通话的整个语音系统里,就根本没有咬舌头这个动作!我们的舌头,习惯了在口腔里各种灵活地弹跳、卷曲、抵住上颚,但它从来没被要求伸出来,被牙齿轻轻“欺负”一下。我们的口腔肌肉,对这个动作是完全陌生的,就像你让一个练举重的人去跳芭蕾,浑身都是劲,但就是别扭。
所以,大部分人会下意识地用自己熟悉的音去替代。发 think 的时候,舌头不敢伸出来,就用舌尖抵住上牙龈,发出了 /s/ 的音,于是 think 就成了 sink。发 this 的时候,同样不敢伸舌头,就发成了 /z/ 的音,this 就成了 zis。还有一部分人,用下嘴唇去碰上门牙,发出了 /f/ 和 /v/ 的音,于是 three 就成了 free, brother 就成了 bro-ver。这些都是肌肉记忆在偷懒,在走捷存逃避。
要驯服th这个音,没什么捷径,就是刻意练习,把新的肌肉记忆给它焊死在你的口腔里。
来,我给你几个我当年用过的“笨”办法,但绝对有效。
第一个,也是最羞耻但最管用的:照镜子。你去找个镜子,对着镜子,慢慢地、夸张地去做那个咬舌尖的动作。你要亲眼看到你的舌尖,确实是探出来了,并且被你的牙齿轻轻含住了。就跟电影明星练台词一样。一开始你会觉得镜子里那个人特别傻,口水还可能流下来,没关系,学语言的路上,谁还没当过几次傻子呢?你就是要通过视觉反馈,来强化这个动作的准确性。盯着看,直到这个动作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第二个,手指辅助法。这个方法特别适合区分/θ/和/ð/。你把一根手指,比如食指,竖着放在你的嘴唇前面,大概一厘米的距离。然后你发 think。如果你发对了,会有一股清晰、强劲的气流吹到你的手指上。如果你发 this,因为大部分能量都用来震动声带了,所以吹到手指上的气流会非常微弱,甚至感觉不到。这个方法,就是把听觉上的区别,转化成了触觉上的区别,简单粗暴,非常有效。
第三个,对比练习,也就是所谓的 Minimal Pairs。你得把那些因为th发不准而搞混的词,放在一起“打架”,让你的耳朵和嘴巴都明白它们的区别。
来几组经典的:
think /sɪŋk/ (想) vs. sink /sɪŋk/ (下沉):你反复念 “I think, I don’t sink.” 我在思考,我没有沉下去。
three /θriː/ (三) vs. free /friː/ (自由):你念 “Three free birds.” 三只自由的小鸟。
mouth /maʊθ/ (嘴) vs. mouse /maʊs/ (老鼠):念 “A mouse is in my mouth.” 一只老鼠在我嘴里。(这个有点恶心,但印象深刻)
then /ðen/ (然后) vs. zen /zen/ (禅):这个可能不常用,但能帮你体会/ð/和/z/的区别。
这种练习的精髓在于,你不是孤立地去念一个音,而是在对比中,去强化你对声音细节的辨识能力。你的大脑会开始建立新的连接:“哦,原来舌头伸出来是这个声,不伸出来是那个声,完全不一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融入到语流中。单蹦着念一个词,谁都会。但把它放到一长串句子里,很多人就又被打回原形了。为什么?因为大脑处理不过来,一说快,肌肉记忆就自动切换回最舒服的“偷懒模式”。
所以,你需要放慢速度,把含有th的句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找一些经典的台词,比如《V字仇杀队》里那句 “I, like God, do not play with dice and do not believe in coincidence.” 里面的 with。或者《阿甘正传》里那句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里面没有th,但你可以自己造句子,用慢速去朗读。
比如这段绕口令,你可以试试慢速挑战:
“I thought a thought. But the thought I thought wasn’t the thought I thought I thought.”
(我思考了一个想法。但我思考的那个想法,并不是我以为我思考的那个想法。)
你看,这里面有 thought 这个清辅音/θ/,也有 the 这个浊辅音/ð/。你慢慢念,确保每一个th音,你的舌头都准确地伸出来、收回去。这个过程,就是在训练你的舌头变得更敏捷,更听话。
别指望一天两天就能搞定。th这个音,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需要长期康复训练的肌肉。你今天练了,明天可能会忘,后天又会回到老路子。但只要你坚持,每天都花个五到十分钟,对着镜子,用手指感受着,念几组对比词,读几个慢速句子。一个月,两个月,你会发现,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当你和别人用英语交流时,那个曾经让你无比头疼的th音,就那么自然而然地从你嘴里溜了出来,标准得连你自己都吓一跳。
那一刻的成就感,绝对值得你现在所有看似愚蠢的练习。真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