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n off English.
就这三个词,直译,硬邦邦的,像是系统提示。但你真的只是在问这个吗?我猜不是。这个问题底下,藏着一言难尽的疲惫和一点点……怎么说呢,反叛。
如果你是在问某个设备上的操作,比如手机或者电脑,那答案就多了去了。“Turn off”、“Switch off”、“Disable English input”,甚至在某些奇葩的国产软件里,你可能会看到一个用谷歌翻译直出的、令人啼笑皆非的“Close English”。这些都对,也都不全对。因为语境,那个该死的语境,决定了一切。是在一个需要重启才能生效的设置里,还是在一个可以随时切换的输入法选项上?是彻底禁用,还是暂时关闭?你看,一个简单动作,在技术的牢笼里,都能分出三六九等。
但我们心里都清楚,真正想问的,根本不是这个。
我们想关掉的,是那个无孔不入、如影随形的英语。
它像一种背景噪音,一种低频的、持续不断的嗡鸣,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毛孔。你走进一家装修精美的咖啡馆,菜单上赫然写着“Dirty”,底下小字标注“脏脏咖啡”。你点了一杯“Americano”,服务员心领神会地问你:“冰美式是吧?”你打开手机,App给你推送了一条消息:“您的专属offer已送达,快来check吧!”你走进办公室,你的老板,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拍着桌子说:“这个项目的deadline马上就到了,我们必须立刻sync一下进度,确保所有人都on the same page!”
那一刻,你是不是特别想找到一个物理按键,一个红色的、巨大的、带着清脆“咔哒”声的按键,狠狠地拍下去,让整个世界瞬间清净?
关掉英语。
这个念头,不是什么语言洁癖,更不是什么狭隘的民族主义作祟。它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防卫,是一种在信息过载和文化趋同的浪潮里,本能地想要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安静的浮木。
我曾经也是个狂热的英语爱好者。抱着厚厚的红宝书,在清晨的校园里背单词,为四六级的分数线辗转反侧,觉得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等于拿到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票。我甚至偏执地认为,中文的表达力在某些精微的科技和哲学领域是欠缺的,非得用英文原词才能精准地抓住那个“feel”。
现在想来,真是可笑。
那种狂热,与其说是对一门语言的热爱,不如说是对一种“优越感”的追逐。仿佛多会几个英文单词,多懂几个英文梗,自己就比别人更“国际化”,更“高级”。这种心态,像病毒一样,在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人身上蔓延。我们热衷于给孩子取英文名,让他们上双语幼儿园,看原版动画片。我们默认了英语是一种“硬通货”,而汉语,更像是我们自家后院里种的菜,虽然亲切,但上不了台面。
于是,我们看到无数的品牌,明明是国货,却非要起一个不中不洋的英文名。我们看到文章里,明明有“截止日期”、“同步”、“达成共識”这样精准的中文词,却非要用deadline、sync、on the same page来替代。为什么?因为前者听起来像是在“干活”,而后者,听起来像是在“做事业”。
你品品,这其中的荒谬。
我们正在主动地、甚至带着一丝谄媚地,“污染”自己的母语。这种污染不是说语言不能吸收外来词,汉语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包容性,从古至今,我们吸收了多少胡语、梵语的词汇。但现在的关键在于,我们不是在“吸收”,而是在“替换”。是在明明有完美对应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放弃自己的表达,去迁就一种外来的、被赋予了太多额外光环的语言。
这背后,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不自信。是一种骨子里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惯性思维。
而“关掉英语”这个冲动,正是对这种现状的无声反抗。
它意味着,我累了。我不想再玩这场语言伪装的游戏了。我想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享受片刻的安宁。我想阅读一篇纯粹的中文文章,里面没有一个碍眼的英文单词来打断我沉浸式的思考。我想和朋友聊天时,能用“心有灵犀”而不是“vibe对了”来形容我们的默契。我想看到我们的城市街道上,那些店铺的招牌,能多一些书法的韵味,少一些廉价的、意义不明的英文字母组合。
我渴望找回母语的庇护所。
语言是什么?它不只是工具。它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每一个方块字背后,都沉淀着千年的故事。当我们说“江湖”,我们脑海里浮现的是侠客、恩怨、竹林和酒。你告诉我,英文里哪个词能如此精准地传达这种复杂的意象?当我们说“江南”,那是杏花春雨,是小桥流水,是戴望舒的雨巷。一个“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能描绘出其万分之一的神韵吗?
我们拥有如此瑰丽的一座宝库,却偏偏对它视而不见,反而跑去别人的院子里捡拾那些闪亮的玻璃碎片,还沾沾自喜。
所以,“关掉英语怎么写?”
它应该写成一种决绝。一种对自己文化身份的重新确认。
它是在无尽的会议和邮件轰炸后,摘下耳机,对自己说:“够了。”
它是在被各种“lifestyle”、“brunch”、“citywalk”等时髦词汇包围时,选择去逛一个热气腾腾的菜市场,听那些最质朴的叫卖声,感受那种踏踏实实的、属于人间烟火的幸福。
它也是一种教育上的反思。我们是不是应该告诉我们的孩子,学好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对话,而不是为了遗忘自己的语言,更不是为了装点自己那点可怜的虚荣心?我们是不是应该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能用自己的母语,清晰、优美、且深刻地表达自己,同时也能平等、开放地去了解和使用另一门语言,而不是把后者凌驾于前者之上。
当然,我不是要彻底隔绝英语。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那既不现实,也无疑是愚蠢的。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它的工具价值无可替代。我们需要它来学习最前沿的科技,来进行国际贸易,去了解多元的文化。
但工具,就应该放在工具箱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完了,放回去。而不是让它摆在客厅最中央,当成神龛一样供起来,甚至让它侵占我们的卧室,扰乱我们的梦境。
所以,朋友,当你问出“关掉英语怎么写”的时候,你可能真正想要的,是一个能让我们在精神上“一键静音”的开关。关掉那些不必要的喧嚣,关掉那些虚假的优越感,关掉那些让我们日益焦虑的精神内耗。
然后,重新回到那个安详、广阔、自成体系的中文世界里。
在那里,你可以体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绝美意境,而不是一句简单的“the flower smells good under the moon”。
在那里,你可以感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与洒脱。
在那里,语言是家,是港湾,是我们可以安心蜷缩于其中的、最温暖的子宫。
Turn off English. 也许,它真正的写法,就是“回家”。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