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英语语法就头疼。觉得又枯燥又难记,全是死规则。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换了个思路。
语法不是让你背诵的规则手册,它是语言的操作系统。你想想,你说话的时候会先想主谓宾定状补吗?不会。你是直接调用脑子里的“程序”把话说出来的。学语法,就是让你理解英语这个“操作系统”是怎么运行的,然后把它的程序装到你脑子里。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别再抱着语法书从头到尾啃了。那种书的写法是给语言学家看的,不是给普通学习者用的。比如,书上会告诉你:“现在完成时表示一个始于过去、持续到现在,并可能继续下去的动作或状态。” 你背下来了,但一到用的时候,你还是不知道该用 “I have lived here for five years” 还是 “I lived here for five years”。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反过来。
先从大量的“输入”开始。也就是多读、多听。这不是废话,关键是怎么读、怎么听。你要找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你喜欢看篮球,就去看 ESPN 的文章和评论。你喜欢科技,就去看 The Verge 或者听相关的播客。你喜欢小说,就找本难度合适的原版书。
为什么兴趣这么重要?因为只有你对内容感兴趣,你才有动力去弄明白每一句话到底在说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开始无意识地接触语法了。
举个例子。你可能在很多地方看到过这样的句子:“Had I known the truth, I would have done things differently.”
按照传统方法,你需要去翻语法书,找到“虚拟语气”这一章,然后背诵第三类条件句的倒装结构是“Had + subject + past participle”。这个过程很痛苦,而且你很快就会忘。
但如果换个方法,你第一次看到这个句子,可能有点懵。没关系,猜个大概意思,继续往下读。第二次、第三次,你在不同的文章或对话里又看到了类似的结构,比如 “Had she arrived earlier, she would have met him.” 这时候你脑子里就会形成一个印象:“哦,原来‘Had I…’开头的句子,后面经常跟着‘would have…’,好像是表示一种对过去的假设。”
你根本不需要知道它叫什么“虚拟语气倒装”,你只需要知道这个句式是用来表达“早知道…我就…”这个意思的。这就是从真实语境里学语法。你见得多了,这个句式就成了你语言系统里的一部分。下次你想表达同样的意思时,这个句子结构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
这个阶段的核心就是“泡”。把自己泡在真实的英语环境里,培养你对语言的“感觉”。你看多了,就会发现有些句子读起来就是“顺”的,有些就是“别扭”的。这个“顺”和“别扭”的感觉,就是你内化的语法规则。
当然,光靠“泡”还不够,因为效率比较低,而且有些细节你可能永远注意不到。所以,你需要第二步:准备一本好的语法“参考书”,而不是“教科书”。
这两者有天壤之别。教科书是让你从第一页学到最后一页的。参考书是像字典一样,随时查阅的。
我推荐一本,不是做广告,是因为它确实帮过我很多人。叫《Practical English Usage》(中文版叫《牛津实用英语语法》),作者是 Michael Swan。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是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这种传统结构来组织的。它是按照学习者会遇到的“问题点”来组织的。
比如,你可能会搞不清 “boring” 和 “bored” 的区别。你就可以直接在索引里查 “-ing and -ed adjectives”,然后翻到对应的词条。它会用最简单的语言和大量的例子告诉你:-ing 结尾的形容词是描述事物本身的特性(The movie is boring),-ed 结尾的形容词是描述人或动物的感受(I am bored)。
用法是这样的:你在阅读或者听力中,遇到了一个让你困惑的语法点。比如,你看到一句话 “It is essential that he be present.” 你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是 “he be” 而不是 “he is”?这时候,你就可以去查这本参考书,可能会查到 “subjunctive mood”(虚拟语气)。你看完解释和例子,就明白了,哦,原来在 “It is essential/important/necessary that…” 这种句式后面,动词要用原型。
这个过程是“问题驱动”的。你带着一个具体的问题去查阅,找到了答案,印象会特别深刻。这比漫无目的地看语法书,效率高得多。你不是在学一整套理论,你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遇到的难题。
有了输入和答疑工具,接下来就是第三步:刻意练习“输出”。
学游泳不能只在岸上看视频,学语法也一样。你必须自己去用。练习输出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作。因为写作的时候,你被迫要把脑子里的想法组织成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
但不要瞎写。我建议用一种叫“模仿写作”的方法。
具体操作是:找一篇你喜欢的、写得很好的短文,大概两三百字。先把它读懂,不光是意思,还要分析它的句子结构。比如,哪一句是长句,哪一句是短句?它用了哪些连接词(比如 however, therefore, in addition)?它有没有用一些你觉得很高级的句式?
然后,你把这篇文章放在一边,用自己的话,模仿它的结构和风格,写一个完全不同主题的段落。
举个例子,原文是这样写的:
“Despite its small size, the city of Florence boasts an immense cultural heritage. It is home to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art, including Michelangelo’s David and Botticelli’s The Birth of Venus. Moreover, its architecture reflects centuries of history, drawing millions of tourists each year.”
你可以这样模仿,写一个关于你喜欢的乐队的段落:
“Despite their relatively short career, the band Queen produced an incredible musical legacy.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some of rock’s most iconic songs, such as ‘Bohemian Rhapsody’ and ‘We Will Rock You’. Moreover, their live performances set a new standard for stadium concerts, influencing countless musicians for decades.”
看到了吗?你用了 “Despite…”, “It is home to…/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Moreover…” 这些一样的结构,但是内容完全是你自己的。通过这种方式,你不是在背诵别人的句子,而是在“演练”这些句式,把它们变成你自己的工具。
写完之后,最关键的一步是“找人修改”。这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反馈的练习是低效的。你可以找一个英语好的朋友,或者花点钱找个在线的语言伙伴或老师。让他们帮你指出语法错误,并且告诉你为什么错了,应该怎么改。
每次拿到修改后的文章,不要看一眼就扔了。你要建一个“错题本”。把你犯的每一个语法错误都记录下来。比如,“主谓不一致:Everybody know -> Everybody knows”,或者 “介词错误:arrive to a place -> arrive at a place”。
定期回顾这个错题本。你会发现,你犯的错误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种。这就是第四步:专注于你自己的高频错误。
每个人的语法薄弱点都不一样。有的人总是搞错时态,有的人冠词(a/an/the)总用不对,有的人介词是老大难。通过整理错题本,你就能准确地定位到自己的问题。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项训练。比如你发现自己老是搞错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那你就在网上搜相关的练习题,做个几十道。或者,下次写作的时候,你就有意识地多用这两种时态,然后请人帮你重点检查。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你的系统打补丁。你不是在重装整个系统,你是在一个一个地修复已知的 bug。这样一来,你的进步会非常快,而且很有针对性。
总结一下,提高语法的路径应该是这样的:
1. 通过大量阅读和听力(输入),让自己沉浸在真实语境中,培养语感,发现问题。
2. 准备一本好的语法参考书,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主动去查阅,解决问题。
3. 通过模仿写作(输出),主动使用学到的句式,并一定要求得反馈和修改。
4. 建立自己的错题本,识别并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高频错误。
这个过程不轻松,需要耐心。但它绝对比死记硬背语法规则要有效,而且有趣得多。语法不是你的敌人,它是帮你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工具。掌握了它,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