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英语语法?我的答案可能有点反直觉:别把语法当成一门学科去‘学’。
对,你没看错。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语法学习”,那种抱着一本厚得能当枕头的语法书,从冠词、名词单复数开始,一条条背诵,再配上几百道选择填空题的模式,老实说,对于绝大多数想要流利使用英语的人来说,效率极低,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折磨。
为什么?因为这种学法,从根上就错了。它把语法,这个本该是语言鲜活的内在逻辑和骨架的东西,变成了一具躺在解剖台上的冰冷尸体。你把这具尸体研究得再透彻,你知道每一根骨头的学名叫什么,每一条肌肉的拉丁文怎么写,可你就是没法让它站起来,跑起来,跳起来。你背得出“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构成是have/has been doing,你甚至能在一百道题里把它全部选对,可当你想对一个外国朋友说:“我最近一直在追一部剧”,你的大脑瞬间卡壳,一片空白。这就是问题所在——知识与使用之间的巨大鸿沟。
那么,到底该怎么搞定这个磨人的小妖精?
我的核心观点是:把语法当成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膜拜的对象。你要做的,不是去“学习”它,而是去“熟悉”它,最终“内化”它。这个过程,更像学游泳或者学开车,而不是背历史课本。
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建立一个宏观的、最简化的语法框架。
忘掉那些犄角旮旯里的特殊用法、罕见句型。你现在需要的不是一本详尽的语法大全,而是一张简略的地图。听我的,去找一本市面上最薄的、最基础的、最好是给小孩子看的那种图文并茂的语法书。真的,别笑。这种书的好处是,它只告诉你最核心、最主干的东西。
你需要知道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件事:
- 时间感(时态):英语是怎么表达“过去做的”、“现在正在做的”、“一直都在做的”、“将要做的”?把最常用的几个时态(一般现在、一般过去、一般将来、现在进行、现在完成)的核心感觉抓住。比如,一提到“I did”,你脑子里就得有个“事情已经翻篇儿了”的画面;一提到“I have done”,就得是“过去做的某件事对现在有影响”的感觉。别去纠结那些细微的差别,先抓住主干。
- 句子是怎么搭起来的(基本句型):主谓宾,主系表……这些不是让你去背诵的,而是让你明白,一个英文句子,它的主心骨是什么。谁(主语)干了什么(谓语)事(宾语)。就这么简单。你看任何一个长难句,把它层层剥开,最里面一定是这么个简单的玩意儿。
- 连接词:怎么把简单的句子串起来?用and, but, so, because, if… 这些词就像是乐高积木之间的连接件。
这个阶段,你的目标不是精通,而是“有个印象”。就像开车前,教练给你指一下方向盘、油门、刹车,让你知道它们大概是干嘛的。你不需要知道发动机的内部构造。这个过程,快的话,一个星期就够了。这张简略的地图,就是你的语法骨架。
第二步:把语法扔进语境的汪洋大海里去浸泡。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真正拉开差距的一步。有了那副简陋的骨架,现在你要做的,就是给它填上血肉。而血肉,只能从真实的、鲜活的语料中来。
停止做那些脱离语境的语法选择题!把做一百道题的时间,拿去看一集你喜欢的美剧(开英文字幕),去读一篇你感兴趣领域的英文文章,去听一段英文播客。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任务不是“学习”,而是“观察”和“感受”。
你会发现,哦,原来刚才主角说“I’ve been waiting for you all day”,他那个不耐烦的表情,配上这个“have been doing”的时态,一下子就把那种“等了一整天,又累又气”的感觉给烘托出来了。这时候,你对“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理解,就绝不是书上那句冰冷的“表示一个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并且可能还会持续下去的动作”能比的。你“感觉”到了它。
你读文章,看到一个漂亮的句子:“Despite facing numerous setbacks, the team never lost hope.” 你停下来,琢磨一下,啊,这个“Despite”,用得真好,它一下子就把“困难重重”和“不失希望”这两个相反的意思给连接起来了,比用“Although they faced…”感觉更有力。你就把这个用法记在心里。
这就是在语境中内化语法的过程。你的大脑,在不知不觉中,会开始识别这些模式。你见得多了,听得多了,那些正确的用法就会像背景音乐一样,刻在你的潜意识里。渐渐地,一种神奇的东西就会出现——语感。
语感,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是什么?就是当你看到或听到一个句子时,你不需要调动任何语法规则,就能凭直觉判断它“对不对劲”。“He go to school everyday.” 你一听就觉得别扭,不是因为你想起了“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要加s”这条规则,而是因为你听过无数遍“He goes to school”,你的大脑已经把这个模式给焊死了。“He go”这个组合,在你的语言系统里,就是个刺耳的噪音。
第三步:带着问题去“反查”语法,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学习。
当然,光靠浸泡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主动出击。但这种主动,不是漫无目的地毯式轰炸,而是精准打击。
怎么做?用起来!
去写,去说。哪怕一开始错误百出。你可以写日记,发英文动态,或者找个语伴聊天。当你表达卡壳时,当你被人纠正时,当你自己回头看觉得不通顺时——机会来了!
比如,你想说“如果我当初努力点就好了”,但你不知道怎么说。这时候,你再去查语法书,找到“虚拟语气”那一章,专门看“对过去的虚拟”。啊,原来是“If I had worked harder…”。你看懂了,理解了,然后立刻用这个句型造几个句子,关于你自己的真实生活:“If I had known the truth, I would have made a different decision.” 这种“需求驱动”的学习,印象之深刻,是做一百道虚拟语气选择题都换不来的。
你写了一句“I very like it.”,被朋友纠正成“I like it very much.”。这时候你再去查一下,哦,原来“very”是个副词,一般不直接修饰动词。你看,又一个知识点,被你精准地“捕获”了。
这种学习方式,就像是你的语法知识体系里有了漏洞,你再去精准地把它补上。补一个,就牢一个。这远比你一开始就试图建立一个“完美无瑕”的语法大厦要高效得多。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别再死磕语法规则了。先用最快的速度,建立一个极简的语法框架。然后,把自己扔进真实的语言上下文里去浸泡,去大量地听、去看、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培养语感。最后,勇敢地去用起来,在犯错和表达不畅的时候,再把语法书当成一本“疑难杂症词典”来反向查阅,进行精准修复。
语法不是终点,它只是你通往那个更广阔、更有趣的英文世界的,一张必须学会使用的地图。别再盯着地图上的等高线和经纬度发愁了,抬起头,看路,然后,走起来。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