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残疾用英语怎么说

“残疾”这个词,直接翻译成英语就是 disability。但如果你只知道这个词,那在实际交流中,很可能会踩坑。因为怎么用、用在什么语境里,里面的学问比词语本身要复杂得多。

这事儿的核心,不是学一个单词,而是理解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先从最基础的用法说起。

以前,或者说在不太讲究的语境里,人们会直接用 disabled 这个形容词。比如,“He is disabled.” (他是残疾的。) 这句话语法上没错,但听起来有点刺耳。为什么?因为它把“残疾”这个标签直接贴在了人身上,好像这个人的首要身份就是“残疾的”。

这就引出了现在英语世界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Person-First Language (以人为先的语言)。

这个理念很简单:先说“人”,再说他的状况。

所以,不说 “a disabled person”,而是说 “a person with a disability”。

不说 “disabled people”,而是说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你看,只是顺序换了一下,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后者强调的是“他首先是个人,碰巧他有残疾的状况”。这是一种尊重。这就好比我们不会说“他是个癌症者”,而是会说“他是一位患有癌症的人”。病痛或残疾,只是一个人的一部分,不能定义他的全部。

这个原则可以延伸到很多具体情况:

不说 “an autistic boy” (一个自闭症男孩),而是说 “a boy with autism” (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男孩)。

不说 “a schizophrenic patient” (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而是说 “a patient with schizophrenia” (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

这个“以人为先”的原则,在北美和很多英语国家,已经成为政府、教育、医疗等公共领域的标准用法。如果你写邮件、写报告,或者在正式场合发言,用这种说法是最稳妥、最体现素养的方式。

但是,事情还没完。

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而演变。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叫作 Identity-First Language (以身份为先的语言)。

这听起来是不是和前面那个“以人为先”的原则完全相反?没错。

这个理念主要由一些残疾人群体自己提出来。他们认为,“残疾”不是什么需要被撇清、需要放在“人”这个词后面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残 … (text is incomplete, but I can continue it)

这个理念主要由一些残疾人群体自己提出来。他们认为,“残疾”不是什么需要被撇清、需要放在“人”这个词后面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残疾是他们身份认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塑造了他们的经历、视角和社群文化。他们为此感到自豪,而不是羞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聋人社群 (the Deaf community)。很多聋人不喜欢被叫做 “person with deafness”。他们更愿意被称作 “Deaf person”。注意,这里的 “Deaf” 首字母要大写。因为在他们看来,“Deaf” 不仅仅是指听不见,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一种视觉语言 (比如美国手语 ASL),和一个紧密的社群。所以,他们选择把 “Deaf” 这个身份放在最前面。

同样,自闭症社群 (the autistic community) 里的很多人也开始主张使用 “autistic person”,而不是 “person with autism”。他们的逻辑是,自闭症是一种神经系统构造的差异,它从根本上影响了一个人感知世界和思考的方式。你无法把“人”和“自闭症”分开,因为它就是这个人的一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该用哪个?“以人为先”还是“以身份为先”?

答案是:看情况,并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如果你不确定,或者在对一个泛指的群体说话时,用 “Person-First Languag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永远是更安全、更礼貌的选择。这是默认选项。

但如果你在和一个具体的人交流,或者谈论一个特定的社群,最好的方法是留意他们自己用什么词。如果一个自闭症博主在他的文章里称自己为 “autistic person”,那你在评论或引用时,就应该用这个词。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他更喜欢 “person with a visual impairment”,那你就这么称呼他。

直接问也没问题。你可以说:“How do you prefer to describe yourself?” (你希望如何描述自己?) 这体现了你的真诚和尊重。

搞清楚了这两个大原则,我们再来看一些具体的、应该避免使用的词。这些词在过去很常用,但现在已经带有很强的冒犯性。

1. Handicapped

这个词曾经非常普遍,比如“handicapped parking” (残疾人停车位)。但它现在基本被淘汰了。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这个词起源于乞丐“cap in hand” (手持帽子) 乞讨的形象,所以带有贬义。虽然这个词源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人们心中的负面印象已经形成了。现在,更标准的说法是 “accessible parking” (无障碍停车位)。

2. Crippled

这个词的攻击性非常强,现在基本被视为一种侮辱。它描绘的是一种“残废、无能”的形象。除非是在引用历史文献,否则绝对不要用。

3. Wheelchair-bound / Confined to a wheelchair

这两个短语的意思是“被轮椅束缚”或“被限制在轮椅里”。这是典型的负面描述。对于很多使用者来说,轮椅不是束缚,而是赋予他们自由和移动能力的工具。正确的说法是 “wheelchair user” (轮椅使用者) 或者 “a person who uses a wheelchair”。我听过一个轮椅使用者说,“轮椅是我的腿,不是我的监狱。”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4. Suffer from… / Victim of…

比如 “He suffers from depression.” (他遭受抑郁症的折磨。) 这种说法充满了怜悯和消极的暗示,好像这个人的人生只剩下痛苦。更中性的说法是 “He has depression.” 或者 “He lives with depression.” (他有抑郁症。) 把重点从“受苦”转移到“一种存在的状态”。

5. Special needs

这个词听起来很委婉,但现在越来越不被推荐。因为它太模糊了。“特殊需求”到底是什么需求?而且,它人为地制造了一种“我们是正常的,他们是特殊的”的隔离感。现在更提倡直接、具体地说明情况。比如,不说 “a child with special needs”,而是说 “a child with a disability” 或者更具体地 “a child who needs learning support” (一个需要学习支持的孩子)。

总结一下,这件事的核心逻辑很简单:

第一步:忘掉那些过时的、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比如 handicappedcrippled

第二步:在不确定的时候,默认使用“以人为先”的说法,即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这是最稳妥的。

第三步:如果有可能,去了解特定群体或个人对自己的称呼偏好,并尊重他们的选择。比如聋人社群的 Deaf person

第四步:在描述具体情况时,用中性、事实性的语言,避免使用暗示“受苦”、“被束缚”的词语。比如用 wheelchair user 代替 wheelchair-bound

语言反映思维。我们用词的改变,背后是我们看待残疾这件事的视角在改变——从一种需要被同情、被修正的“缺陷”,变成一种人类多样性的体现。这不仅仅是“政治正确”,这是基本的尊重和平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80学习网 » 残疾用英语怎么说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