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读作 /wɔːl/。
但你问的,肯定不是这个。
你问的是那堵墙,那堵所有英语学习者心照不宣、在某个阶段必然会迎头撞上的墙。一堵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把你撞得头破血流的空气墙。你明明感觉自己词汇量还行,刷美剧也能听懂个七七八八,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什么现在完成进行时都门儿清,可真到了要开口的节骨眼,要么大脑一片空白,要么就是……嗯……呃……this is a……那个……
最后,从牙缝里挤出一句Chinglish,自己听了都想捂脸。
我懂你,真的,太懂了。这堵墙,我撞过,还不止一次。它不是一个单词的发音问题,它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掺杂着心理障碍和方法论谬误的综合体。所以,“英语墙壁怎么读”,这个问题真正的问法应该是:这堵该死的墙,到底TM怎么翻过去?
首先,咱们得给这堵墙做个CT扫描,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材料构成的。
它的主要成分,叫“完美主义”。我们从小被教育,说话要得体,做事要周全。这种惯性被带到了英语学习里,就变成了:我说的每一个词都必须准确,每一个句子都必须符合语法,发音必须无限接近RP或通用美音,不然,我就不开口。我们在脑子里进行着一场极其低效的“同声传译”:中文思考 -> 逐字翻译成英文 -> 用语法规则检查一遍 -> 觉得好像不太地道 -> 再换一种说法 -> 算了还是别说了。
整个过程,对方可能已经等得花儿都谢了。而你,就在这种反复的自我审查和否定中,把开口的勇气消磨殆尽。这堵墙,很大一部分,是我们自己亲手用“怕丢脸”这块砖头砌起来的。
墙的另一部分,是“伪输入”和“真输出”的严重失衡。很多人会说,我天天看美剧,听英文歌,阅读英文文章,输入量很大啊!但你得问问自己,这种输入,是“过脑子”的,还是“过眼瘾”的?你看剧的时候,是不是70%的时间在依赖中文字幕?你听歌的时候,是不是只沉浸在旋律里,歌词唱的是啥压根没关心?你阅读的时候,是不是一目十行,只图看个大概意思?
这种不求甚解的接触,我称之为“伪输入”。它能让你产生一种“我已经很努力了”的幻觉,但实际上,这些语言材料并没有真正内化成你的东西。它们就像流过你指缝的水,看起来湿了手,但一滴都没存下。而输出呢?口语和写作,是需要你主动调取、组织、创造语言的“真输出”。用游泳来打比方,“伪输入”就像在岸上看了一百本游泳教学书,而“真输出”是让你直接跳下水。你看再多书,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
墙的基石,恐怕是“孤立主义”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英语学习,太习惯于把语言拆解成碎片了。今天背50个单词,明天啃一个语法点。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每个人的词汇书第一页永远是abandon,于是我们也就真的abandon了。单词在列表里只是一个符号,它没有生命。你不知道它该用在什么语境,不知道它和哪些词搭配最地道,不知道它的感情色彩是褒是贬。你只是“认识”它,但你根本“不会用”它。
所以,当你想表达“我放弃了那个计划”的时候,你脑子里可能搜寻到abandon这个词,但你很可能会组装出一个生硬的句子,而不是像母语者那样脱口而出 “I bailed on that plan” 或者 “I decided to ditch the project”。因为他们学习的,从来不是孤立的单词,而是活生生的“语块”(Chunks)。
好了,诊断完毕。现在该开药方了。这墙,怎么“读”,或者说,怎么“拆”?
第一味药,叫“厚脸皮”。这是主药,也是药引子。把你的完美主义打包扔进垃圾桶,把脸皮扔在地上踩几脚。记住,语言的本质是沟通,不是考试。能让对方听懂,就是胜利。你说 “I go store buy thing”,语法错了,但对方完全明白。这次说错了,下次在交流中被纠正了,或者自己听别人说多了,自然就知道应该是 “I’m going to the store to buy something”。进步,恰恰发生在这些不完美的、磕磕绊绊的真实沟通里。没人会因为你英语说得不好而嘲笑你,大家只会佩服你敢于开口的勇气。那些潜在的嘲笑者,往往是那些自己不敢开口的人。
第二味药,是把“用”这个字,刻在你的脑门上。别再满足于“伪输入”了。从今天起,你的所有输入,都必须指向一个目标:为了使用。
看美剧?关掉中文字幕,开英文字幕。遇到听不懂但感觉很关键的一句,暂停,倒回去,反复听,模仿着念出来。不是让你把整部剧都这么看,太累了。就挑你最喜欢的一段,反复折磨它,把它“吃干抹净”。
阅读文章?读完一段,别急着往下读。用自己的话,用最简单的英语,复述一下这段讲了什么。哪怕只有一句话也行。这个“转述”的动作,就是在逼着你的大脑去主动处理信息,而不是被动接收。
把“背单词”变成“用单词”。学到一个新词,比如 “versatile”(多才多艺的,多功能的),别光记中文意思。去查它的例句,然后立刻造三个你自己的句子。比如:This actor is so versatile. My new phone is very versatile. I want to be a versatile person. 句子很傻?没关系!你用过了,它在你脑子里的痕迹就比你光看它一百遍要深得多。
第三味药,也是最关键的一味,叫“语块疗法”。从现在开始,彻底改变你对语言单位的认知。不要再以“单词”为单位学习,要以“语块”(Chunks)为单位。
什么是语块?就是那些老外天天挂在嘴边的、固定的、半固定的搭配。
比如,“顺便说一下”不是 by the way 三个孤立的词,它就是一个整体的语块 by the way
。
“坦白说”就是 to be honest
。
“据我所知”就是 as far as I know
。
“这取决于……”就是 it depends on...
。
“你介意我……吗?”就是 do you mind if I...
。
当你脑子里装满了成百上千个这样的语块,你想表达的时候,就不再需要现场去组装单词和语法了,你直接从你的“语块库”里提取就行了。这才是语言流利的核心秘密。你怎么积累语块?还是回到刚才说的,在看剧、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捕捉这些高频的搭配,把它们整个儿抄下来,像背一个单词一样去背诵它们,然后疯狂地造句使用它们。
所以,这堵“英语墙壁”到底怎么读?
它不是一个发音,它是一声叹息,一种状态,一个挑战。读懂它,意味着你首先要承认它的存在,然后解剖它,最后用最笨拙也最有效的方式去瓦解它。
别再问墙怎么读了。
去翻。去爬。去凿。
用你带着口音的、语法错误的、但充满勇气的英语,在墙上凿出第一个豁口。然后,你会发现,墙的那边,根本不是什么宏伟的殿堂,而是另一片需要你继续摸爬滚打的、更广阔的土地。
而这,才是学语言最有意思的地方。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