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最直接的回答是:英语里表达“花费”,最核心的三个词是 spend, cost, 和 take。
但这三个词,如果你觉得只要背下来就万事大吉,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简直就像以为会说“你好”和“谢谢”就能畅游世界一样天真。语言的魅力和坑,恰恰就在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背后,那千差万别的语境和情感色彩里。
咱们先掰扯掰扯这个最亲民的 spend。这个词的主语,必须是“人”。是我,是你,是某个喘着气儿的活物。它带着一种主动性,一种“我乐意”或者“我决定”的意味在里面。你花钱,你花时间,你花精力,都是你在主动地、有意识地支配你自己的资源。
比如,我昨天 spend 了三百块买了几本早就想看的书。看,主语是“我”,动作是我发出的。钱是从我口袋里出去的。你也可以说,I spent the whole afternoon reading a novel. 我“花”了整个下午看小说。这个下午的时间,是被我“用掉”了,用来干嘛了?用来看书了。这种感觉很个人化,很主观。你甚至可以 spend energy(花费精力),spend effort(花费努力)。那个周末,我 spent 了整整两天时间,一口气刷完了《权子的游戏》最终季,看完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那真是 spent 了 all my energy。
所以记住,spend 的背后,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
接下来,我们聊聊 cost。这个词就厉害了,它玩的是“换位思考”。它的主语,不再是“人”,而是那个“物”或者那件“事”。它描述的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某个东西本身带有的“价格”或者需要付出的“代价”。
还是买书那个例子。换成 cost,就得这么说:This book cost me 50 yuan. 这本书“花”了我50块。看到没?主语是“这本书”了。它告诉你,想要得到这本书,客观上需要付出50块的代价。它不像 spend 那样强调“我”这个动作,而是强调“书”这个物品的价值。
cost 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远不止于谈钱。它可以谈论一切抽象的“代价”。这才是它真正高级的用法。比如,一个惨痛的教训:That mistake cost him his job. 那个错误让他丢了工作。“代价”是工作。The scandal cost the politician his reputation. 丑闻让那个政客身败名裂。“代价”是名誉。
这种用法里,cost 带着一种冰冷的、无可挽回的沉重感。它不是你主动去“花”的,而是某个行为、某个事件强加给你的后果。那次投资失败,可真让我付出了代价。It cost me almost all my savings. 但更重要的是,it cost me my confidence。这种“花费”,是被动的,是沉痛的,是让你回头看时会倒吸一口凉气的。
然后是 take。这个词主要跟“时间”和“精力”这种非金钱资源死磕。它和 spend 在花时间上有点像,但区别大了去了。take 强调的是“客观需求”,完成某件事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不以你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事实。
比如,It takes about two hours to fly from Beijing to Shanghai. 从北京飞到上海“需要”两个小时。这是飞机的速度、两地的距离决定的,不是你想快就快,想慢就慢的。而你上了飞机,I spent two hours on the plane watching a movie. 你在飞机上“度过”了两小时看电影。看,take 是客观的行程时间,spend 是你主观如何利用这段时间。
是不是感觉一下子清晰多了?It takes courage to admit you’re wrong. 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It takes a lot of patience to be a teacher. 当老师“需要”极大的耐心。这里的“花费”,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门槛,一种达成某个目标前置的、必须满足的条件。
讲完这三巨头,你以为就结束了?嘿,这才哪到哪儿。真正的语言玩家,工具箱里可不止这三板斧。
想听起来更书面、更正式一点?尤其是在谈论预算、报销、公司账目的时候?那你得认识 expenditure 和 expense。这两个词都是名词,指“开销”、“支出”。Our monthly expenditure on marketing is quite high. 我们每个月在市场营销上的“开销”很高。出差回来填报销单,那一项项都是 business expenses(公务开销)。用这些词,你瞬间就从日常唠嗑切换到了商务精英频道。
还有一个词,consume。这个词,比 spend 要狠。它有“消耗殆尽”的意味。The fire consumed the entire building. 大火“吞噬”了整栋楼。用在资源上,就表示这个花费是巨大的,几乎把资源用光了。This project has consumed a huge amount of our time and money. 这个项目“耗尽”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 consume,你能让听的人感受到那种资源被一点点蚕食、最终所剩无几的压迫感。
最后,再送你两个地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短语:shell out 和 fork out。这两个都是非正式的说法,意思是为了某样东西“不情愿地大把花钱”,有一种“忍痛掏钱”、“被迫放血”的画面感。
你想买最新款的手机,但价格贵得离谱,你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咬牙买了。这时候你就可以跟朋友抱怨:I had to shell out a thousand dollars for the new phone! 我为了这新手机,不得不“砸”了一千美金!那个 shell out(像剥壳一样把钱弄出来)的动作,把那种不舍和肉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fork out(像用叉子把钱叉出来)也是一个意思,同样生动形象。
你看,从简单的 spend、cost、take,到正式的 expenditure,再到充满情绪色彩的 consume 和俚语 shell out,每一个词都有它独特的温度和场景。
说到底,语言这东西,死记硬背是最低效的。真的,信我。你得去感受,去体会那个词背后活生生的场景和情绪。下次你想说“花钱”的时候,别再只想着 spend 了。问问自己:是我主动花的,还是东西本身值这个价?是客观需要,还是我主观选择?是开心的消费,还是忍痛的付出?是把资源耗尽了,还是在进行一项未来的投资(invest)?
当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你的英语才真正开始变得有血有肉,有了灵魂。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