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词汇量一大堆,语法规则也背得滚瓜烂熟,但一开口,老外还是会觉得哪里怪怪的。问题不在于发音,也不在于语法,而在于思维方式。我们习惯于用中文的逻辑去套英语的词,结果就是造出了一堆只有我们自己懂的“中式英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加油”。比赛前,你想给朋友打气,脱口而出“add oil”。对方听了只会一脸问号,以为你要往什么东西里加油。这个词的背后,是中文里一种形象化的鼓励,但英文里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如果是在比赛或考试前,你可以说“Good luck!”(祝你好运!)或者“Break a leg!”(祝你演出成功!)。后者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它是剧院里的一个传统说法,意思是反话,希望能带来好运。如果朋友正在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你可以说“You can do it!”(你能行的!)或者“You’ve got this!”(你没问题的!)。如果他正在做一个很难的任务,累得快不行了,你可以说“Hang in there!”(坚持住!)或者“Keep it up!”(继续保持!)。看到没,一个“加油”,在英文里需要拆解成这么多不同的场景。
另一个高频词是“辛苦了”。下班时,看到同事还在忙,你想表示一下关心,就说“You are so hard”或者“You work so hard”。前者是错的,因为“hard”可以形容人很强硬,甚至有负面含义。后者虽然语法没错,但听起来更像一句单纯的陈述,缺少了中文里那种体恤和感谢的意味。
在英语文化里,人们更习惯直接表达感谢或者赞赏。比如,你可以直接说“Thank you for your hard work today.”(谢谢你今天的辛勤工作。)或者“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effort on this project.”(我真的很感谢你在这个项目上付出的努力。) 如果是平级同事之间,更简单、自然的说法是“Great job today!”(今天干得不错!)或者“Looks like you had a busy day. Time to go home!”(看起来你今天够忙的,赶紧回家吧!)这种关心更具体,也更符合他们的交流习惯。
再来说说“方便”。这个词的坑就更多了。想问别人什么时候有空,很多人会直接说“When are you convenient?”。这句话是中式英语的重灾区。在英语里,“convenient”是用来形容事物或者时间的,不能用来形容人。 说一个人“convenient”,听起来非常奇怪,甚至有点冒犯。正确的问法是“When is a good time for you?”或者“When are you free/available?”(你什么时候有空?)。
上厕所也一样。我们说“去方便一下”,但你不能跟老外说“I need to go for a convenience.”。他们会完全听不懂。直接说“I need to use the restroom.”(在美国常用)或者“I need to use the bathroom.”就可以了。在非正式场合,说“I’ll be right back.”(我马上回来)然后自己去就行,大家心知肚明,不用说得太具体。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你想让别人顺手帮你做件事,你会问“如果方便的话…”。很多人会翻译成“if it’s convenient for you…”。这语法上没问题,但有点太正式了,显得客套。更口语化的说法是“Could you do me a favor if you have a second?”(如果你有时间能帮我个忙吗?)或者直接说“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用“could you”和“please”就已经足够礼貌了。
我们还很喜欢用“play”这个词。去旅游,会说“go to play”。比如“I will go to Shanghai to play this weekend.”。老外听了会觉得很奇怪,因为“play”通常是指小孩子玩耍、玩游戏或者参加体育活动。成年人出去“玩”,一般是指旅行、观光或者进行某种娱乐活动。所以,你应该说“I’m going to Shanghai for the weekend.”或者“I’m visiting Shanghai this weekend.”。如果你是去观光,可以说“I’m going sightseeing in Shanghai.”。如果你是和朋友出去放松一下,可以说“I’m going out with friends.”。
接到电话,想问对方是谁,我们常说“Who are you?”。这在中文里很正常,但在英文里,这个问法非常直接,甚至有点不礼貌,听起来像是在质问对方。更客气、更常用的问法是“May I ask who’s calling, please?”(请问是哪位?)。 如果是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比如朋友的手机响了你帮忙接,可以说“Who’s this?”,但这依然比“Who are you?”要缓和一些。
再比如,我们身体不舒服,会说“My body is not comfortable.”。英语里“comfortable”通常是指环境、家具或者衣物给人的舒适感,比如“This sofa is very comfortable.”。 用来形容身体,感觉就不太对劲。你应该更具体地描述你的症状,比如“I don’t feel well.”(我感觉不舒服),或者直接说“I have a headache.”(我头疼)、“I feel sick.”(我想吐/我病了)。
中国人讲究谦虚。当别人夸你“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我们习惯性地回答“哪里哪里”或“一般般”。于是很多人就翻译成“No, no, my English is poor.”。这种回答会让对方觉得很尴尬。他真心实意地夸你,你却直接否定,好像在说他没眼光。在英语文化里,面对赞美,大方地接受并表示感谢是更得体的做法。 你可以说“Thank you! I’m glad you think so.”(谢谢!我很高兴你这么认为。)或者“Thanks! I’m still working on it.”(谢谢!我还在继续努力。)。 这样既接受了对方的善意,也表现了谦虚。
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关于“借”。中文里,“借”可以指借入,也可以指借出。但英文里,“borrow”和“lend”是两个方向完全相反的词。 “borrow”是从别人那里借东西进来,主语是借东西的人,比如“Can I borrow your pen?”(我能借你的笔吗?)。 “lend”是把东西借出去给别人,主语是物主,比如“Can you lend me your pen?”(你能借我你的笔吗?)。 很多人会搞混,说成“Can you borrow me your pen?”,这是错的。
这些例子背后,反映的是两种语言在思维和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文很多时候是意合的,注重语境和感觉,一两个词就能包含丰富的情感和信息,比如“辛苦了”。而英文是形合的,更注重逻辑和精确性,需要把话说得非常具体。
所以,想要英语说得地道,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中文词换成英文词。你需要尝试去理解每个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逻辑。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多听、多模仿。看美剧、英剧时,别只盯着字幕,注意听他们在特定场景下是怎么说话的。比如,他们在表达感谢、道歉、祝贺或者安慰时,都用了哪些词,语气是怎样的。
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很难,因为这等于是在重塑你的语言习惯。但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的表达会越来越自然。你不再需要先在脑子里想中文,再翻译成英文,而是能够根据当下的情景,直接用英语的思维来做出反应。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就是不断地输入和输出,直到那些地道的表达方式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580学习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