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演讲比赛英语怎么说?最直接的,蹦到脑子里的,就是 Speech Contest。没错,就这么简单,扔给任何一个老外,他都懂。你在学校里参加的那种,主题五花八门,从“My Dream”到“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气氛友好活泼,大家比的更多是热情和参与感,用 Speech Contest,妥妥的,没毛病。
但是,这事儿吧,就跟我们中文里说“吃饭”一样,可以是“用膳”,可以是“过堂”,也可以是“撸串”,意境和场合完全不同。英语里,关于“演讲比赛”的说法,也藏着点儿小小的讲究和逼格的差异。
如果你想听起来更专业,更“学院派”一点,或者你参加的那个比赛段位比较高,比如是商学院组织的,或者是什么行业峰会的青年论坛,那Public Speaking Competition这个说法就更贴切了。你品品,Public Speaking,公共演讲,这词儿自带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氛围。它强调的不仅仅是“Speech”(演讲稿)本身,更是“Speaking”这个动作,这个在公众面前表达、沟通、说服的综合能力。这词一出来,感觉赛场上的灯光都亮了三分,评委都得是西装革履、表情严肃的那种。
还有一个更古老、更书卷气的词,叫 Oratorical Contest。这个你可能不常用,但了解一下绝对能提升你的词汇品味。Oratory 指的是雄辩术、演说术,带着一种古典的、充满修辞和激情的色彩。你想想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或者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典型的oratory。所以,Oratorical Contest 通常指那种非常正式、讲究文采和感染力的雄辩比赛。如果你们学校的英语系搞一个莎士比亚独白大赛,用这个词就显得特别有文化。
所以你看,从 Speech Contest 到 Public Speaking Competition,再到 Oratorical Contest,其实是一个从“友好参与”到“专业竞技”再到“艺术表现”的谱系。但说实话,日常交流,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一个 Speech Contest 就足够了。别担心用词太“学生腔”,语言的第一要义是沟通,不是炫技。
不过,真正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这个比赛叫什么,而是你站上那个舞台,面对着台下几十上百双眼睛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我到现在都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所谓的 Speech Contest 的情景。那是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大学里一个阶梯教室,空调跟得了哮喘似的,呼呼地响,却没什么冷气。轮到我的时候,手心里的汗能养鱼,那张A4纸打印的讲稿,边缘都被我捏得又软又皱。我走上台,腿有点儿抖,感觉脚下的木地板都在晃。那支有线麦克风冰凉,带着一股铁锈和别人嘴里呼出热气的混合味道。
我开口了,声音抖得像筛糠。我准备了足足两个星期的稿子,关于全球化的利弊,自认为观点新颖,用词精妙。可那一刻,脑子里一片空白。我只能像个提线木偶一样,眼睛死死盯着稿子,用一种毫无感情的、我自己都陌生的语调往下念。我甚至不敢抬头看一眼评委,余光里,我只看到台下我的哥们儿,正用一种“兄弟挺住”的表情看着我,那表情里同情多于鼓励,让我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那次比赛,我当然没拿到任何名次。下来之后,我把那张皱巴巴的稿子撕得粉碎。那种挫败感,不是因为输了比赛,而是因为我感觉自己被“演讲”这件事本身给彻底击败了。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在孱弱的“表达”面前,一文不值。
从那天起,我才真正开始琢磨“演讲”这玩意儿。它根本不是背稿子比赛。都说内容为王,我告诉你,在大多数校园比赛里,这话纯属放屁。一个能用平庸的稿子讲得你热血沸腾的选手,绝对能干掉一个拿着诺贝尔奖级别讲稿却讲得磕磕巴巴的学霸。
这玩意儿,说到底,就是一场秀,一场精心策划的个人表演。你的delivery(表达方式),你的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你的eye contact(眼神交流),你声音里的passion(激情),所有这些加起来,才是你真正的武器。
后来我参加了更多的比赛,也看过了无数的选手。我见过一个女孩,讲的是她和她外婆的故事,极其普通,但她讲到一半,声音哽咽,眼眶红了,没掉泪,就那么红着眼眶,停顿了足足五秒钟。那五秒钟,全场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她没说一个煽情的词,但所有人都被那份真诚击中了。这就是停顿的力量。高手都懂留白,用沉默来抓住你的耳朵。
我也见过一个男生,全程脱稿,在台上踱步,像是在自己家客厅里聊天。他的语言极其简单,甚至有好几个语法小错误,但他的自信和松弛感,那种“这地盘我罩着”的气场,让他说什么都显得特别有道理。他会突然停下来,问台下:“Right?” 或者 “Don’t you think so?” 这种互动,瞬间就把观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所以,别再纠结于把稿子写得多华丽了。你花三个小时背稿子,不如花一个小时对着镜子练习你的微笑和手势。你花一个小时去抠一个高级词汇,不如花十分钟去设计一个能引发全场共鸣的开头。
记住几个最实在的“战场法则”:
第一,黄金开头三十秒。要么讲个小故事,要么提个震撼人心的问题,要么就扔出一个惊人的数据。总之,上来就要像一把钩子,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勾过来。别说什么“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t’s my great honor to be here…” 太老套了,评委听得耳朵都起茧了。
第二,把你的手从口袋里拿出来。你的手是你的第二张嘴。它们可以强调重点,可以描绘形状,可以表达情绪。别让它们像两条死鱼一样垂在身体两侧,也别紧张地搓来搓去。让它们成为你演讲的一部分,自然地舒展。
第三,用眼睛去“扫射”。不要只盯着一个评委看,那会让他压力山大。也不要看着天花板或地板,那显得你心虚。你的目光应该像灯塔的光,缓慢而坚定地扫过全场,偶尔在某张友善的面孔上停留一两秒,像是从他那里汲取了一点能量,然后再继续。
第四,你的声音是乐器。别一个调调从头唱到尾。在关键的地方提高音量,在需要思考的地方放慢语速,在讲到动情之处压低声音。有起伏,有节奏,才能让人听得进去。录下你自己的声音反复听,你会发现很多自己平时注意不到的问题。
说到底,无论是叫 Speech Contest 还是 Public Speaking Competition,它都只是一个载体。你真正要挑战的,不是台下的评委,也不是身边的对手,而是那个站在台上,双腿发软、手心冒汗的自己。
你站上去一次,就战胜了一次恐惧。你敢于和台下对视,就战胜了一次胆怯。你能够自如地使用肢体语言,就战胜了一次拘谨。
这个过程,比任何奖杯都重要。因为这种当众表达的自信和能力,会跟随你一辈子。无论是在未来的工作面试里,在项目汇报的会议上,甚至是在向心爱的人表白时,你都会感谢今天这个,敢于站上舞台,哪怕讲得一塌糊涂的自己。
所以,别管它叫什么了。就把它当成一场游戏,一场让你变得更强大的游戏。去报名,去准备,去站上那个舞台,去享受那几分钟完全属于你的、心跳加速的时刻。这本身,就已经是赢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