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语态英语怎么说

“语态”在英语里叫 Voice。它描述的是句子里的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看主语是“做事”的,还是“被怎么样”的。

英语的语态主要有两种:主动语态 (Active Voice) 和被动语态 (Passive Voice)。

主动语态:谁做了什么,说清楚

主动语态是咱们最常用、最自然的表达方式。 它的结构很简单:主语 + 动词 + 宾语。 也就是“谁”做了“什么事”。

  • The cat ate the food. (猫吃了食物。)
  • Jerry knocked over the lamp. (杰瑞撞倒了台灯。)
  • I write a text. (我写了条信息。)

这种句子直接、清楚、有劲。 你一眼就知道是谁干了什么。大部分时候,写文章、说话,都应该优先用主动语态。它让你的表达更流畅,也更容易懂。

被动语态:事情被做了,谁做的可能不重要

被动语态就不一样了,它的重点是“事情本身”或者“动作的承受者”。 句子的主角不再是“做事的人”,而是“被怎么样”的人或物。

它的基本结构是:宾语 + 助动词 be + 动词的过去分词 (+ by + 动作的执行者)。

你看,主动句里的宾语,在被动句里跑到了最前面,成了主语。

  • The food was eaten by the cat. (食物被猫吃了。)
  • The lamp was knocked over by Jerry. (台灯被杰瑞撞倒了。)
  • A text is written by me. (一条信息被我写了。)

注意到没,句子变长了,而且感觉有点绕。那个“by me”听起来怪怪的,平时说话没人这么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英语老师建议少用被动语态的原因,因为它可能让句子显得弱、啰嗦。

但是,被动语态绝对不是“错误的”语法,它在某些特定场景下非常有用,甚至是必须的。

什么时候必须用被动语态?

用不用被动语态,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看你想强调什么,以及你知道什么。

1. 不知道谁干的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你只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不知道是谁干的。

  • My bike has been stolen. (我的自行车被偷了。)

    你总不能说 Someone has stolen my bike. (有人偷了我的车),可以这么说,但重点是你的车没了,而不是某个不认识的“有人”。用被动语态直接把重点放在“自行车”上。

再比如历史事件:

The cave paintings of Lascaux were made in the Upper Old Stone Age. (拉斯科的洞穴壁画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创作的。)

谁画的?没人知道。所以只能用被动语态。

2. 做事的人不重要,或者太明显了

有时候,是谁做的根本不值得一提,或者一说就知道,没必要重复。

  • An experimental solar power plant will be built in the Australian desert. (一座实验性太阳能发电厂将在澳大利亚沙漠中建造。)

    谁建的?当然是工程师、工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电厂”这个项目本身。

  • He was arrested. (他被逮捕了。)

    谁逮捕他?肯定是警察。这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没必要说 The police arrested him.

3. 想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你想把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牢牢地放在“被怎么样”的人或物上。

  • The president was shot. (总统被枪击了。)

    这句话的焦点是“总统”,而不是开枪的刺客。如果说 An assassin shot the president. (一个刺客枪击了总统),听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刺客”分走一部分。

再比如科研报告里:

The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in a clean room. (这些复合材料是在无尘室里制造的。)

研究的重点是“复合材料”,它的制作过程和环境才是关键信息。谁亲手操作的,在报告里通常不重要。所以科学写作,尤其是描述实验方法和材料的部分,经常使用被动语态。

4. 为了让语气更客观、正式,甚至推卸责任

这是被动语态一个有点“狡猾”的用法。因为它能隐藏动作的执行者,所以听起来更客观,不带个人感情。

比如新闻报道:

An old car was found in the woods. (一辆旧车在树林里被发现。)

这比 We found an old car in the woods. (我们在树林里发现了一辆旧车) 听起来更像新闻。

在官方通知里也很常见:

Boarding the train without a face covering is not permitted. (不戴口罩不允许上车。)

这话听起来很权威,没有商量的余地。但到底是谁“不允许”?是规定,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那个官腔十足的短句:

Mistakes were made. (错误已经铸成。)

谁犯的错?不知道。这句话完美地承认了错误的存在,但又把犯错的人隐藏了起来,是一种高超的“甩锅”技巧。

怎么把主动句改成被动句?

这个操作很简单,就三步。我们拿 The dog chased the cat. (狗追猫) 这句话举例。

第一步:找到宾语,把它变成主语。

主动句里的宾语是 the cat。把它拿到句子最前面。

The cat ...

第二步:加上“be动词 + 过去分词”。

主动句的时态是过去时 (chased),所以 be 动词也要用过去时,就是 waschase 的过去分词是 chased

The cat was chased ...

第三步:把原来的主语放到最后,前面加个 by。

原来的主语是 the dog

The cat was chased by the dog. (猫被狗追。)

搞定。

反过来,把被动句改回主动句,步骤也一样是逆向操作。

  1. by 后面的动作执行者 (the dog) 提到最前面做主语。
  2. 去掉 be 动词 (was)。
  3. 把过去分词 (chased) 变回原来的时态 (过去时 chased)。
  4. 把被动句的主语 (the cat) 放到动词后面做宾语。

这样就又回到了 The dog chased the cat.

总的来说,主动语态是默认选项,因为它直接、有力。但被动语态是工具箱里一件非常有用的工具,在需要转移焦点、隐藏主语或显得客观正式时,它就派上用场了。关键是理解你想表达的重点在哪里,然后选择最合适的语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80学习网 » 语态英语怎么说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