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旁白”英语到底怎么说?直接翻译成 narration 对不对?对,但也不全对。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用哪个词,得看你具体说的是什么场景。就像中文里“搞定”这个词,可以是“完成”,也可以是“说服”,看情况。
我们先从最常见的两个词说起:Voice-over 和 Narration。
Voice-over (缩写 VO)
这个词可能是你在工作中,或者看一些幕后制作花絮时最常听到的。它的意思非常“技术控”,指的是一种制作手法。就是画面上的人没在说话,但你听到了一个画外音在解释、说明或者评论。
这个声音可以是谁的?谁都行。可以是电影里的角色,也可以是一个跟故事完全没关系的、上帝视角的“解说员”。
Voice-over 的重点在于“声音叠在画面上”这个动作本身。你去看一个广告,画面是跑车在飞驰,但有个浑厚男声在介绍车的性能,这个男声就是 voice-over。你去看一部纪录片,比如 BBC 的《地球脉动》,大卫·爱登堡用他那充满磁性的声音讲解动物习性,他做的这个工作,就是 voice-over。
所以,当你在聊制作过程的时候,用 voice-over 最准。
比如,你可以跟同事说:
“这个宣传片的 voice-over 听起来太生硬了,我们得重录。”
“We need to re-record the voice-over for this promotional video; it sounds too stiff.”
或者你想找人做配音:
“我们需要一个声音听起来很温暖的 voice-over artist(配音演员)。”
“We need a voice-over artist with a warm voice.”
看到了吗?Voice-over 更像一个行业术语,一个名词,描述的是那个“声音”本身,或者录制这个声音的“工作”。你看那些给外国电影配音的,他们的工作也叫 voice-over。比如把日语的动漫配成英文,这个过程就是 voice-over production。
Narration
现在来说 narration。这个词就文艺多了,它更侧重于“讲故事”这个行为。Narration 是叙事、是讲述。当一个声音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背景、或者表达人物内心感受时,我们通常会用 narration。
Narration 的核心是“storytelling”。
想想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摩根·弗里曼扮演的角色“瑞德”有很多画外音,他在回忆、在讲述安迪的故事和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个就是典型的 narration。这个声音是故事的一部分,是带着情感和视角的。你不能说那是 voice-over,因为那样太技术化了,忽略了它在故事中的情感分量。说它是 narration,就准确地表达了“瑞德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含义。
再比如《阿甘正传》(Forrest Gump),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是阿甘自己在讲他一生的经历。他的声音就是 narration。
所以,narration 和 voice-over 有个关键区别:
所有 narration 都可以算是一种 voice-over(因为它也是画外音),但不是所有 voice-over 都是 narration。
一个产品广告的解说词是 voice-over,但它不是 narration,因为它没在讲一个有情节、有情感的故事。一个纪录片里客观介绍知识的解说,我们通常也叫它 voice-over,但如果这个纪录片是通过一个亲历者的视角来讲述一段历史,那用 narration 就更合适。
简单总结一下:
聊制作、技术、录音、配音工作,用 Voice-over (VO)。
聊电影、小说里的“叙述”、“讲述”,强调故事性,用 Narration。
但是,还没完。除了这两个词,还有一些更具体的说法,能让你听起来更地道。
Commentary (评论、解说)
这个词特指“评论音轨”。你买过DVD或者蓝光碟吗?里面经常有一个“导演评论音轨”或者“演员评论音轨”。你播放这个音轨后,电影正常放,但你能听到导演在旁边解释:“哦这个镜头我们当时拍了二十多遍”,或者“那个演员当时即兴发挥了这句台词”。这个就叫 commentary。
体育比赛的现场解说,也叫 commentary。解说员在评论场上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在讲一个预先写好的故事。所以,下次看球赛,你可以说:
“The commentary on this match is really biased.” (这场比赛的解说太偏心了。)
你看,commentary 的重点是“实时评论”,而不是“叙述故事”。
Inner Monologue / Internal Monologue (内心独白)
这个就更具体了。它专指角色心里的想法被观众听到了。画面上这个角色可能面无表情,但你却能听到他内心的吐槽或者盘算。
很多侦探片都爱用这招。主角走到犯罪现场,环顾四周,嘴上不说一句话,但画外音是他的声音在分析线索:“凶手是从窗户进来的,地毯上的脚印还很新……” 这个就是 inner monologue。
英剧《伦敦生活》(Fleabag)里,女主角也经常有大量的内心独白,直接对着镜头(也就是对着观众)吐槽她身边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 inner monologue 的变体。
所以,如果旁白是角色的“心里话”,用 inner monologue 绝对是最精准的。
Off-screen (O.S.) / Off-camera (O.C.)
这两个是剧本写作里的术语,普通对话里用得少,但了解一下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决策过程。
在剧本里,如果一个角色在场景里,但观众看不到他,他的声音传了过来,就会在名字后面标注 (O.S.) 或 (O.C.)。比如,主角在客厅里,他妈妈在厨房喊他吃饭。剧本里就会写:
MOM (O.S.)
Dinner’s ready!
这里的 O.S. 就告诉导演和演员,这个声音是从画面外传来的。它也算是一种“旁白”,但特指在同一场景、只是没入镜的角色发出的声音。
所以,到底该用哪个?
给你一个简单的判断流程:
-
先问:这个声音是在讲故事吗?
- 是,而且是故事的核心部分,由一个角色或叙述者讲述 -> Narration。
- 否,它只是在介绍产品、解释一个概念、或者给外国片配音 -> Voice-over (VO)。
-
再问:这个声音是在干嘛?
- 它是在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实时评论(比如体育比赛、导演讲电影)? -> Commentary。
- 它是角色自己的心里话,别人听不见? -> Inner Monologue。
- 它是画面外某个角色的喊话?(主要用在剧本里) -> Off-screen (O.S.)。
我们来实际演练一下。
-
情景一:你想说《动物世界》里赵忠祥老师的解说。
- 这个解说是在解释动物的行为,属于知识性讲解。用 voice-over 更合适。当然,因为他讲得很有故事性,你说 narration 别人也能懂,但从制作角度看,VO 更准确。
-
情景二:你想说电影《搏击俱乐部》里,爱德华·诺顿一直在用画外音讲他的故事和想法。
- 这是典型的角色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必须用 narration。
-
情景三:你在视频剪辑软件里,要把录好的一段解说音频拖到视频轨道上。
- 这时你是在进行一个技术操作。你应该说:“Let’s add the voice-over track.”
你看,搞清楚每个词背后的具体场景和侧重点,就不会用错了。下次再碰到“旁白”,别急着只说 narration,先想想到底是哪种“白”,然后再选最合适的那个词。这样一来,你的表达就会清晰很多。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