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答案,最直接、最通用的翻译就是 English major。如果你想在句子里表达,可以说 I majored in English。简历上或者更正式的场合,写 BA in English (Bachelor of Arts in English) 最为妥当。
好了,标准答案给完了。但如果你是英语专业的,或者即将成为英语专业的,你心里一定清楚,这事儿远没这么简单。这个问题的背后,藏着的是一种身份的焦虑,一种“我是谁,我学了啥,我该怎么跟这个世界解释”的迷茫。
我跟你讲,当一个老外,尤其是那种土生土长的英美人士,听到你说“I’m an English major”时,他脑子里闪过的画面,跟你脑子里想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他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哦?那你一定是本国人咯?研究莎士比亚还是乔叟?是不是天天写诗歌分析,搞文学批评?” 在他们的语境里,English major 指的是一个母语者,去深入研究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学、修辞和历史。那是他们的人文社科“基本盘”,是他们的“语文课”的究极PLUS版。
而我们呢?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底气其实有点虚。我们心里想的是:我学的是一门外语。我们四年大学,是从26个字母的发音、最基础的语法时态开始,一路磕磕绊绊,啃下了一本又一本砖头厚的精读、泛读、听力、口语教材。我们背过GRE词汇,刷过专四专八,练过同声传译的“一心二用”,研究过英美概况里那些死活记不住的国王和总统。
所以,当你轻飘飘地抛出 English major 这个词,对方脑补的是一个在文学殿堂里漫步的优雅学者,而你实际上,更像一个在语言的丛林里挥着砍刀开路的拓荒者。
这种错位感,非常要命。
我记得刚毕业那会儿,在一个国际交流活动上,有个美国哥们儿很热情地问我大学专业。我脱口而出:“English major.” 他眼睛一亮,立马开始跟我聊 Herman Melville 的《白鲸》,聊里面的象征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我当时就傻了,脑子里一片空白,那些为了考试硬塞进去的文学史知识点,瞬间变成了一堆乱码。我能说的,无非是“Yeah, it’s a great book.” 这种干瘪到极致的客套话。
那场面,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一座迪士尼城堡。
从那以后,我学乖了。我开始意识到,“翻译”这个动作,从来都不是词语的简单对等替换,而是语境的重建和信息的重组。
所以,“英语专业怎么翻译”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取决于:你在跟谁说,以及你想让他知道什么。
如果是在写简历,求职,那么精准是第一要义。你的专业方向是什么,就写什么。比如:
BA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
BA in English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英语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
BA in English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方向)
BA in English (International Trade / Business English) 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方向)
你看,加上括号里的这个小尾巴,瞬间就具体了,专业了,也避免了前面说的那种认知偏差。对方一看就知道,哦,你是在中国这个非英语环境里,系统性地学习了英语这门语言,并且专攻于某个实际应用领域。这比一个笼统的 English major 有力一万倍。
如果是在日常闲聊,不想搞得那么复杂,我更倾向于说:“I studied English at university, focusing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主攻跨文化交流。) 或者 “My degree is in English, which was basically about becoming a bridg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cultures.” (我拿的是英语学位,基本上就是学习如何成为中英文化之间的桥梁。)
这种说法,跳出了“专业”这个死板的框框,直接给出了你学习的本质和你具备的能力。它更有故事性,也更能引发对方的好奇和进一步的对话。
说到底,我们这群英语专业的人,四年大学到底学了什么?
绝不仅仅是“英语”这两个字。
我们学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体系之间,不断切换、对比、反思的能力。我们的大脑被迫变得更有弹性,更能理解“原来同一件事,换个说法,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种对语言的敏感度,这种洞察言外之意的本能,是刻在骨子里的。
我们学的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当别人还在为一篇中文报告的逻辑头疼时,我们可能已经快速浏览完了十几篇英文文献,并且能把核心观点提炼、整合、再用自己的话清晰地表达出来。这种筛选、分析、重构信息的肌肉,是四年高强度读写训练的结果。
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共情能力。学习一门语言,本质上是在学习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你会理解为什么西方人那么看重 a 和 the 的区别,会明白为什么他们说话喜欢用各种从句把一句话拉得那么长。这背后是他们线性的、注重逻辑关系的思维模式。当你开始理解这些,你就很难再用单一的、自我的视角去评判别人。你拥有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文化的任意门。
所以,“英语专业”这个标签,翻译成英文很简单,但要把这个标签背后所蕴含的汗水、挣扎、蜕变和独一无二的价值翻译出来,才是我们每个英语专业学生和毕业生的终身课题。
当面试官问你:“你一个学英语的,能为我们这个技术公司做什么?”
你不能只说:“My English is good.”
你要告诉他:“我的专业训练,让我拥有了快速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就像我当初从零开始掌握一门外语一样。我能精准地理解你们的英文技术文档,并将其转化为市场能听懂的语言。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帮助你们更好地与海外客户和合作伙伴打交道,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损失。我的信息整合能力,能让我从海量的全球行业资讯中,为公司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你看,这才是“英语专业”最高级的翻译。
它不再是一个苍白的名词,而是一系列鲜活的、可被感知的、能创造价值的动词。
所以,别再纠结于那几个单词了。下次再有人问你“英语专业怎么翻译”,你可以先给出那个标准答案,然后,看着他的眼睛,用你最自信、最流利的语言,给他讲一个关于你自己,关于一座桥梁,关于一扇门,关于一种超能力的故事。
这,比任何字典上的翻译都更动人,也更真实。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