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英语里最直接的说法就是 rainy season。
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对吧?就像“你好”就是“hello”一样,准确,但毫无灵魂。如果你只想知道一个词,那答案就是这个。但如果你想触摸到语言的温度,想知道一个生活在雨季里的人,他心里翻涌的潮湿情绪要怎么用另一种语言表达,那故事可就长了。
有时候,更地道的、更带点儿生活烟火气的说法,是 the rains。你听听这个说法,the rains,带个定冠词,还用复数。它不是在陈述一个气候现象,而是在指代一个每年如期而至的“老朋友”或“老对手”。当一个地方的人说“The rains have come”,那语气里有种宿命般的接纳。雨,不是零星的雨滴,而是连绵的、成体系的、能彻底改变生活节奏的雨水大军,它们,来了。这里面有一种沉甸甸的份量,rainy season 这个词给不了。
当然,雨和雨是不一样的。就像人的脾气,有温吞的,也有爆裂的。
那种细细密密,下个不停,打在伞上听不见响,却能把你的裤脚和心情都浸得冰凉的雨,我们叫毛毛雨,英语里最贴切的词是 drizzle。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黏糊糊的、拖泥带agua的烦人劲儿。在伦敦或者咱们的江南,你太懂那种感觉了,不是吗?它不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宣泄,而是一种慢性折磨,一种无孔不入的潮湿。
而那种说来就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下来,把世界瞬间冲刷成一片模糊的,叫 downpour,或者更口语化的 cloudburst。Downpour,倾泻而下,你能感觉到那种力量和速度。Cloudburst,云层爆裂,画面感更强,仿佛天空是个装满了水的气球,被人一针扎破了。这时候你可能会听到老外说:“It’s really bucketing down!” 像有人拿着水桶在往下倒,一个特别生动的比喻。至于那个我们从小就背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说实话,现在日常口语里,你真这么说,别人可能会觉得你有点……嗯,像在背课文。不是说不对,就是有点老派,有点用力过猛。
而在热带地区,比如东南亚或者印度,那里的雨季,已经不能用简单的 rainy season 来概括了。那叫 the monsoon。Monsoon,季风。这个词一出来,就不是几场雨的事儿了,它关联着风向的转变、海洋的水汽、长达数月的降水,以及当地的农业、经济,甚至文化。The monsoon 决定了播种与收获,带来了生机,也可能带来洪水。它是一种强大的、支配性的自然力量。你说你要去泰国旅行,别人问你什么时候去,你说“during the monsoon season”,对方立刻就明白了,哦,那是他们的雨季,潮湿、闷热、蚊虫多,但游客少,物价也可能便宜些。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闻到雨后气味时,查到那个词的惊喜。那种雨水落在久旱的泥土上,蒸腾起来的、混合着尘土和青草的独特芬芳,有一个专门的、美到不行的词,叫 petrichor。这个词源自希腊语,petra意为“石头”,ichor是“神的血液”。大地的气息,混着神血的味道。虽然这不是一个日常高频词,但你一旦知道了,就再也无法忘记。它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嗅觉记忆。
语言的魅力就在这里。它不只是标签,更是我们感知世界的触角。
说起雨季,我脑子里浮现的,不只是词汇。是具体的画面。是在广州那几年,最怕的“回南天”,墙壁和地板都在“流汗”(sweating walls),空气湿得能拧出水来,衣服晾一个星期都带着一股霉味(a musty smell)。那种无处可逃的 dampness (潮湿) 和 humidity (湿度),会渗透到你的骨头里。英语里可以用 oppressive humidity 来形容那种“压迫感十足的湿热”,真的,太贴切了。
也是在某个热带海岛上,午后突如其来的 tropical storm (热带风暴)。前一秒还是烈日当空,后一秒就乌云压城,狂风卷着巨大的芭蕉叶疯狂摇摆,然后就是一场酣畅淋漓的、仿佛要荡涤一切的暴雨。雨点打在铁皮屋顶上,声音大到你听不见旁边的人说话。但半小时后,雨歇云散,又是阳光灿烂,空气里只留下清新的 petrichor 和满地被打落的鸡蛋花。那种经历,你会明白,雨,有时候是一种净化和洗礼。
雨季也催生了很多有趣的表达。比如我们常说的“未雨绸缪”,英语里就是 “save for a rainy day”。你看,又是“rainy day”,雨天在这里就成了“困难、不顺遂的日子”的代名词。还有“come rain or shine”,风雨无阻,无论如何都会去做某事,表达了一种决心和承诺。当一个人对你说“I’ll be there for you, come rain or shine”,那份情谊的分量,很重。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雨季英语怎么说?”
你可以简单地回答 rainy season。
但如果你真的经历过一个完整的雨季,你可能会说,那是一段被 the rains 统治的日子,充满了恼人的 drizzle 和突如其来的 downpour。在某些地方,它叫 the monsoon,带着一种宿命感。那里的空气里弥漫着 oppressive humidity,但雨后,你或许能闻到沁人心脾的 petrichor。
雨季,它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把你包裹起来的、无处可逃的……场。它可以是让人发霉的、提不起劲儿的阴郁(the gloom),也可以是窝在沙发里,听着窗外雨声,感受到的那份难得的宁静和 уют(coziness,一个俄语词,比cozy本身更能表达那种温暖舒适的氛围感)。
语言,就是这样一层层剥开现实的洋葱,从最外层的标签,一直深入到最核心的、湿漉漉的、复杂微妙的感受里去。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