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淘汰英语怎么写

淘汰英语,你想问的是这个词组的英文表达吧。挺多的,看语境。

如果是指彻底清除、废除,可以用 eliminate。这个词最狠,带着一种斩草除根的决绝。比如说,有人提议“We should eliminate English from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我们应该将英语从义务教育体系中彻底清除。)

如果温和一点,表示逐步废止、逐渐淘汰,可以用 phase out。这个词更有过程感,像音量旋钮慢慢调小。比如,“The plan is to phase out the English-only policy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计划在未来五年内逐步取消纯英语政策。)

还有一些更口语化或者有特定含义的。比如 do away with,也挺常见的,意思是“废除、去掉”,有点像咱们说“把…给去了吧”。get rid of 更口语,像甩掉一个包袱。在特定领域,比如筛选、剔除不合格的,可以用 weed out,这个词特别形象,跟“锄草”一样,把不好的挑出去。

但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这几个单词。

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中文互联网上敲下“淘汰英语”这四个字时,我们心里翻腾的,到底是什么?是一种被折磨多年的怨气?是一种对内卷的无声反抗?还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我至今都记得,十几岁的我,在那个闷热得能拧出水的夏日午后,抱着一本比砖头还厚的牛津高阶,一个一个地啃那些佶屈聱牙的词根词缀,窗外的知了声和内心对于“将来到底有什么用”的巨大疑问,交织成一首现在想来有点荒诞的青春交响曲。那个时候,英语不是一门语言,它是一座山,是分数的代名词,是应试的幽灵,是迈向“好大学”路上绕不开的坎儿。我恨透了完形填空,恨透了那些故意设置陷阱的阅读理解,更恨透了那个永远搞不懂的虚拟语气。

我想,现在高喊着要“淘汰英语”的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我当年的影子。我们恨的,真的是英语这门语言本身吗?我们讨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讨厌Queen乐队的摇滚?讨厌《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的怪癖?

不,我们讨厌的,是被异化、被工具化、被分数绑架了的“英语课”。它被肢解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塞进我们的脑子,唯一的目的就是在考场上把它们再原封不动地吐出来。这个过程里,没有交流的乐趣,没有文化的碰撞,只有灰头土脸的死记硬背。所以,当有人振臂一呼“淘汰英语!”,就像是替我们喊出了积压多年的那句“我受够了!”,自然一呼百应。这种情绪,我太理解了。

可是,情绪归情绪,冷静下来想一想,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真的是个好主意吗?

因为英语学习的“姿势”不对,就要把英语本身给扔了?这逻辑就像因为做菜的锅不好用,所以我们决定以后再也不吃饭了。荒谬。我们真正应该淘汰的,是那种功利、僵化、与现实脱节的英语教育模式,是那个让无数人从入门到放弃的应试教育的庞大阴影,而不是英语这把钥匙本身。

英语是什么?它首先是一个工具

在这个时代,一个前所未有地被代码和数据连接起来的时代,这个工具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大。你想学编程?最好的文档、最新的教程、最活跃的社区,几乎都是英文的。你想了解某个前沿科学领域?顶级的期刊、最新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是用英文发表的。你想看懂一部没有引进的美剧,想玩一款没有汉化的独立游戏,想在国外的论坛上和全球的爱好者讨论同一个兴趣点,你想第一时间获取墙外世界的多元信息,避免被困在信息茧房里……英语,就是那扇世界之窗

关上这扇窗,不是让我们更强大,而是让我们变得更封闭,更聋,更瞎。我们可能会因此错过下一个技术革命的浪花,错过一种全新的思想,错过一次和异国他乡的有趣灵魂产生共鸣的机会。我们会像一个固步自封的巨人,虽然体格庞大,却对周遭世界的风吹草动后知后觉。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有人说,现在翻译软件那么发达,还需要学英语吗?

这话说得,就像“外卖这么方便,你为什么还要学做菜?”一样。翻译软件能解决“看懂”的问题,但它解决不了“思考”和“融入”的问题。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方式,是文化逻辑。机器翻译的文字,就像没有灵魂的肉体,它能传递表层信息,却传递不了字里行间的微妙情绪、文化典故和思维的火花。依赖翻译,你永远是个旁观者,是个局外人。你无法真正潜入一种文化的深处,去感受它的脉搏。你在互联网上,永远只能做一个沉默的“数字幽灵”。

我们需要的,不是淘汰英语,而是让英语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它不应该再是升学考试的唯一枷锁,不应该再和那么多功利的目标死死绑定。它可以是一门选修课,让真正有兴趣、有需求的人去深入学习。它可以是一种兴趣,就像我们学弹吉他,学画画一样,纯粹为了乐趣和自我提升。它可以被更生动、更实用的方式来教授,比如通过看电影、玩游戏、在线交流,而不是在那儿抠语法、背单词。

把选择权还给每个人。想成为顶尖科学家、程序员、跨国公司精英的人,他们会主动去死磕英语,因为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对英语没兴趣,只想在自己的小城里安安稳稳过一辈子的人,也完全没必要被一张英语考卷决定命运。

这才是更健康、更自信的态度。

一个真正强大的文明,是开放的,是包容的,是“拿来主义”的。我们把别人的好东西拿过来,变成自己的养分,然后长得更茁壮。而不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有点痛苦,就索性把门窗都焊死,假装外面的世界不存在。

所以,别再问怎么“淘汰”英语了。这个想法本身,就透着一股子虚弱和不自信。我们真正应该琢磨的,是如何去淘汰那种让我们对英语产生恨意的教育方式,如何让这门语言,从一个沉重的负担,变回一把轻便的钥匙,一把能打开无数扇门的、闪闪发光的钥匙。

至于这把钥匙,你用不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都该由你自己决定。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80学习网 » 淘汰英语怎么写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