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怎么学好英语?我的答案可能有点颠覆你的认知:别再把它当成一门‘学科’来学了。
忘掉它。忘掉那些年我们被考试、被分数、被“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支配的恐惧。英语,对于我们这些已经离开校园,在社会里摸爬滚打的成年人来说,它不是一门需要被“攻克”的堡垒,而更像是一项需要被“习得”的技能,像开车,像游泳,像学做一道你心心念念的红烧肉。
你问我怎么学?很简单,就两个核心:海量的、可理解的、你真正感兴趣的输入,以及低压力、不求完美、旨在沟通的输出。
听起来是不是像废话?别急,这背后藏着的是我们成年人学语言的底层逻辑,也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学不好,或者说,学得那么痛苦的根本原因。
先聊聊那个要命的“输入”。
我们是怎么学英语的?背单词。我敢说,90%的人手机里都至少装过一个背单词的APP,从A背到Z,abandon, ability, abnormal… 背了忘,忘了背,感觉自己像个西西弗斯,每天推着那块巨石上山,第二天醒来,石头又滚回了山脚。痛苦吗?极其痛苦。有用吗?用处微乎其微。
因为孤立的单词,它没有生命。它只是一个符号。你记住的只是“apple = 苹果”这个公式,但在真实语境里,别人可能会说 “the apple of my eye” (掌上明珠),可能会聊 “Apple Inc.” (苹果公司),也可能在俚语里用它表达别的意思。你那个孤零零的单词,根本应付不来。
所以,什么是真正有效的输入?是把你整个人泡在活的语言环境里。我知道,你没法立刻辞职去纽约,但你完全可以把纽约“搬”到你身边。
关键在于“可理解”和“你感兴趣”。
“可理解”是什么意思?就是Stephen Krashen博士说的那个“i+1”理论,简单粗暴地翻译一下,就是你现在能看懂80%的东西,另外那20%是新知识,你连蒙带猜也能八九不离十。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高的。你不是在痛苦地查字典,而是在享受一种“破案”的快感。
所以,别一上来就挑战《经济学人》或者莎士比亚原著,那是自虐。你喜欢看警察破案?去看《CSI》或者《Brooklyn Nine-Nine》。喜欢科技?去YouTube上搜MKBHD的评测视频。喜欢听故事?去听《This American Life》这种播客。甚至,如果你基础真的很薄弱,去看《小猪佩奇》!对,你没看错,就是那个粉色的吹风机。别笑,也别觉得丢人,它的对话简单、场景化,充满了高频词汇,是建立语感的绝佳材料。羞耻心,是成年人学英语最大的敌人之一。
而“感兴趣”,则是驱动你持续下去的唯一燃料。成年人的生活,已经够累了。工作、家庭、KPI,一地鸡毛。如果学英语这件事本身不能给你带来任何乐趣,你凭什么坚持下去?就凭那点“我要变好”的意志力?别逗了,那玩意儿在996面前不堪一击。
但如果你是真的喜欢那个美剧,你为了追剧情,就会愿意去啃生肉;你如果是某个YouTuber的铁粉,你为了第一时间看懂他的梗,就会主动去查他说的俚语。这时候,英语不再是学习任务,而是你获得快乐的工具。你看,心态一变,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我曾经疯狂迷恋一个讲历史的YouTube频道,一开始只能开着中英双语字幕看,眼睛在字幕间飞速切换,累得要死。但因为内容实在太吸引我了,我硬是撑了下来。慢慢地,我发现我可以只看英文字幕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有些句子,我不看字幕也能听懂了。再后来,我甚至可以关掉字幕,一边做饭一边听,就像听郭德纲的相声一样。
那种感觉,就像你憋着一口气在水下潜了很久,突然冲出水面,猛吸一口新鲜空气,整个世界都清晰了,你甚至能闻到空气里青草的味道,而不是那种理论上的、干巴巴的“我理解了”。这个过程,没人逼你,全是自发的。这就是用兴趣驱动的、海量可理解输入的力量。
说完了输入,再来说说那个让我们闻风丧胆的“输出”。
我们为什么不敢开口?怕犯错,怕语法不对,怕发音不标准,怕人家笑话。我们成年人,脸皮薄,自尊心强,追求完美。一句话在脑子里没组织到100%正确,就绝不肯说出口。结果呢?就是永远的哑巴英语。
怎么破?创造一个低压力的输出环境。
最简单,也最有效的一招,甚至有点神经质:自言自语。
对,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早上起床,你可以对着镜子说:“Okay, time to get up. I feel so tired. I need a coffee. A big one.” 做饭的时候,你可以同步解说:“Right, let’s chop some garlic. Where is the knife? Ah, here it is.” 这听起来很傻,但它完美地解决了所有痛点:没人给你压力,没人评判你对错,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的目的不是为了“正确”,而是为了让大脑里那些被动输入的词汇和句式,有一个“动起来”的机会。把它们从“认识”变成“会用”,这是关键的一步。
然后,你可以尝试一些匿名的、低成本的交流。比如在看YouTube视频时,用英语留个言;玩游戏时,用英语跟外国队友打个简单的配合。再进阶一点,用Tandem或者HelloTalk这样的语言交换APP,找个耐心的语伴。别一上来就聊什么宏大叙事,就聊聊今天吃了什么,天气怎么样。记住,你的目标是完成沟通,而不是发表一篇完美的演讲。对方听懂了,你的目的就达到了。犯错?太正常了。有口音?谁没有呢?印度人的口音比我们重多了,妨碍他们当CEO了吗?
最后,我们来谈谈那个被我们奉为圭臬,实际上却可能是最大绊脚石的东西:语法。
请允许我再说一句暴论:对于初学者和中级学习者,请把你的语法书扔到一边。
你见过哪个婴儿是捧着语法书、背着“主谓宾定状补”学会说话的?没有。语言的规律,是在海量的输入和输出中,被大脑潜移默化地吸收和总结出来的,而不是靠理性去记忆规则,再套用规则去造句。后者那个过程太慢了,慢到你在真实对话中根本反应不过来。
那语法什么时候学?当你通过大量的输入,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语感,但对某个现象感到困惑时。比如,你发现很多地方用“have been doing”,但不明白它到底和“did”有什么区别。这时候,你再去查语法,去搞懂“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用法。这个过程,是由问题驱动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不是系统性的、地毯式的轰炸。语法是用来验证和巩固你已经感知到的东西的,而不是你构建语言大厦的蓝图。先有血肉,骨架自然成型;而不是对着一堆骨头,幻想它长出血肉。
所以,总结一下一个成年人学好英语的路径,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的:
- 找到你的“为什么”。那个能让你在想放弃时,咬牙坚持下去的,最原始的欲望。
- 放弃“学习”的心态,拥抱“使用”的心态。把英语当成一个有趣的工具,去探索你感兴趣的世界。
- 疯狂地输入。找你喜欢的、难度适中的美剧、电影、播客、YouTube视频,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让自己泡在里面。关掉中文字幕,从英文字幕开始,慢慢过渡到无字幕。
- 勇敢地“瞎说”。从自言自语开始,到简单的打字交流,再到语音聊天。别怕错,沟通本身比完美更重要。脸皮厚,吃个够。
- 把语法当成“路标”而不是“地图”。迷路了,或者对某个路口不确定了,再去看它一眼,而不是出发前就试图背下整张地图。
英语不是你的敌人,也不是你的主人。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能让你看到更大世界、体验更多文化、成为一个更有趣的自己的工具。别再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了。找到对的路,然后,享受这个过程。真的,你可以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