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怎么学?我的答案可能有点“反常识”:不要再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去攻克了。你得把它当成一项技能,一种需要长期“浸泡”和“盘活”的东西,就像学游泳、学开车,而不是像背历史年代、记化学公式那样。
说真的,我见过太多同学,抱着比城墙还厚的单词书,从abandon开始,日复一日,结果呢?单词表是背熟了,看到A开头的单词甚至有点反胃,可一到阅读里,那些“最熟悉的陌生词”一组合,照样两眼一抹黑。为什么?因为你只是在“记”,而不是在“学”。
这就像你收集了一堆顶级食材,却从来不开火做饭,食材终究会腐烂,永远变不成一桌好菜。
所以,我们聊点实在的,聊点能让你真正“开窍”的东西。
颠覆你的单词观:从“背”到“用”的鸿沟
请立刻、马上,把你脑子里“背单词=学英语”这个等式划掉。这绝对是高中英语学习最大的一个谎言。
单词的生命在于语境。孤零零的单词就像一个个失去灵魂的躯壳,毫无意义。你背了“extraordinary”,觉得这个词很高级,但你真的知道它该在什么情绪、什么场合下冒出来吗?是“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非凡的成就),还是用在更生活化的“The resemblance is extraordinary”(像得不可思议)?
我的建议是,把背单词的战场,从枯燥的单词书,转移到阅读和听力中去。
具体怎么做?很简单。
- 高频轰炸法:找一篇你感兴趣的、难度适中的文章(别一开始就啃《经济学人》,那纯属自虐),不用太长,三五百词就行。第一遍读,把不认识的词圈出来,猜意思。第二遍,查这些词,但别只看中文意思,一定要看它的英文释义和例句!这才是精髓。你会发现,很多词的用法比它的中文翻译要微妙得多。比如“address”,你可能只知道是“地址”,但它还有“解决(问题)”、“发表演讲”等核心意思。不看例句,你永远都想不到。
- 激活存量法:你脑子里其实已经存了不少单词了,只是它们都在沉睡。你需要一个“唤醒服务”。我当年就干过一件“蠢事”,拿一本简单的英文小说,比如《小王子》的英文版,把我认识但感觉用不出来的词,用荧光笔涂上。然后,合上书,用自己的话,尝试把刚才那段故事复述一遍,逼着自己把那些高亮的词用进去。磕磕巴巴?没关系。用的不对?没关系。关键是“逼”自己一下,这个“逼”的过程,就是激活。
语法不是枷锁,是骨架
很多人谈语法色变,觉得那是一堆死记硬背的规则。什么虚拟语气、倒装句、非谓语动词……听着就头大。
但你换个角度想:语法是语言的骨架。没有骨架,语言就是一滩烂肉,杂乱无章。你之所以觉得长难句读不懂,就是因为你没看透它的骨架结构。
所以,学语法,千万别一条一条地去啃规则。你要做的,是“拆解”。
找来一篇阅读理解,里面总有那么一两个让你抓狂的长句子。别怕,把它单独拎出来,就像做生物实验一样,开始解剖。
- 找主干:先找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谁,干了什么,干了啥。把这个核心拎出来。
- 扒修饰:剩下的部分,无非就是各种定语、状语、同位语……它们就像衣服和首饰,是来修饰主干的。你就一层一层地把这些“衣服”扒下来,看看它们分别修饰的是哪个部分。
- 理逻辑:特别是那些从句,搞清楚它是干嘛的。是说明原因的(because…),还是限定范围的(which…),或是表示时间的(when…)?
当你这样亲手“解剖”过二三十个长难句之后,你再看新的句子,就会有一种透视眼的感觉。你不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平移阅读,而是能迅速识别出句子的核心结构和逻辑关系。这个时候,语法对你来说,就不再是绊脚石,而是你理解文章的导航地图。
阅读的“量”与“质”:喂饱你的语感
语感这个东西,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直觉”。它怎么来?喂出来的。用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去喂。
高中那点课文和阅读理解,说实话,量太少了,根本喂不饱。你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别一上来就追求“质”,先保证“量”。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别管文章写得好不好,思想深不深刻,你先找你能轻松读懂80%以上的东西来读。可以是英文简报,可以是国外的青少年杂志,甚至可以是英文漫画。这个阶段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习惯英文的表达方式,让你在阅读时不再逐字翻译,而是开始用英文的思维去理解英文。
我高中的时候,就疯狂迷恋看NBA的英文战报和球员采访。虽然里面很多俚语,但因为我对话题本身足够热爱,所以有动力去查、去搞懂。慢慢地,我就发现,我看球赛新闻,比看课本要顺畅得多。那种“It’s raining threes!”(三分雨)的生动表达,比课本里一百个“excellent”都让我印象深刻。
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回头去追求“质”。去读一些文笔更优美的散文,逻辑更严密的评论。你会发现,因为你已经有了扎实的阅读基础和语感,啃这些“硬骨头”会轻松很多。这才是正确的进阶路径。
听说不分家:把自己扔进“声场”里
听和说,在国内的应试环境下,确实容易被忽略。但它们恰恰是盘活你整个英语能力的关键。
我的建议是:创造一个廉价的“英语环境”。
- 听力:别再只听考试的听力材料了!那玩意儿语速慢得像拖拉机,而且内容无聊透顶。去找点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听。喜欢音乐?去听英文歌,看歌词,学着唱。喜欢电影?开英文字幕看,别开中文。我当年就是靠一部《老友记》练出来的。第一遍带中英字幕看剧情,第二遍只开英文字幕,把听不懂的片段反复倒带,直到听清为止。第三遍,遮住字幕,盲听。一部剧刷下来,你的听力绝对能上一个台阶。
- 口语:我知道,大部分人没条件找外教。但谁说练口语一定要“说”?你可以先从“跟读”开始。这就是著名的“影子练习”(Shadowing)。找一段语速适中的音频,他读一句,你像影子一样,模仿他的语音、语调、节奏,跟着读一句。不用追求完全一样,关键是模仿那个“味儿”。这个练习最大的好处是,它能极大改善你的发音和节奏感,让你说英语不再是“中式蹦词”,而是有了自然的韵律。
写作:从“高级词汇”的迷信中走出来
最后说说写作。多少同学的英语作文,就是把一堆自己背过的“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型”生硬地堆砌在一起,结果文章读起来像一锅大杂烩,不中不西,逻辑混乱。
写作的根基,不是词汇多高级,而是表达多地道、多清晰。
与其去背那些“In my opinion, I think that…”(在我看来,我认为…)这种冗长又蹩脚的模板句,不如去积累一些小而美的地道表达。
比如,你想说“很重要”,别总用“important”,你可以在阅读中积累“play a crucial role in…”(在…中扮演关键角色),“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对…有重要意义)。
怎么积累?准备一个“语料本”。看到好的句子、好的搭配,别犹豫,抄下来。不是让你整句背诵,而是去分析这个搭配好在哪里,然后尝试用它来造自己的句子。
比如你学到了“spare no effort to do sth.”(不遗余力做某事),你就可以试着造句:“Our government spares no effor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我们的政府不遗余力地保护环境。)
这样,你积累的就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词,而是一个个可以随时取用的“表达模块”。你的作文,自然就会从生硬的“组装”,变成流畅的“表达”。
说到底,高中英语的学习,是一场持久战,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和习惯。它不应该是一件苦差事,而应该是一个你探索新世界、打开新视野的有趣过程。当你不再把它仅仅看作是卷面上的分数,而是真正感受到语言本身的魅力时,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