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听不见英语怎么说

最直接、最常用的,就是 “Sorry, I can’t hear you.” 这句话几乎万能,从电话信号不好到邻桌太吵,都可以用。稍微客气一点,可以加上 “very well”,变成 “Sorry, I can’t hear you very well.”

如果你想让对方重复一遍,更简洁的说法是:

“Pardon?” 或者 “Excuse me?” (注意语调要上扬,否则听起来像在质问。)

非常口语化的,美国人尤其爱用: “Come again?”

或者直接一点: “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如果你是听到了,但没听懂某个词,可以问:

“Sorry, what was that word after ‘meeting’?” (对不起,‘会议’后面那个词是什么?)

如果你是基本听懂了,但不确定,想确认一下:

“So, you’re saying we need to postpone the deadline? Just to be clear.” (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推迟截止日期?我只是想确认一下。)

好了,公式给完了。但你真的以为,问题仅仅是“不知道怎么说”这么简单吗?

想多了。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这是一个包裹着自尊心、恐惧感和社交压力的心理问题。真正的难题,从来不是嘴上缺那一句“Pardon?”,而是脑子里那场已经上演了八百回合的内心戏。

那种感觉,就像你明明戴着耳机,但里面放的不是音乐,而是那种老式收音机调频时发出的、夹杂着无数个陌生电台片段的刺啦刺啦的白噪音,你拼命想从中捕捉到一个完整的词,却总是徒劳。对方的嘴唇在一张一合,表情无比生动,而你的大脑里只有一个大写的问号,嗡嗡作响。

这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立刻、马上、优雅地抛出一句“Could you repeat that?”吗?

别骗自己了。

你的第一反应,大概率是:点头,微笑,然后说“Yeah, yeah, right.”

为什么?因为打断别人,尤其是在一个你不够熟悉的语言环境里,需要巨大的勇气。你怕什么?你怕对方觉得你蠢,怕拖慢了对话的节奏,怕暴露自己“原来你英语这么烂”的真相。你怕那个瞬间,空气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你身上,仿佛在看一个外星来客。于是,你选择了最安全、也最危险的一条路——假装听懂

我跟你讲,这招的后患无穷。我曾经在一次非常重要的跨国电话会议上,因为没听清老板一句语速快得像加了特效的机关枪一样的指令,硬着头皮回了个“Okay, got it.” 结果?我把一份本该发给市场部的报告,洋洋洒灑地写了三千字,发给了技术部的总监。那场面,脚趾能当场抠出三室一厅。从那以后我才明白一个血淋淋的道理:一次没听清的尴尬,最多持续十秒;一次假装听懂的后果,可能会让你尴尬一整个季度。

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听不见,究竟是哪种“听不见”?

第一种,是物理上的听不见

电话里信号断断续续,跟鬼片现场一样。或者在酒吧里,震耳欲聋的音乐混着邻桌的咆哮式聊天,对方就算在你耳边喊,你听到的也只是一堆破碎的音节。

这种情况最简单,也是我们最敢开口的。因为责任不全在你。你可以理直气壮地皱着眉,指指周围或者自己的手机,大声说:

“It’s too loud in here! I can barely hear you!” (这里太吵了!我几乎听不见!)

“The connection is terrible. You’re breaking up.” (信号太差了。你那边声音断断续续的。)

你看,把锅甩给环境,瞬间就没那么心虚了。

第二种,才是最要命的,认知上的听不见

声音你明明听见了,每个单词拆开来你好像都认识,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像一串乱码,在你大脑里横冲直撞,就是无法解码成有意义的信息。

这又分好几种情况:

语速碾压:对方说话跟rap似的,一个词叠着一个词,你还在消化第一个词的意思,他已经说到第八个了。

口音大山:印度口音的英语,苏格兰口口音的英语,甚至美国德州口音的英语……每一种都能给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你深刻怀疑自己学了十几年的是不是假英语。

俚语陷阱:教科书教你“I understand.”,但生活里人家说“I feel you.”;你学会了“That’s great.”,人家说“That’s sick!”。这些俚语和习语,就是埋在对话里的地雷,一不小心就让你彻底蒙圈。

面对这种“认知上的听不见”,光说“Pardon?”其实用处不大,因为对方很可能只是用同样的语速、同样的口音、同样的俚语,再给你重复一遍。结果就是,你从一次蒙圈,变成了二次方蒙圈。

这时候,你需要的是更精准的提问。这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一种沟通姿态的展示——你在努力理解,而不是消极放弃。

试试看这些“手术刀”式的问法:

锁定关键词:“Sorry, I missed the last part. You mentioned something about a ‘roadmap’?” (对不起,我没听到最后一部分。你提到了关于“路线图”的事?)——这一下就把问题范围缩小了,对方会针对这个词给你解释。

请求降速:“Could you speak a little more slowly, please? My English is not that fluent.” (能稍微说慢一点吗?我的英语没那么流利。)——主动示弱,有时候是最高明的策略。大部分人都会变得更有耐心。

请求解释:“’On the back burner’? I’m not familiar with that phrase. What does it mean?” (On the back burner?我不太熟悉这个短语。它是什么意思?)——把不懂的词直接拎出来,不仅解决了你的困惑,还能学到新东西。没人会嘲笑一个好学的提问者。

真正重要的,不是你记住了多少个表达“听不见”的句子,而是你有没有从内心深处扭转一个观念:沟通,是两个人的事。出现信息差,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你没听清,不是你的错。你有权利、也有义务,把这个信息差补上。你不是在“麻烦”别人,你是在为这次沟通的结果负责。当你把心态从“我好菜,我好怕”调整为“我们来解决一下这个小小的技术问题”,你会发现,开口请求重复,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说到底,语言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用这个工具,是为了搭建一座桥,而不是砌一堵墙。当你因为害怕而不敢问、不敢确认的时候,你亲手给这座桥的中央,放置了一块绊脚石。而当你鼓起勇气,用一个简单的“Come again?”或者一个更具体的“What does that word mean?”去撕开那个模糊地带时,你是在为这座桥铺路。

所以,下次再遇到那种大脑白噪音的时刻,深吸一口气。忘了那些内心的尴尬戏码,忘了那些对自己的苛责。

大大方方地看着对方,给他一个略带歉意的微笑,然后清晰地说出你的请求。相信我,那一刻,你不仅能听得更清楚,你在对方眼里,也会变得更加真实、可靠和值得信赖。因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没听清”的人,远比一个只会点头微笑却可能办砸了事的人,要专业得多。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80学习网 » 听不见英语怎么说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