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在英语里是 Uncle;阿姨,则是 Aunt。
就这么简单?要是真这么简单,我就不必写下这些文字了。这背后藏着的东西,可比这两个单词的拼写要复杂一百倍,简直是一道看不见的文化壁垒,一不小心,就能让你在异国他夕的社交场上摔个大跟头。
我敢打赌,几乎每一个初到英语国家的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在这个称呼上栽过跟头,或者,在即将栽跟头的边缘疯狂试探。为什么?因为在我们中文的语境里,“叔叔阿姨”这四个字,承载的意义太丰富了,它是一种普适性的、自带善意的、拉近距离的社交润滑剂。
你在小区里,看到邻居,喊一声“王阿姨好”;你去菜市场,跟摊主说,“叔叔,这菜怎么卖?”;你迷路了,向路边一位看着和善的中年人求助,“阿姨,请问一下……” 这是我们的日常,是刻在骨子里的礼貌和亲近。我们用这个称呼,模糊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瞬间构建起一个临时的、类似亲属的和谐气场。
然而,你把这套逻辑原封不动地搬到国外去,试试看。
想象一个场景:你在伦敦的街头,看到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想问个路。你面带最灿烂的微笑,走上前去,用你最标准的口音说:“Excuse me, Uncle,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tube station?”
我向你保证,你大概率会看到一张写满了“困惑”、“警惕”甚至“你是谁”的脸。他可能会上下打量你,脑子里飞速运转:我是不是有个失散多年的亚洲侄子?这人是不是什么新型骗局的开场白?他为什么叫我 Uncle?我们认识吗?
空气在那一刻,会变得像伦敦的冬天一样,又冷又硬。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在英语文化,尤其是西方主流文化里,Uncle 和 Aunt 是两个指向性极强的词。它们几乎 百分之百 指代血缘关系或非常亲密的姻亲关系——你爸爸的兄弟、你妈妈的兄弟,才叫 Uncle;你爸爸的姐妹、你妈妈的姐妹,才叫 Aunt。顶多,可以延伸到那些和你家关系好到穿一条裤子的世交,那种你从小就认识、看着你长大的父母的挚友,或许,在非正式的场合,你也可以亲切地称呼他们为 Uncle John 或者 Auntie Mary。这里的 Auntie (或Aunty) 比 Aunt 更显得亲昵和口语化,有点像我们喊“姨姨”。
但无论如何,这个圈子,非常小。它绝对、绝对、绝对不适用于任何一个你走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
对一个陌生人喊 Uncle,在他们听来,不是礼貌,而是一种毫无来由的“攀亲戚”,是一种对个人 边界感 (personal space/boundary) 的严重侵犯。这感觉,就好像一个陌生人突然跑过来拍着你的肩膀说:“嘿,哥们儿,借点钱花花?”——突兀、越界,让人浑身不自在。
那怎么办?凉拌吗?当然不是。想在英语世界里得体地称呼一位非亲非故的“叔叔阿姨”,你需要彻底格式化你脑子里的中文模式,然后安装一套新的系统。
这套系统的核心原则是:保持距离,除非被邀请。
第一层:面对完全的陌生人
比如问路、在商店里寻求帮助。忘掉“叔叔阿姨”吧,最安全、最万无一失的词是:
- 对男士,用 Sir。
- 对女士,用 Madam (或者在美式口语中更常见的 Ma’am,发音像 a 和 m 的连读)。
是的,听起来非常正式,甚至有点老派,像电影里的对白。但这就是标准答案。它传达的是“尊敬”,而非“亲近”,这在陌生人社交中,是至关重要的安全牌。“Excuse me, Sir…” “Pardon me, Madam…” 这样开口,绝不会出错。
或者,你甚至可以什么都不用。一个简单的 “Excuse me…” 加上一个微笑,就足以开启一段礼貌的对话。对方不会因为你没有用一个特定的称呼来定义他/她,而觉得你无礼。恰恰相反,这才是常态。
第二层:面对朋友的父母,或者邻居
这是另一个让无数中国留学生头疼的领域。去同学家做客,开门的是他五十多岁的妈妈,我该叫她什么?叫 Aunt?基于我们刚刚讨论的,你知道这很危险。叫 Madam?又太疏远了,好像我是来送快递的。
正确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中国人感到震惊:直接叫他们的名字 (First Name)。
是的,你没看错。如果你的朋友叫 David,他妈妈叫 Helen,那么在多数情况下,最自然、最友好的方式就是微笑着说:“Hi, Helen, it’s so nice to meet you.”
我第一次被告知这个“规矩”的时候,整个人都傻了。直呼长辈的大名?这在中国文化里,简直是“大不敬”的代名词。但这在西方文化里,尤其是在相对轻松的社交环境中,代表的是一种平等和友善。他们不认为年龄构成一种必须用称呼来区分的等级。当你被介绍给朋友的父母时,他们通常会说 “This is my mom, Helen”,或者 “Please, call me Helen”。他们是在邀请你进入一个更私人的、更平等的交往层面。
当然,如果你觉得直呼其名实在别扭,心理那道坎过不去,还有一个折中的、更正式一些的选项:
用 Mr./Ms. + 姓氏 (Last Name)。比如,你朋友姓 Smith,你可以称呼他爸爸为 Mr. Smith,妈妈为 Ms. Smith。这里强烈推荐用 Ms. (读作 Mizz),因为它是一个万能的称呼,无论对方已婚还是未婚,都可以用。用 Mrs. (已婚) 或 Miss (未婚) 反而可能出错。
所以,在你朋友家,你的称呼选择优先级是:
1. 对方让你叫的名字 (比如 “Call me Helen”)
2. 他们的名字 (First Name) (比如 “Helen”)
3. Mr./Ms. + 姓氏 (比如 “Ms. Smith”)
千万,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地喊 Auntie Helen。除非,你们已经熟到一定程度,她真的像你半个妈一样,并且她自己或者你朋友暗示过你可以这么叫。
说到底,语言真的不只是词汇的对等翻译。它是一扇窗,你透过它看到的,是完完全全不同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价值体系。“叔叔阿姨”这四个字在中国社会里是一座桥,它连接陌生,创造温暖;而在英语世界里,Uncle 和 Aunt 是一扇门,它紧紧关闭着,只为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敞开。
我们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它的发音和语法,更是学习它背后的文化逻辑。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纠结于“叔叔阿姨到底怎么说”,而是会去思考:在此情此景下,我该如何得体地与面前这个人建立一段恰当的关系?
这,或许才是语言学习最有魅力,也最具有挑战性的地方。它逼着你跳出自己熟悉的文化舒适区,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而当你能够自如地在 “王阿姨” 和 “Hi, Helen” 之间切换时,你掌握的,早已不仅仅是一门外语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