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英语”怎么写?直译过来,可以是 The English I know。但你真这么跟人说,听着就……怪。一股子翻译腔,挥之不去。更地道,或者说更常用的,其实是 My English。就这么简单两个词。比如,“My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我英语不太好。看,多自然。
但这根本不是重点。
问题的核心,从来就不是这一句怎么翻译。而是,为什么我们会下意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想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这才是我们学了十几年英语,却依然觉得它像个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根本原因。我们总是在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之间,架设一座叫“翻译”的桥,然后小心翼翼地推着独轮车,把每个词、每个语法点,从一头运到另一头。
结果呢?结果就是我们造出了无数像 The English I know 这样,语法上没错,但听起来、感觉起来就是“不对劲”的句子。我们被困在了翻译腔这个自己编织的笼子里。
我曾经也是这个笼子里的重度患者。真的。我曾是个词汇量相当不错的“哑巴”。我能背下厚厚的单词书,从A背到Z,再从Z背回来。我能把各种从句、虚拟语气分析得头头是道,考试拿高分。可一旦要我写点什么,哪怕是一封简单的邮件,我的脑子里就开始疯狂运转那些生锈的齿轮:这个中文词对应哪个英文词最精确?那个句式用在这里合不合适?时态用错了会不会被笑话?
我写的每一个句子,都像是在精心组装一台机器,每个零件都小心翼翼,上紧螺丝,反复检查。写完一看,哦,没错,是台机器——冰冷、僵硬、没有灵魂。它能“运行”,但它不会“活”。
那种感觉,你有没有过?就是你明明知道很多词,很多规则,但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就像一座座词汇的孤岛,互不相连。你无法让它们自然地流动起来,形成一条奔腾的、有生命的河流。你的英语,是被“造”出来的,不是“长”出来的。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我不再把英语当成一门“学科”去“攻克”之后。那是一段漫长而混乱的时期。我开始放弃那种“精确对应”的执念。我不再问“这个词用英语怎么说最地道?”,而是开始感受,在某种情境下,英语母语者他们会怎么表达。
这其中的关键,两个字:语感。
这玩意儿玄乎吗?有点。但它其实就是一种“内化的常识”。就像你不会问“‘我吃过了’这句话语法结构是什么”,你就是知道该这么说。语感,就是把英语的“常识”变成你自己的直觉。
怎么培养?没有捷径,只有一个笨办法:浸泡。
不是让你花大钱去国外。在这个时代,浸泡的成本低到不可思议。你喜欢看电影?好,关掉中文字幕,开英文字幕,甚至不开字幕。一开始可能只能听懂三成,没关系,连蒙带猜,配合画面,去“感受”那个氛围。你喜欢打游戏?把游戏语言换成英文,去听那些NPC的唠叨,去看任务描述。你喜欢听音乐?去找英文歌的歌词,跟着哼唱。你刷短视频?多关注一些国外的博主,听他们讲段子,分享生活。
关键在于,你要找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你对金融感兴趣,就去看彭博社、华尔街日报;你对美妆感兴趣,就去看油管上的美妆教程;你对历史感兴趣,大把的英文纪录片等着你。不要把这当成“学习任务”,这是你的娱乐,你的生活。你是在用英语,去获取你本身就渴望的信息。
慢慢地,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很好笑的视频,想跟国外的朋友分享,我脱口而出(或者说,打字打出)的不是 “Look at this funny video”,而是 “You gotta see this, it’s hilarious!”。我没有去思考 “hilarious” 比 “funny” 在语气上更强烈,没有去分析 “You gotta see this” 是 “You have got to see this” 的口语化表达。它就是……自然而然地从我脑子里冒了出来。
那一刻,我感觉我脑子里那些词汇的孤岛,终于被潮水连接起来了。
这就是从“翻译思维”到母语思维的转变。你不再需要那座摇摇欲坠的翻译之桥。你的大脑里,仿佛安装了另一个小小的、独立的“英语操作系统”。当需要切换时,你就直接切换过去,用那个系统去思考,去表达。
所以,回到写作上。我知道的英语,该怎么“写”出来?
首先,忘掉那些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式。真的,先忘了它们。你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会用“之乎者也”吗?不会。你就说“妈妈,抱”。写作也是一样。用你最熟悉的、最简单的词,写最简短、最直接的句子。
写 “I’m happy.” 就比写 “A sense of euphoria permeates my entire being.” 要好一万倍。因为前者是真实的,是你的心声;后者是你从字典里偷来的,你不“拥有”它。
其次,像说话一样去写。不要害怕用 “I think”, “You know”, “Well…”。不要害怕用缩写,比如 “don’t”, “can’t”, “it’s”。这些东西能让你的文字瞬间充满“人味儿”。学术写作另说,但在日常表达里,没人会像机器人一样说话。你的文字,要有呼吸感。
然后,大量地写,不要怕错。这是命脉。不要怕错!不要怕错!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写日记,写社交媒体的帖子,去国外的论坛上跟人吵架(开玩笑,但道理是这个道理),去给你喜欢的博主留言。写错了又怎么样?天不会塌下来。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有个著名的“情感过滤”假说,简单说就是,你越是焦虑、越是害怕犯错,你学习语言的效率就越低。
把你的完美主义先扔到一边。允许你的英语“不完美”,允许它“有口音”,允许它“磕磕巴巴”。你的英语,是你的一部分,它记录了你的成长和努力。它不完美,但它真实。
最后,去模仿,但不是抄袭。看到一段你特别喜欢的表达方式,一个你觉得用得特别妙的词,把它记下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去理解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然后,试着在自己的写作里,用你自己的方式,把它“复现”出来。这就像学画画,一开始都是从临摹开始的。
所以,现在再来看“我知道的英语怎么写”这个问题。
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题。它是一个关于如何让你所学的知识“活过来”的实践问题。它的答案是:把 The English I know 这种生硬的、翻译出来的骨架,通过浸泡、模仿和勇敢地使用,最终变成有血有肉的 My English。
这其中,没有捷径,全是笨功夫。但每一点进步,都带着你体温的真实。这,比任何完美的、没有灵魂的句子,都珍贵得多。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