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我的答案可能有点“离经叛道”:要把音标教学,从‘背诵’这个死胡同里彻底拽出来,扔进“玩耍”和“体感”的游乐场里。
传统的音标教学,简直是初学者的噩梦。一张花里胡哨的48音标国际音标(IPA)图,挂在墙上,或者印在课本第一页,老师指着/æ/,念“哎”,然后全班同学跟着喊“哎——”,声音洪亮,整齐划一。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学生扭头看到“apple”,还是念成“诶婆”,看到“cat”,还是读成“开特”。那个挂图上的/æ/,仿佛是个与世隔绝的符号,和真实世界里的单词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我们把音标当成了一门“知识”在教,就像历史年份、化学公式一样。错了,大错特错。
音标是肌肉的记忆,是口腔的体操,是一门手艺活儿。
你教人游泳,是让他背诵“自由泳动作要领一百条”吗?不是。你得让他下水,感受水的浮力,呛几口水,然后笨拙地划拉。教音标,一个道理。
所以,我的方法论核心就两个字:“具象”。
第一步:让声音“看得见,摸得着”。
忘掉那张图。你需要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一面镜子。每个学生人手一面小镜子。
我们要教/i:/这个长元音,就是“sheep”里的那个。别先说这是什么长元音,闭合音。没用。我直接让学生对着镜子,看我的嘴。我的嘴角要使劲向两边咧开,咧到一个夸张的、像小丑微笑一样的程度。牙齿基本上是合拢的,只留一条小缝。然后,我发出这个音:“iiiii——”,清晰,持久。
然后,他们模仿。对着镜子,咧嘴,找到那个“微笑”的肌肉感觉。他们会看到自己的嘴型对不对。这就叫视觉反馈。
接着,教短元音/ɪ/,就是“ship”里的那个。我告诉他们,放松,嘴巴别那么紧张了,稍微张开一点点,舌头也放下来一点,整个口腔是松弛的。然后,快速、短促地发一个音:“i”。
现在,最关键的一步来了——对比。让他们在镜子前,交替做这两个动作:/i:/ (紧张,咧嘴笑) -> /ɪ/ (放松,自然) -> /i:/ -> /ɪ/。他们不仅能听到声音的区别,更能亲身感受到发这两个音时,整个口腔肌肉状态的天壤之别。一个是紧绷的,一个是松弛的。
这种肌肉层面的感知,比背诵“长元音/i:/,短元音/ɪ/”一万遍都有用。以后他看到“seat”,大脑会下意识地调动“紧张咧嘴”的肌肉模式;看到“sit”,就会切换到“放松”模式。这才是活的音标。
再比如老大难的/θ/和/ð/(think, this)。多少人发成了/s/和/z/。理论讲一万遍“舌尖要放在上下齿之间”,学生还是找不到感觉。
怎么办?上手。让他们用手指轻轻摸着自己的嘴唇和牙齿。发/s/的时候,舌头在牙齿后面,气流从齿缝里“嘶嘶”地出来。发/θ/的时候,让他们真的把舌尖轻轻咬住,一点点就好,然后送气。他们会感觉到气流是如何被牙齿和舌头阻碍的,那是一种微弱的、有点痒痒的摩擦感。这就是触觉反馈。让他们用手掌放在嘴前,感受送气的强弱,这就是动觉反馈。
第二步:把音标扔进词汇的海洋里,让它“活”起来。
孤立地学音标,毫无意义。学一个音,就要立刻用一串词来巩固,而且最好是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s)。
学了/i:/和/ɪ/?马上来一组:
sheep / ship (羊 / 船)
leave / live (离开 / 居住)
beat / bit (敲打 / 一点)
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听。这时候,他们学习的动力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读错一个音,意思就天差地别了,可能会闹笑话。这不再是枯燥的符号练习,而是有意义的沟通。学习的目的性一下子就明确了。
我特别喜欢用一种叫“音标串烧”的游戏。比如,学了/æ/,我就在黑板上写下:A black cat sat on a fat man’s lap. 然后,让全班用一种极其夸张、做作的口型,把每一个/æ/音都发得饱满、到位。大家笑作一团,但就在这笑声里,那个需要“嘴巴张到最大,舌位放到最低”的/æ/的肌肉感觉,就刻进去了。
第三步:用节奏和旋律,给音标穿上“外衣”。
谁说学音标不能有趣?童谣、绕口令、英文歌,都是顶级的音标教材。
比如,练/s/和/ʃ/的区别,那句经典的 “She sells seashells by the seashore” 就是神器。一开始慢慢念,S-he s-ells s-eashells… 感受舌位从齿后(s)到上颚(sh)的移动。熟练了,再加速。这种游戏化的练习,能极大地降低学习的枯燥感和畏难情绪。
英文歌更是宝藏。歌词的韵律和节奏,本身就强化了音节的重读和弱读,这恰恰是中国学生最薄弱的环节。跟着哼唱,不知不觉中,语调和节奏感就培养起来了。我常让学生去找一些慢速、吐字清晰的歌,比如 The Beatles 的 “Yesterday” 或者 Carpenters 的歌,让他们圈出自己学过的音标,然后跟着唱。这比干巴巴地讲“重音”“次重音”理论,要生动一百倍。
最后,我想说一个心态问题。
教音标,尤其要鼓励学生“不要脸”。什么意思?就是要敢于发出奇怪的声音,敢于做夸张的口型,不怕自己像个傻瓜。很多成年人学不好音标,就是因为脸皮太薄,怕丑。老师要做的,就是率先示范,自己先“疯”起来,营造一个安全的、允许犯错、允许“出丑”的课堂氛围。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英语音标怎么教?
别再把它供在神坛上,当成知识去膜拜了。把它拉下水,弄脏它,和它一起玩。用镜子去看它,用手去摸它,用夸张的动作去体验它,用单词和句子去激活它,用音乐和游戏去包装它。
最终,当一个学生不再需要去想“这个单词的音标是什么”,而是看到“beach”,口腔肌肉就自然而然地做出了那个紧张的、微笑的/i:/的口型时,你的教学才算真正成功了。那时候,音标已经不再是音标,它内化成了一种本能,一种说话的直觉。这才是音标教学的终极奥义。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