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what。
但这个问题,它本身,比答案有趣多了。
真的。你细品。这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踏上英语学习这条“不归路”时,会问出的第一个,或者前三个问题之一。它像一个仪式,一个起点,一个坐标原点。问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只脚已经悬在半空,准备跨进一扇新的大门。门后是什么?是考试,是旅行,是机遇,是更大的世界,也可能是无尽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所以,当有人小心翼翼地,甚至有点不好意思地问出“那个……‘什么’的英语怎么写啊?”的时候,我看到的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单词查询。我看到的是背后那股子劲儿——那种想要连接、想要理解的原始冲动。它像一块刚从土里刨出来的、还带着泥腥气的璞玉,粗糙,直接,甚至有点笨拙,但你剥开那层泥土,看到的是一颗对未知世界滚烫的好奇心。
搞定了 what,你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天真。这恰恰是麻烦的开始。
因为中文里的“什么”,是个神通广大的家伙。它是个变色龙,是个孙悟空,能七十二变。你看:
“你找我有什么事吗?”——这里的“什么”,指向的是具体的事物或意图。用 what,没毛病。What do you want from me?
“我没什么可说的。”——这里的“什么”,意思变成了“无”,一种否定。你总不能说 “I have what to say” 吧?得说 “I have nothing to say”。Nothing,一个全新的词。
“你算什么东西?”——这句更绝了,这里的“什么”,它不是在问,它是在骂人,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贬低。你要是直愣愣地翻译成 What are you?,对方可能会一脸懵逼地回答你 “I’m a student.”。人家根本get不到你的火气。这时候,语境和语气才是王道,你可能得用 “Who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 are?” 这种句式来传递那种蔑视。
“干什么呢你!”——这里的“什么”,重点在“干”,在动作。What are you doing? 经典句式,入门必备。
“吃点什么好呢?”——询问建议。What should we eat?
“什么都行。”——这三个字简直是中文的博大精深之体现,一种随和,一种包容,甚至可能是一种无奈。你翻译成 what is okay? 彻底错了。应该是 Anything is fine.
看到没?一个“什么”,在英语里裂变成了 what, nothing, anything,甚至需要一整句话的意境来烘托。这就是语言学习中最迷人也最折磨人的地方——你永远不能只靠“一对一”的单词替换来思考。那不是学语言,那是做编码翻译,是最低级的体力活,而且错漏百出。
真正的学习,是从你意识到 what 并不能完全覆盖“什么”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
那一刻,你脑子里那堵由中文思维砌成的墙,裂开了一条缝。光,从那条缝里照了进来。你开始明白,语言不是贴标签,而是用一套全新的逻辑和视角去观察和描述世界。英语世界的人,他们看待“事物”、“否定”、“泛指”的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工具箱里,有 what, which, who, where, when, why, how 这一套“疑问词组合拳”,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What 用来问东西、问事情。
Who 用来问人。
Where 用来问地点。
……
这套系统,初看之下,比我们那个万能的“什么”要麻烦,要“死板”。但用久了,你会发现它的精确性。它逼着你在提问的时候,就想清楚你到底想问的是哪个维度。这种思维上的“强制对焦”,本身就是一种训练。
我见过太多学英语学得痛苦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就是始终无法挣脱中文的引力。他们脑子里先想好一句完美的中文,然后像玩拼图一样,把一个个英文单词填进去。结果呢?造出来的句子,语法上可能没大错,但听起来就是“不对劲”,一股浓浓的翻译腔,干巴巴的,没有生命力。我们管这叫 Chinglish。
比如,想表达“这个地方我来过”,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说 “This place I have been.”。你看,主语“这个地方”提前,完全是中文“主谓宾”语序的直译。而一个自然的说法是 “I’ve been to this place before.” 或者 “I’ve been here before.”。
这种“不对劲”的感觉,就是“语感”的缺失。
那语感这玩意儿,怎么来?它不是靠背单词表、刷语法题刷出来的。那些是骨架,但没有血肉。血肉,得靠“泡”。
对,就是泡。把自己扔进去,泡着。
别再抱着“学”的心态了,太累,太功利。换成“玩”的心态。你不是在攻克一门学科,你是在解锁一个新世界。
找一部你喜欢的、不用看字幕也能猜到剧情的美剧或电影,比如《老友记》。第一遍,开着中文字幕看,享受剧情。第二遍,开着英文字幕看,试着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单词对应起来。你会发现很多口语里的连读、吞音,比如 “I don’t know” 在他们嘴里就成了 “I dunno”。第三遍,关掉所有字幕,盲听。看看你能捕捉到多少熟悉的句子。第四遍,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跟读模仿。挑一个你喜欢的角色,他说一句,你按暂停,学着他的语气、节奏、甚至表情,把那句话念出来。哪怕很夸张,很蹩脚,没关系。在你的卧室里,在浴室里,没人笑话你。
这个过程,你不是在“背”what is your name,你是在“成为”那个说出 what is your name 的人。你是在感受那个词从喉咙里出来时,声带的震动,舌头的位置,嘴唇的形状。当你说出 “How you doin’?” 的时候,你甚至会不自觉地挑一下眉毛,像 Joey 那样。
这个时候,语言就活了。它不再是印在书上的铅字,而是你身体记忆的一部分。
同样的道理,去听英文歌。别光看歌词翻译,去感受旋律和词语是怎么咬合在一起的。为什么有些词要拉长音,有些词要唱得短促?那都是情感。Eminem 的饶舌,Adele 的灵魂乐,Taylor Swift 的叙事民谣,里面的用词、句法、情绪,比教科书生动一万倍。
慢慢地,你会发现,你脑子里的“中英翻译机”开始关机了。你看到一只猫,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个词不再是“猫”,然后翻译成 cat,而是直接就是 cat。你想问别人叫什么,你脑子里形成的不是“你叫什么名字?”,而是直接浮现出 What’s your name? 这个声音和语调的组合。
这个过程,很慢,很微妙,甚至你自己都察觉不到。直到有一天,你和外国朋友聊天,或者在看一部没有字幕的电影,你突然发现,你听懂了。不是每个词都听懂了,但你理解了那个意思,你跟上了那个节奏,你甚至能预测下一句他大概会说什么。
那个瞬间,那种通透感,那种愉悦,是任何考试高分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什么英语怎么写的?”
答案是 what。
但这个答案,只是一个路牌。它指向一条漫长、充满未知和挑战,但也同样充满惊喜和宝藏的路。别害怕,也别急。享受这个过程,享受每一次舌头打结,享受每一次恍然大悟,享受那个从笨拙地问出 what,到有一天,能用它和整个世界对话的自己。
这趟旅程,本身就比终点更重要。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