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英语啊…这事儿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要我说,它挺“神”的,但也是个“大坑”,看你怎么跳了。如果非要给个直接的答案,那就是:对于认同其理念、且有足够耐心和经济实力的家庭来说,它是一条能真正把英语变成孩子“第二母语”的有效路径;但对于追求短期见效、希望迅速应对校内考试的家庭,它可能就是个让人抓狂的无底洞。
我家豆豆就在里面泡了快三年,我算是从一个彻头彻尾的怀疑论者,变成了一个半信半半疑的观察者,再到如今一个坚定的“lily信徒”。这个转变过程,简直比看一部悬疑剧还刺激。
刚接触lily的时候,我脑袋里全是问号。招生老师跟我说,他们这里不学音标、不背单词、不讲语法。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开什么国际玩笑?这不是瞎胡闹吗?我们这代人,谁不是从“A B C D”开始,从“This is a book”开始,把一本新概念翻得卷了边,才勉强考过四六级的?不学这些基础,那学什么?学空气吗?
可他们偏偏就这么干。
它的核心逻辑,说白了就一句话:遵循母语学习规律。你想想,我们学中文,有谁是先背新华字典,先学主谓宾定状补的?没有吧。都是在家里人日复一日的“宝宝”“吃饭饭”“睡觉觉”这种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中,先听懂,再慢慢模仿,最后才自然而然地张嘴说话的。lily做的,就是把这个过程复制到英语学习上。
所以,你去看lily的低龄班课堂,会觉得有点“诡异”。一群孩子坐在地上,看着外教夸张地比划着,嘴里念叨着一些我们听着像“鸟语”的东西,孩子们呢,有的在发呆,有的在玩手指,有的可能在跟着傻乐,就是没几个正襟危坐、眼神专注的。老师也不强求他们跟读,更不要求他们必须回答问题。整个课堂,就像一个大型的、有主题的英语角“磨耳朵”现场。
头一年,真的,特别煎熬。钱花出去了,时间也投进去了,可我家豆豆呢,除了会说几个“apple”“banana”这种幼儿园水平的词,几乎没什么肉眼可见的进步。每次去接他,我都会旁敲侧击地问:“今天学了什么呀?”他给我的回答永远是:“玩了!”我心里那个急啊,真想把他揪出来,送去隔壁那种能在一节课里教会二十个单词的机构。同小区的妈妈们也总问我:“你家孩子在lily,现在能跟老外对话了吗?”我只能尴尬地笑笑。那段时间,我严重怀疑自己交了“智商税”。
转折点发生在他入学的第十三个月。
我记得特清楚,有天他在家玩乐高,搭了个小飞机,嘴里自己嘟囔着:“The little plane is flying, up up up to the sky!”
我当时正在厨房洗碗,听到这句,手里的盘子差点摔了。那不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蹦出来的,是一整句,而且语调、节奏都特别自然,就像他平时说中文一样。我当时愣在那儿,心里突然就涌上一股莫名的感动。就像你种下一颗种子,天天浇水施肥,它就是不发芽,你都快放弃了,结果在一个不经意的早晨,发现它已经悄悄钻出了嫩绿的芽。
从那天起,他的“语言爆发期”好像就来了。各种句子、短语开始往外冒,而且都是在特定的场景下,自然而然地用出来。比如看到下雨了,会说“Mommy, it’s raining, take an umbrella.”;吃饭的时候,会指着西兰花说“I don’t like this green tree.”。他完全没有翻译的过程,那种感觉,就是…他脑子里似乎已经装了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可以根据环境自动切换。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英语思维吗?
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lily强调的“听力先行”和“大量输入”的威力。在前面那漫长的一年多里,那些看似在“玩”的课堂,其实是把无数的语音信号、语境和画面,像涓涓细流一样,一点点渗透进了他的大脑。当输入量达到一个临界点,输出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这个过程,无法量化,也无法催促。就像一坛老酱,你得给足了时间让它发酵,急不得。
当然,lily也绝非完美。它的“坑”同样巨大。
首先,就是对家长的考验。你必须是坚定的长期主义者,能沉得住气,能顶住周围所有人的质疑。尤其是当别的孩子已经能背诵大段课文,在各种英语比赛里拿奖的时候,你家孩子可能还在“玩泥巴”。这种焦虑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其次,是与应试体系的脱节。在小学低年级,学校考试考的是什么?是单词拼写,是语法选择题。lily出来的孩子,口语和听力可能碾压同龄人,但卷面成绩可能一塌糊涂。因为他会说“He is running”,但他可能不知道“run”要加“ning”,也不知道这是“现在进行时”。他是凭语感,而不是凭规则。这就需要家长在后期自己花功夫去衔接和弥补。lily后来也推出了后续的自然拼读和读写课程,但那也是在孩子听说能力已经非常扎实之后的事情了。
最后,就是不菲的费用。这种高度依赖外教、小班教学的模式,成本摆在那里,学费自然不便宜。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持续性投入。
所以,lily英语到底怎么样?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培训班,它更像是一种教育哲学。它在赌一件事情:通过模拟母语环境,绕开枯燥的语法和背诵,直接建立孩子的英语语感和思维,最终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这条路,成功了,你收获的就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哑巴英语”学习者,而是一个真正能把英语当工具用的孩子。但这条路很长,而且风景和别的路完全不一样。
选择它之前,你最好问问自己:我想要的,究竟是孩子短期内漂亮的考试分数,还是长期来看,那份融入血液、张口就来的语言自信?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你才知道,lily的“神”与“坑”,对你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