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的英语,就是 coal。
但如果你以为这事儿就这么完了,那可就太小看语言这东西了,也太小看“煤炭”这个词背后那个黑漆漆、沉甸甸、甚至有点悲壮的世界了。一个词,而已。就这么简单?不,这根本不是一个词的事儿。
Coal,你把它念出来,舌尖顶住上颚,然后一个短促有力的爆破音,像一块煤被扔进火炉里的声音,沉闷,但带着力量。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工业的质感,冷冰冰,硬邦邦。它不是一个躺在字典里冰冷的铅字,它是一团燃烧的火焰,是工业革命的引擎轰鸣,是狄更斯笔下伦敦上空那永远不散的、混合着雾气与煤灰的、带着点硫磺味道的浓重空气。
所以,当一个老外跟你聊起 coal,他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那是一种深植于他们文化记忆里的东西。
你想想那个画面。英国,曼彻ster,或者所谓的“Black Country”(黑乡),那可不是说那儿的人皮肤黑,而是因为烧煤,整个天、整个地、所有房子的砖墙,都被一层厚厚的煤灰(soot)染成了黑色。男人们,从黢黑的矿井(coal mine)里上来,脸上只有牙齿和眼白是白的,他们不是个体,他们是 coal miners,矿工。这是一个身份,一个阶级,一种宿命。他们工作的地方,更专业的说法,叫 colliery。这个词比 coal mine 更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包含了矿井、地面设施、以及围绕着它形成的整个社区。
这 coal 啊,它也不是铁板一块,人家也是有家族、有谱系的。你不能光知道一个 coal 就万事大吉了。
比如,最高级的那种,叫 anthracite,我们叫无烟煤。这玩意儿是煤炭里的贵族,黑得发亮,油亮油亮的,质地坚硬,燃烧的时候几乎没有烟,热量还高。你可以想象,在维多利亚时代,那些有钱人家的壁炉里,烧的就得是这 anthracite,体面,干净,带着一种沉默的傲慢。
然后是最大众、最勤勤恳恳的“工薪阶层”——bituminous coal,烟煤。这名字里的 bituminous 就透着一股“实在”劲儿,它含有沥青(bitumen)。这家伙就是工业革命的顶梁柱,大部分的工厂、火车头(steam locomotive)里烧的都是它。它燃烧起来,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劲儿大,但是也“脏”。它就是那个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身体和黑烟,把整个世界拖进了现代化的家伙。我们今天说到煤炭污染,很大程度上,骂的就是它。
再往下,还有更“年轻”一点的,叫 lignite,褐煤。这家伙就像个没长成的青年,水分多,杂质也多,烧起来烟更大,热量还不行。说白了,就是煤炭里的“屌丝”。但便宜啊,所以发电厂(power plant)有时候也捏着鼻子用它。
你看,光是这几种煤,背后就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和阶级了。一个简单的 coal,在行家嘴里,瞬间就分出了三六九等。
然后,你还会遇到一堆跟它相关的词,这些词才让 coal 这个形象变得有血有肉。
比如,煤矿工人要下到地下去挖煤层(coal seam)。他们用镐(pickaxe),后来用机器,把煤从岩石里给弄出来,这个动作叫 to mine coal。挖出来的煤,要用矿车(mine cart)运到地面,这个过程叫 hauling。然后,这些黑色的金子,会被装上火车,运往全国各地的工厂和港口。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短语,叫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纽卡斯尔是英国著名的产煤区,你把煤运到纽卡斯尔去卖,这不就是多此一举、白费力气吗?跟我们说的“往少林寺送拳经”一个意思。这个习语里,就藏着地理和历史。
还有一个更生动的,叫 to haul someone over the coals。字面意思是“把某人拖到煤炭上”,你想想那个烧得通红的煤炭,把人扔上去……嘶,画面感太强了。所以这个短语的意思就是“严厉地斥责、狠狠地批评某人”。当你老板 hauls you over the coals,你就能感受到那种灼烧般的压力和痛苦了。你看,语言就是这么来的,从最真实、最残酷的生活体验里来。
说到生活体验,coal miner 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史诗。他们每天钻进地底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深的地方,面对着瓦斯爆炸(gas explosion)、矿井坍塌(mine collapse)的危险,在黑暗、潮湿、狭窄的空间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这种生活,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社群文化:坚韧、团结,还有一种深刻的悲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当年搞私有化,跟煤炭工会(miners’ union)的那场世纪大罢工(the miners’ strike),几乎是动摇了国本的斗争。那不仅仅是经济问题,那是一个阶级的存亡之战。Coal 这个词,在很多英国人,特别是北方人的心里,是带着血和泪的。
如今呢?时代变了。
现在我们谈论 coal,更多时候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语境里。我们谈论的是 carbon emissions(碳排放),是 fossil fuels(化石燃料)的原罪,是 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Coal-fired power plants(燃煤发电厂)被认为是落后的、肮脏的。全世界都在喊着 phase out coal(逐步淘汰煤炭),转向 clean energy(清洁能源)。
曾经作为工业文明心脏的 coal,现在,却成了地球的病灶。
这个词的命运,就是一部浓缩的现代史。从驱动世界前进的黑色黄金,到人人喊打的污染源头。所以,当你再看到 coal 这个词,我希望你看到的,不只是“煤炭”这两个汉字。
你应该看到,一列喷着浓烟的蒸汽火车,呼啸着穿过英格兰的田野;你应该看到,一个矿工,在昏暗的油灯下,用他那沾满煤灰的手,擦去额头的汗水;你应该看到,伦敦的烟囱里冒出的滚滚黑烟,和那些在雾霾中咳嗽的市民;你也应该看到,今天,一座座被废弃的矿井(abandoned mine),和那些因为煤炭而兴起,又因为煤炭而衰落的工业小镇。
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就是一扇门。推开 coal 这扇门,你看到的,是历史,是科技,是社会,是挣扎,是荣耀,也是衰亡。这才是学语言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吗?它让你能触摸到另一个世界的脉搏,感受到另一种文化的温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