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问得太大,也太小。大到可以写几百本书,小到其实一句话就能捅破那层窗户纸。非要我给个答案,那就把这两个东西从你的脑子里彻底分开,用完全不同的两套心法去对付。语文是“养”出来的,英语是“用”出来的。 一个往里走,一个朝外使。
咱们先聊语文。
语文这东西,你别把它当成一门学科,求你了。它不是躺在教科书里那些需要被“正确答案”框死的阅读理解,也不是让你头疼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那都是考试的伎俩,是把活生生的血肉抽干了做成的标本。真正的语文,是一种气味,一种体温。
你问我怎么“养”?很简单,别学,去泡。
把自己当成一块海绵,扔进汉语的汪洋大海里。今天读金庸,感受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磅礴;明天看汪曾祺,品尝他笔下那些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咸鸭蛋;后天,去翻翻《世说新语》,看看魏晋名士们怎么耍酷、怎么毒舌,那股子潇洒劲儿,现在的流行语拍马也赶不上。别怕“读不懂”,别怕“没用”。恰恰是这些“没用”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把你的血肉、你的骨架,都浸染上汉语独有的色泽和风韵。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读到一句特别熨帖的话,心里某个地方“咯噔”一下,像是被精准地挠到了痒处。比如读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眼前是不是立马就有了画面?那清冷的月光,那稀疏的梅影,那若有若无的香气……这就是语文的力量,它不是让你去分析这句诗用了什么对仗、什么典故,而是让你通感,让你在一瞬间,超越时空,与千年前的林逋共享那一刻的寂静与美好。
所以,学语文的核心,是建立你和文字之间的私人感情。你得爱它,恨它,跟它吵架,跟它和解。看到一段让你拍案叫绝的描写,别光顾着画线,抄下来,放在嘴里反复咂摸,品品那个味儿。看到一篇狗屁不通的烂文,也别急着划走,想想它为什么烂,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把它变得稍微能看一点?这个过程,就是在“养”。像养一盆兰花,急不得,得天天浇水,松土,晒太阳,看着它慢慢抽出新芽,而不是指望一夜之间就花团锦簇。
忘掉那些模板化的作文素材,忘掉那些所谓的“好词好句”。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观察,你自己的真实感受,才是最顶级的素材。你早上看到的那个卖煎饼果子的大叔,他那双布满老茧但异常灵巧的手;你挤地铁时闻到的,混杂着香水、汗味和包子味儿的复杂气息;你失恋时,窗外那场好像永远不会停的雨……把这些写下来,用你自己的话,哪怕笨拙,哪怕粗糙。这,就是你的语文。它是有生命力的。
再来说英语。
如果说语文是内功心法,那英语就是一把开了刃的利器。是刀,是剑,是能让你在另一个世界里开疆拓土的工具。对付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不是天天擦,天天看,把它供起来,而是玩儿命地用它。
别再抱着语法书啃了。真的。那玩意儿就像是汽车的说明书,你看一万遍,不上路开一圈,你永远学不会开车。我见过太多语法全对,单词量两万,但一开口就结巴,写一封邮件憋半天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把英语当成了语文去“养”,养得太精贵,怕说错,怕丢人,结果就养废了。
英语的命门,就一个字:用。
怎么用?放下你的羞耻心,把脸皮扔在地上。去找个英语母语者聊天,哪怕是用最简单的单词加手势,去表达“我想喝水”;去看一部你喜欢的美剧,第一遍开中英字幕看剧情,第二遍只开英文字幕,把你不懂的词查出来,第三遍关掉所有字幕,试着去听,去模仿里面角色的语音语Diao,哪怕学得像个傻子;去打一局国外服务器的游戏,在语音里用你蹩脚的英语跟队友交流战术,被骂了也别怕,那也是最鲜活的语言环境。
关键在于,你要为自己创造一个“不得不用”的绝境。比如,你特别想看懂某个国外大神的专业论文,或者你特别想追的一个明星只用推特,这些“欲望”,就是你学英语最强的驱动力。为了满足这个欲望,你会主动去查单词,去理解句式,去琢磨俚语。这个过程,比你做一百套卷子都有用。
写作也是一样。别总想着写什么“论环保的重要性”这种假大空的东西。去写点你真正感兴趣的。给你喜欢的电影写一篇影评,发到IMDb上;给你喜欢的游戏写一个攻略,发到Reddit上;甚至,给你看不惯的某个公众人物,用英文写一封逻辑清晰的“吵架信”。在你绞尽脑汁,用谷歌翻译、用词典,把你想表达的那个刁钻、刻薄、或者充满激情的想法,用英文表达出来的那一刻,恭喜你,你的英语水平“进化”了。
你看,语文和英语,它们的路径完全不同。
语文,是向内的探索,是与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进行一场漫长的对话。它追求的是“美”与“深”。
英语,是向外的拓展,是给自己打造一副能与世界沟通的铠甲和兵器。它追求的是“准”与“狠”。
但归根结底,它们又指向同一个地方:表达。有效地、有力地、有美感地表达你自己。所以,别再问“语文英语怎么学”这种傻问题了。去生活,去感受,去阅读,去争吵,去热爱,去愤怒。把你活出来的这一切,用中文酿成酒,用英文打成剑。
当有一天,你读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内心涌起的是对命运无常的苍凉感;同时,你又能脱口而出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感受到的是对存在本身的终极拷问。那一刻,你就真正懂了。这两门语言,它们不再是你的负担,而是你的翅膀,让你既能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又能自由飞向远方的天空。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